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90名3~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和自编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儿童自主性和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儿童自主性呈负相关.(2)母亲心理控制中的内疚感引导、抑制性信息以及焦虑感引导这些维度越强,儿童的自主性发展水平越低;而母亲心理控制中鼓励儿童独立、保护儿童以及家长的独立这些维度越强,儿童的自主性发展水平越高.(3)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控制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刚入小学的儿童一般在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表现出如下特点:<1>在认知发展上,刚入学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前运算阶段(一岁半到七八岁)的儿童语言和  相似文献   

3.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在儿童总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3岁前儿童之所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发生困难的两种理论解释:概念缺乏观点和执行功能观点,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有关的几种理论,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深化我们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内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3~5岁儿童母亲关于儿童自主观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性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3~5岁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母亲观念对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影响很大。本研究以3~5岁儿童的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问卷对193名母亲初测,在此基础上形成封闭式问卷对461名母亲再测。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3的母亲重视儿童自主性的培养;2/3的母亲对儿童自主性内涵的理解不全面;母亲关于幼儿自主范畴的观念呈现领域差异,通常倾向于在健康、安全、道德与礼貌领域对孩子进行规范,而在个人领域让孩子拥有较多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环境与个性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心理发展的空间大.良好的个性、健全的身心的形成都与这个时期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文章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理发展,论述了儿童心理发展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所谓早期教育.从狭义上来说是用科学的教育办法,根据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教育。0—3岁是人一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奠基阶段。近几十年来,对早期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与社会效益的研究表明,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个体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由此.早期教育应受到重视。我国从1998年开始把0—3岁这个阶段的教育.纳入社会教育的范畴。但事实上,0—3岁的儿童主要还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7.
三岁前的儿童正处于生命的起步阶段,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由于身心发育不完善,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差。本人认为,对这类儿童的保育工作应体现以下特点:1.全。由于儿童生理发育的不成熟,还不具备生存的能力,一切与生存有关的活动,如:吃饭、饮水、睡眠、排泄、穿脱衣服等都离不开成人的照料。他们需要成人提供合理的营养、足够的饮水、充足的睡眠、新鲜的空气、卫生的用品,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满足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只有全方位的保育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2.细。三岁前儿童生长发育处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儿童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的理论视野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与会通。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看,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经历了前审美和审美心理萌芽两个阶段。在遵循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前提下进行的审美教育是建构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最有效、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体验客观美,培养其主观美,以促进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正美 《山东教育》2004,(33):10-11
教育事业是根的事业。在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对象已从3~6岁延伸到0~3岁.0~3岁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3岁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有的规律,因此,0~3岁儿童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方面都有特殊性和差异性,0~3岁儿童的教养工作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既熟悉又陌生的课题。我园作为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合作项目实验基地之一,成立了学前教育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0.
黄晓军 《陕西教育》2009,(2):104-104
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写实期.3岁-4岁儿童绘画处于涂鸦期至象征期的过渡阶段,是儿童绘画的最初级阶段.幼儿绘画教学应该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循序渐进,重视并鼓励儿童从事涂鸦和符号活动,使他们心理得到充分满足,绘画兴趣得到培养,要让处于这阶段的孩子有机会自由涂抹,享受"机能的快乐",让他们在活动中加强观察与学习,顺利地摆脱涂鸦期,进入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雨薇 《家教指南》2006,(2):29-30
调查显示,注意力差,容易分心名列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之首。6岁前是培养宝宝注意力的关键期,应该从0岁开始抓起。如果家长在这个阶段不关注宝宝注意力的培养往往会造成宝宝认知效率低下,性格浮躁,情绪不稳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唐妍 《海南教育》2014,(24):24-25
一、寻找教育的切入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国际心理学界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在认知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儿童都毫无例外地按照固定的顺序从前一阶段过渡到后一阶段,不能跳跃过某一阶段,也不会倒退。依照这个发展理论,我们可以把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第二,知识来源于主体和客体(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儿童是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学习者。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110名五年级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儿童3岁前的家庭日常护理方式与其现在自卑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家庭日常护理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不同的家庭日常护理方式在儿童自卑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3)性别与儿童自卑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用实验室观察法获得2岁儿童母亲的教养行为和儿童4岁时的自由游戏资料。母亲的教养行为包括教养目标(是否鼓励独立和是否鼓励与母亲接近)、教养策略(高压力策略和低压力策略)和敏感性,儿童行为主要考察自由游戏情景下的旁观行为和无所事事,作为儿童行为抑制的表现。结果表明2岁时母亲鼓励儿童独立和不鼓励儿童独立的教养目标、高压力教养策略的使用和敏感性与儿童4岁时的抑制行为相关显,母亲的敏感性能显预测儿童的抑制行为。  相似文献   

15.
2岁至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有着最典型的阶段过渡性.本文综合采用了心理学方法和语言学方法,从修饰词的发展方面来分析2岁至3岁年龄段儿童语言.这一阶段的儿童语言中修饰词由简单到复杂,各种类型的发展也有不平衡性.修饰词的迅速发展,反映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云南教育》2007,(7X):3-3
我国首次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已开始,这一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样,对我国10万多名6岁至15岁青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发育状况测查,以建立我国儿童青少年各阶段心理发展的标准与常数,编制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手册。  相似文献   

17.
何楠 《家教指南》2005,(3):10-14
据有关资料显示:许多国家都在不约而同地大力推广阅读运动、尤其是儿童阅读,希望借助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未来公民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西方发达国家的儿童在6-9个月时就有阅读活动,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左右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就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小学二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及疏导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智 《天津教育》2005,(2):34-36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形态、生理、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是儿童由成长发育到成熟的过渡阶段。青春期一般指11岁~21岁这个阶段。青春期是人生发展道路上最关键的时期,它的成熟程度和质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世界卫生组织把青春期界定于10岁~20岁之间,大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划分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小学高年级即处于青春期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9.
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35名3-5岁流动儿童为被试,考察其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发现:(1)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也越稳固,且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是否独生子女对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显著,非独生子女被试心理理论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幼儿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影响显著,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心理理论任务成绩越好;(4)家庭功能类型中,中间型与平衡型、中间型与极端型家庭儿童在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家庭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家庭,且家庭亲密度与流动儿童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为促进流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流动儿童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精神关爱,经常与其交流、谈话;应鼓励子女更多地与他人交往,并为其提供假装游戏的机会;应努力营造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亲密、家庭功能健全的家庭氛围,多与子女进行情感层面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汪瑜 《今日教育》2006,(9):34-35,37
父爱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Wallerstein指出,对于男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亲倾向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父亲缺失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儿童缺失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