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0年 9月起 ,“口语交际”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吸引了众多探究的目光。口语交际教学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不少教师从原先听说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中吸取了一些有益的营养 ,在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上作了一番探索与革新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口语交际教学中出现的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偏重独白言语的练习 ,很少关心听者的感受。“口语交际”指人们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口语是工具 ,交际是目的。口语交际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言语方式。前者指对话双方直接交流 ,说者和听者角色不断互换…  相似文献   

2.
杨丽群 《成才之路》2012,(30):111-I0008
正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将原有"大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小语教改逐步深化的标志,更是小语教学现代化的需要。以往,在低年级也很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如看图说话、写话,续编故事、复述课文等。但这种训练偏重独白的言语练习,把"听"和"说"人为割裂,分而治之,忽视了言语的交际功能,使听者和说话者没有直接的言语交流,缺乏"双向互动",学生学得辛苦,学得被动。"口语交际"一法的提出明确了"听说"训练的性质,将听、说二者联结起来,揭示了  相似文献   

3.
季伟 《湖北教育》2005,(1):56-57
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谈话、交流或讨论,包含同意或反对、肯定或补充、提问和回答的关系。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显性对话,指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言语相互作用,是直接的、可见的“说——听——说”关系的建构。还有一种非基本形式是隐性对话,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就是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4.
所谓预测是指在做听力理解练习之前,根据对话或独白的标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方面的知识,对即将听到的对话或独白内容进行预测;或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信息线索,包括主题句、句子结构、关键词、前后关联、语法关系、语言环境等,预测说话人下面要讲述的内容或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预测能力是语言交际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听力的关键因素。Frye认为“预测是言语接受能力之中最强有力的因素之一”。同时,预测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听力习惯,经常接受强化性训练将直接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相似文献   

5.
对话,是指“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以及“双向叙述和多方叙事关系”。[1]因此对话不仅指两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以及灵魂上的相互转向和精神的相互回应。在教学方法中,对话是指师生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信任的立场上,通过言语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或多向沟通的方式,而且师生不仅有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更有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相互交流。一、对话教学的价值首先,对话教学是建构教学交往与互动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有效的交往和互动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的话语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话语和权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话语是权力的表征,权力搭载话语实施控制。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说并以独白演说的方式言说着“成人世界”,用单一的声音制造着自己的话语霸权,而学生却保持沉默。课堂教学中的“共声喧哗”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和追求,因而必须:重构言语环境,消解中心;激活主体意识,加强对话;关注“弱势群体”,用心倾听。  相似文献   

7.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听者与说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必然会造成误解,就说者在编码过程来说是有意违背原则和无意违背原则而造成言语交际误解,而听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等因素又影响着听者不自觉地误解说者的语码。言语交际的误解主要有减解、增解和转解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一、对话型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内涵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它不是简单的同意或反对关系,不是简单的言语形式上的回答,也不能完全等同于谈话和讨论,而是独立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交流,是双方视界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和行为。政治课教学的对话指的是在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作为对话双方是平等的、独立的主体,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权利和机会,是一种互动交流,而不是单向的独白,意味着相互理解和融…  相似文献   

9.
“言不由衷,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而又极为重要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加以剖析,有助于人们在处理语言信息时,及时而准确地洞察隐藏在说话者心里的“真实意思”,把握话语中透露出来的“非字面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对“言不由衷”现象作一个规定性的说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这种理解基于人们的常识性判断自然不错。但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显得笼统而模糊了。我们探索的“言不由衷”现象,指的是说话者所表达的话语意义与内心的真实思想不一致。这里有两点需要进一步强调的。第一,说话者所表达的与真实思想不一致的“话语意义”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话语的基本意义,也包括伴随话语表现出来的一些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态度评价等等。也就是说,是说话者所表达的全部意义的总和。第二,这种“言不由衷”现象的成立必须建立在交际双方的基础上,即说话者确实言不由衷,而这种言不由衷又被听话者及时觉察到了。没有这种双方的“认可”,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如果说话者说的是真话,而听话者出于某种偏见或判断有误,认为说话者言不由衷,那是“误解”,自然不算“言不由衷”;相反如果说话者确实言不由衷,但听话者并没有觉察,那么这种言不由衷就失去了判断  相似文献   

10.
言语幽默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交际方式。言语幽默的使用者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将幽默内涵包孕在其话语中传递给听者并期望对方获得。然而由于交际双方所拥有的认知语用背景各不相同,说话者的目的并不一定能达到,幽默交际经常会出现失败。应用C-R-A模式(合作·关联·顺应模式)分析幽默交际失败的优势在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释了幽默的失败,可以发现交际对象的合作意愿和认知语境和对信息的处理模式都会影响幽默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对话理念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它赋予阅读教学丰富而鲜活的内涵,巴赫金的“对语论”就是一例。巴赫金的“对语论”以“表述”为基本单位来分析语言事实和言语交际,他认为表述的目的在于“把我们的思想告知他人”,“任何一个表述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话中的一个对语”。对话作为表述的本质形式具有应答性、对象性、诉诸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无不指向言语交际中除说者以外的另一个主体——听者。听者在言语交际中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具有积极作用,“说者对一切语言手段的选择都或多或少受到受话人及预见中应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幽默言语交际失败有着深刻的认知原因,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在交际者认知语境能否互显、听者能否辨别说话者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方面的差异、以及听者能否实现认知框架的动态转换方面寻找幽默交际失败的原因,为幽默言语交际失败做出一个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对话,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不仅是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也是一个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对各种文本的理解等,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里的对话双方不仅仅是指人和人,也体现在人与文本、人与环境。在传统教学中,包括当下我们在理解对话这一形式时,  相似文献   

14.
“对话”理论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实质 (一)“对话”的内涵 “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上的对话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即人与人之间用言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广义上的对话则包括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对话”是与“独白”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交流,是两个世界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与意识。因此,对话本身就是一种主体参与行为,对话双方都必须是独立的、完整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实践中,把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语境、语用等效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用于其中,可以译出佳作,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此外,这还可以让听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在具体语境中的话语含意与说话意图,以便在言语交际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s)是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换言之,说话者(S)通过“字面用意”(literalmeaning)来间接地表达其‘喀外之意”(sPeaker’sleaning)。①间接日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向人们揭示了在交际过程中,尽管我们希望交际双方能开诚布公,直抒己见,以达到有效的交际,但是在一些交际场合,直抒己见会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则要求说话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让听话人去意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言语行…  相似文献   

18.
“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19.
<正> 教学即交流,没有课堂交流,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发生,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而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课堂教学形态,相对传统的“独白”“封闭”式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传授上是单向的,而对话教学模式在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传授上是具有“沟通性”和“互动性”的,是以师生的情感、认知建构为其本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对话是生活与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对话也是学校师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近年来,教育交往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独白式教育将由对话式教育代替。一、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布贝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我和你”的关系,对话的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过程,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对话不同于独白,它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对话作为认知方式,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