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卢山 《文教资料》2012,(32):102-104
海子有大量诗作直接从《圣经》取材,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在内在精神上都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基督教文化视角探究海子诗歌文本,解读海子诗歌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暗合"与"共鸣",旨在为全球化视野下的海子诗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春桃是许地山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想影响下所塑造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妇女形象。春桃的与众不同不仅表现在她坚定的生活意志和独立的人格追求上,更表现在她强烈的反夫权意识上。春桃的出现,是"五四"妇女解放的结晶,更是当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她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封建夫权的反叛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莹 《文教资料》2012,(32):73-7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徐訏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圣经》的影响下,徐訏小说的语言表达多了温婉与清丽、沉郁与感伤,呈现出"在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叙事结构,基督教教义也使其小说蕴含着博爱与忏悔的内在精神。本文试从徐訏与基督教的渊源、《圣经》文本对徐訏小说的影响、基督教精神对徐訏小说内在精神的影响三个角度对徐訏小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后期创作的作品《春桃》,历来被认为是其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表面看,该篇一扫作者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把笔触伸向了中国当时普通民众的现实人生,通过塑造春桃这个人物形象,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品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宗教,但其中仍然隐含着作者的宗教情怀,流露了他徘徊于宗教净土与世俗烟火之间的迷惘困惑的心理意绪。本文将从宗教精神和现实人生两个视角解读《春桃》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和神人关系分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根本关系。儒家的天的概念包括了自然之天、神性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含义;基督教之神具有自然属性、道德属性、内在性与超越性等属性。儒家的人主要是指人性问题和人的道德实践问题;基督教的人是基于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一文化母题,来探讨人的理性、有限性和人性的阴影。儒家的天人关系是"天人合德",强调的是人与天、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基督教的神人关系强调神是绝对的主宰,人必须完全服从,信上帝和爱人如己是基督徒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桂乙雯 《文教资料》2010,(18):219-221
许地山的前期创作是以宗教为底色的,因此,具有浓重的宗教内涵。而《春桃》这篇作品从虚无转向现实,是许地山的转折之作。春桃的思想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她在"无意识"中给予了我们震撼,而这种"无意识"正是她没有被压抑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展现了她强烈的生存意志。在她身上所散发的是人性的光辉,是佛性光辉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张艳蕊 《现代语文》2009,(6):133-135
《天堂消息》是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一部重要的宗教小说,文本对圣经一一基督教原型的借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和概念方面。基督教经典人物原型亚当、夏娃.基督在文本中分别化身为现代性的人物形象;作为基督教文化重要概念之一的天堂,文本则在吸收基督教原典和文学传承的基础上做了综合性化用。  相似文献   

9.
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博采和、汉、洋文化营养熔于一炉。各种西方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尤其是对基督教以及《圣经》文本的独特理解,造就了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基督教主题,即"切支丹物"。而作为芥川"切支丹物"重要题材的"圣母"形象更是浓缩地反映了芥川对基督教文化的认识过程。目前,国内对芥川"圣母"形象的研究流于宏观和表象,因此,对有关研究进行反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文革"时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归纳为英雄形象、反面形象和"异类"形象三类,对每一类形象产生的时代语境、形象特征及其艺术得失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其时人物形象从畸形的神化、鬼化到真实人的复归,揭示出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永恒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探究号称最革命的"文革"时期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雷雨》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是由于《雷雨》的创作暗合了基督教"罪感——惩罚——救赎"的模式。《雷雨》全剧再现了周公馆的罪恶,把周公馆各色人物的罪感表现出来,周公馆的罪恶最后受到惩罚,罪孽深重的周朴园皈依了基督教,周公馆成为了教会医院,基督教救赎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12.
<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传奇剧,它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都与圣经存在着密切联系.文章首先分析<冬天的故事>中的主人翁原型,进而探讨对圣经母题--罪和救赎的化用,从而揭示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3.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不仅展现了"五四"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而且反映出基督教文化对文学话语的影响,在内容和文体上都具有开创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姚艳玉 《文教资料》2009,(23):22-24
在丁玲的<阿毛姑娘>和许地山的<春桃>这两部小说中,进城的乡下姑娘阿毛、春桃在都市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这其中既有文化心理认同的原因,又有作家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萧乾并非如美国学者路易斯.罗宾逊所称是一位"反基督教的作家",相反,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正是对基督教的理性沉思,这种理性的沉思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对基督教本质精髓和文化意义的肯定和赞扬,对各种以基督教名义而进行的罪恶行径的批判和痛斥。  相似文献   

17.
《封神演义》是我国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借用武王伐纣的故事描写了道教的派系纷争、正邪之战,其中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道教尊神、民间传奇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全新的塑造。文章以小说为基础,结合相关史料和文化传统,着重分析了《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这一人物形象,并通过阐教和截教的对比,揭示了所谓正邪背后的"神性"与"人性"。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文化融入西方文学的完美佐证以及多元宗教理念植根于文学发展的土壤进程中,成为催生文学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其影响可谓源远流长。而圣经中关于"罪恶"与"救赎"的主题在不少作家经典作品中得到体现。陀思托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同时又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与此同时,作为希伯来文化与基督教精神相融的产物——《圣经》也成为了欧洲文学的另一重要源头与母体。本文通过对其中两个人物,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圣经》中的耶稣,进行人物形象比较,从而试图浅析“两希”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相似与对立。  相似文献   

20.
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多集中在戏剧,他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受关注相对较少。通过对《维纳斯与阿都尼》的文本细读,并联系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看出:长诗中体现的莎士比亚独特的文化思考,既有对当时人文主义中张扬个性的认可,也有对传统基督教文化中节制忍耐的继承;作品中人物形象体现了他对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批判继承,剔除了教会禁欲主义的极端成分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人文主义的温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