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七五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间道逃到凤翔,任左拾遗之职,因上疏援救房琯,触许肃宗,幸得张镐营救,方得免罪,但肃宗见他总不顺眼,于是命他离开凤翔放回鄜州探家。这一年国八月,杜甫回到鄜州,到家后写了著名的长诗《北征》。诗题下原有小注:“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征,即是旅行之意。因鄜州在凤翔东北,所以借用东汉班彪的《北征赋》的题目,题名为《北征》。叶燮《原诗·外篇(上)》说:“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怀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  相似文献   

2.
(一) 在云龙山的北麓,徐州博物馆的后面,有一座黄土堆成的土丘,当地人们也就习惯地称它为“土山”。明代嘉靖年间,户部主事岳东升曾表其墓,有立碑题名“楚亚父范增之墓,故土山又称“亚父冢”,亦称范增墓。它的位置,徐州府志和铜山县志都有明确的记载:“范增墓在城南里许,古名亚父冢”。水经注也称:“今彭城南,项羽掠马台(或作凉马台,今作戏马台——笔者)之西南山麓上即亚父冢也”。看起来从南北  相似文献   

3.
诗圣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两句,纪昀批曰:“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著笔,蹊径甚别。”王嗣奭也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已,已进一层,……词旨婉切。”沈德潜裁这首诗时又说:“反复曲折,寻味不尽。”诗人当时被俘在长安,家小却在鄜州,这时的思家之情,是可  相似文献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文简称“《茅》”)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文简称“《十》”),分别是唐朝诗人杜甫和宋朝诗人陆游著名的风雨诗,诗中浸渍着自然和时代的凄风冷雨,饱含着伤国忧民的悲壮情感。因同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25课,我们试进行对比阅读。一、诗人生活处境相似。两人都是仕途多蹇,衰老贫困。《茅》是杜甫50岁时所写。安史之乱中,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三年饥走荒山道”,才辗转来到成都。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接济,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有了暂时的栖身之所,并靠故人严武接济,过上…  相似文献   

5.
杜甫身陷叛军于长安,于是望月思乡(鄜州)而忧思情炽,以至产生变态心理而吟出了传诵千古的名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思念之情切以至产生人我不分的幻觉:诗人自己幻作鄜州的妻子于闺中独自望月忆长安,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以至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其间还隆重地担心丈夫是否还活  相似文献   

6.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开创性地将现实生活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唐人孟《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可以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同时,杜甫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饱含无比的热爱,诗中无处不流露着他拳拳赤子之心,将民胞物与的博爱和厚德载物的深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杜甫自认“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诗),但…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肃宗朝担任过左拾遗,官职虽小、却算得上天子的近臣。至德二载(公元七五七年)九月,长安收复后,他即于十一月由鄜州(今陕西富县)携眷重返长安,一家人仍住在城南的下杜。 这次杜甫回到长安,在宫廷中过了约八个月的平静生活。这期间,由于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8.
杜甫《石壕吏》“如闻泣幽咽”一句,肖涤非先生在《阅读和欣赏》第四集中队为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所以那个媳妇就抱着孩子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因为声音不大,所以说‘如闻’。”在《杜甫研究》(下集)中,他还认为“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在家中,不便放声大哭”。程云青先生的《杜甫诗选讲》,也认为这句诗是“事后诗人听到的被害者家人的哀诉”。一些《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也认为是“老妇被抓走后,她的儿媳悲痛的哭泣声”(如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语文》参考书第五册)。  相似文献   

9.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简介: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后代对其有“杜少陵”“杜工部”之称,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人生,故有“诗史”之称。“奉儒守官”(《进雕赋表》)是杜甫的人生志向,但他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大半生困顿、潦倒,因而对世态人情的感受很深刻。诗歌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相似文献   

10.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题为《月夜》的五言律诗.当时,杜甫为安禄山所掳,困居长安;而妻儿却在鄜州(今陕西富县).过去杜甫和妻儿在一起赏月的情景,小儿女的痴情憨态,以及妻子的云鬟、玉臂,都在杜甫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现在牛郎织女,天各一方,于是杜甫便以这些已有表象为材料,凭借自己的想象,而构造出了一幅妻儿望月的图景.那么,什么是想象呢?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即是说,表象是构成想象的基本材料,离开了表象,就不可能有  相似文献   

11.
西夏陵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5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西夏陵里究竟有多少座陪葬墓?这个历史之谜最近有了新的进展。不久前考古人员又陆续在陵区内发现60座陪葬墓,从而使西夏陵陪葬墓的总数增加到253座。专业人员还基本搞清了陪葬墓的分布情况。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18座陪葬墓和一座西夏祖庙。253座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  相似文献   

12.
早在杜甫逝世不久的中唐时代,人们对诗人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元稹在其《墓志铭》里说:“余读诗至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又说他的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但是至当代却有人横加贬损。持“左”的观点者,说他是地主阶级的诗人;持右的观点者,又叫嚣:“中国的文学只有打倒屈原、杜甫才有出路”。既然褒贬轩轾,我们就有必要较全面地剖析杜甫,认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人格与风格,驳斥诬蔑诗人的种种谰言,肯定诗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苏涣     
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对李、杜,特别是对李白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但其中《杜甫与苏涣》一节对苏涣的评价,我还有些不同的意见。全书的最后一句是:“如果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我倒很愿意投苏涣一票。”郭老摘下了杜甫的‘人民诗人’的桂冠,我是很拥护的,因为杜甫佟管对人民很同情,但并没有背叛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但郭老又把这顶桂冠戴在苏涣头上,我就不敢投拥护票了,因为不仅苏涣的文学成就不能与杜甫相提并论,而且比起杜甫大量的真挚地同情人民的诗篇来,苏涣也逊色得不可比拟。杜甫都不能算“人民诗人”,苏涣就更不够格。在我看来,与其说苏涣是“人民诗人”、“造反诗人”,还不如说他是任侠诗人。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诗人艾青曾三次谈到杜甫的《石壕吏》。对这首文学史上的名作,虽然肯定了它的思想性,说“由于它表现的是压迫者的苦难和作者真实的感受,仍然是很感人的。”但他并不认为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有多么高明。他说:“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整个是叙述的,是押韵的散文,象前面提到过的《藏枪  相似文献   

15.
杜甫与鲁迅是古今文坛创作谨严的名人。杜甫的诗作在唐、宋时代,即被作为创作典范为人称道。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古今,(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王安石在《杜工部诗后集序》中写道:“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以诗人论诗人更见杜诗之高妙。杜甫是个天才而又勤学苦练的诗人。他由于“读书破万卷”于是才“下笔如有神”,才臻于“诗兴不无神”的境界。他的诗歌皆是他反复吟咏,精心琢磨的结果:“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  相似文献   

16.
<正> 杜甫的诗歌是以叙事长见的,他善于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蕴藏在客观冷静的叙事之中,所谓“曲尽一时之意,通畅而有条理”(范仲温《潜溪诗眼》;杜甫的诗歌也是以愁苦著称的,万方多难的政治局势,万姓疮痍的多艰民生,颠沛流离的个人经历,都使得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经常愁眉常锁、长歌当哭,所谓“杜诗强半言愁”(黄生《杜诗说》)。但长于叙事、多作愁声只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却不是唯一的方式。诗人巨大艺术内涵就象是变幻莫测的岳阳洞庭一样,既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一  相似文献   

17.
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语言 ,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天宝三载 (公元 774年 )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从朝廷放归 ,四月途径洛阳 ,两位诗人相见。然后同赴开封商丘游历 ,次年又同游山东 ,他们俩赋诗作歌情同手足。李白 ,杜甫互写寄赠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十隐后》中说 :“余亦东蒙客 ,怜君如弟兄。醉眠夜共被 ,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未怀李白》《梦李白》等诗 ,…  相似文献   

18.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瑶湾,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生活的时代正当“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又因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剧变,所以人们称他的诗为“诗史”。杜甫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名将。祖父杜审育是唐初著名诗人,武则天时的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做过兖州(今山东兖州)司马和奉天(陕西乾县)县令。杜甫自幼好学,七岁即能作诗。少年时寄住洛阳姑母家里,开始与文人交游。十九岁起,杜甫开始漫游吴越齐赵,就是现在的浙江、山东、河南、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一生的政治生涯是很不幸的,特别是遭逢安史之乱以后,更是到处流离,受尽了千辛万苦。诗人入蜀后,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修起了一座草屋,才算有了一个暂时按身的处所,生活比当年在鄜州和同谷时好了一些。这时,由于一家人暂时安定下来,诗人的生活也稍稍有了些乐趣。他的北邻是一位退戢的县令,能诗喜酒,常常踏着蓬蒿前来拜访。南邻的朱山人也与他关系很好,彼此经常往还,一起饮酒消遣。而以卖文为生的斛斯融更是他的酒伴,对酌的日子就更多。  相似文献   

20.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