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什么是“底线伦理”?通俗地说就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如果违背了“底线伦理”,就不是一般的失德、缺德,而是丧失起码的做人品格。近年来,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行为底线”问题频频浮现于公众视野,谴责“道德滑坡”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有加重。再看现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一词仍未正式提及,“底线伦理”教育仍显得有些“清淡”。依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做人底线”意识,帮助学生价值认同并始终恪守道德底线,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之基,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之本,更是社会的文明之源!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呢?以下三个“统一”是可供参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桂香 《考试周刊》2009,(30):191-193
感恩是为人之本、做人之基石,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高校普遍存在德育缺失,学生感恩之心淡化的现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是教育理论的立论之基,有怎样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以物性逻辑来认识人及其教育世界,人等同于物件、器具。以物性代替人性,是现实教育之惑,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事实如何。人性解放是教育所应秉承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应当如何。因此,我们应建基于人性假设,认识教育之惑,从对人的贬抑和控制中走出来,达至人性解放,实现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4.
若没有了对普遍道德准则的敬畏,人就不成其为人了,犹古人所云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者,非人也。众所周知,社会文明的底线,正是于公民对人性和人文的守望。读者朋友也知,我刊新辟“公民守望”栏目,所关注的恰在于此——观察公民对人性和人文的守望状态,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同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相似文献   

6.
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溶进现代人意识的历史折光随处可见,并对未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最能完美体现人性之本真的图腾观念,是针对现代人丧失自我、丧失人的善之本性等现代病的一剂良药。文学中呼唤图腾永恒的价值元素是诗人、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成人",实现教育培养理想人性的目的,首先要从本质上认识人,了解人性。如此,人性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始,亦是教育之终。面对目前早期教育存在的、已在脱离"人性"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早期教育人性缺失的原因,思考教育回归人性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所谓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的一种反封建思潮:肯定和注重人、人性.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当时一个响亮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从而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发展,关心人的幸福和命运。在这个基  相似文献   

9.
提高学习的主体性--大学生学习改革的时代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时代.因此,提高学习主体性应成为我国大学生学习改革的时代主题。学习主体性是学习改革之本,是全面发展之基.是学习社会之魂。  相似文献   

10.
论培育人性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流行的《教育学》在阐释“教育”概念时,似乎都忘却了教育的人性培育的深刻内涵,在教育实践中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当前部分人人性的丧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人性的教育是既重视培育“什么人”,又重视培养“人的什么”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什么“新品种”、“新概念”,而只是被遗忘了的“教育”的题内之义,是教育被放逆但又必然回归的深层次本质。培养各性、理性,强调精神追求;坚守人性底线,实现人性升华;确立权利意识,守护人性原则,是当前学校培育人性的教育的抓手。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诚信道德意义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大道哲学,是人性存在、社会价值成立的本体。在中国古代,成为内修、言行、持国的通则、天人和谐之道义。它又开启现代道德价值之根源,是现实公民道德建设之本、持家之道、经商之宝、交友之则、为政之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开始突显。构建和谐社会,适时而迫切。和谐之本在于人和,而求和也是人性的重要特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顺应人性,扬善押恶。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4.
底线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构成人类社会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标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开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底线道德作为道德体系的根基和起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义务。底线道德根源于人性,体现于"初善",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底线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构成人类社会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标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开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底线道德作为道德体系的根基和起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义务。底线道德根源于人性,体现于"初善",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能力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创业之基和成就之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校长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适应教育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认为中小学校长应具备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17.
振兴教育,不仅具有崇高的国家意义和价值、社会意义和价值,而且富有可期的民众个体价值。说教育乃国运所系、民生之基,就是这个理儿。在本届政府履职之初,境外舆论便有了亲民政府、务实政府之赞誉。随着党的十七大的临近,更加关注民生的东风劲吹神州大地。作为兴国之本、民生之基,教育一直是党和国家顶  相似文献   

18.
荣辱观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伦理中最基本的范畴,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荣与辱又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知荣明耻,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做人的道德底线.何为道德底线?就是做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或曰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和良知,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分水岭.底线是临界点,是最低要求,是不可逾越和丢弃的.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这些东西,就没有了立身之本,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和灵魂.守住道德底线,是人们安身立命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由表及里、由单维而多维加速加深加剧的伦理分化利中有弊,比如伦理分化深层的天伦分化就冲击诚信底线;治理诚信危机、坚守诚信底线是当务之急,有道、有术。其道,在确认敦睦天伦和整个伦理本体,以从本根坚守诚信底线:伦理因发生分天伦和人伦,天伦生诚信,是诚信之本,诚信是天伦之果;诚信结人伦,是人伦之因,人伦是诚信之果;因了诚信兼任天伦之果、人伦之因,天伦和人伦一体共生,内生中华伦理永恒、传统中式信仰;敦睦天伦,就坚守诚信底线,进而从根本敦睦人伦乃至整个伦理,维护社会本体、中华伦理永恒,赓续传统中式信仰。其术,在对共睦天伦和整个伦理,国家责任比有关各方责任更重大。  相似文献   

20.
公道正派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世之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工会干部作为工会组织形象的代言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会事业发展的成败,必须始终把公道正派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讲正气、树正气,树立和保持工会组织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