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点了一个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找出这个学生有哪些地方读错了。读书的学生刚读完第一自然段,一只只小手便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的学生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当这名学生读完课文后。学生们一个个不客气地把所有问题都列举出来,把这个学生说得一无是处。找到问题的学生当然都很开心。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然而,读书的学生却一直埋着头,很沮丧。结果,老师还给读课文的学生一个定性评价——没有认真预习。  相似文献   

2.
在教《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内容前,考虑到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预备铃响了,我带着教案走进教室,意外地发现学生并没有往常的安静。“他们在吵架。”班长指着两个男生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两个男生争得面红耳赤而且一副并不想告一段落的样子。看来今天这课遇到意外了。我走过去平静地问他们怎么回事。一个男生气愤地指着另一个男生说:“他污辱我!”“我只是开开玩笑,你就这样,没见过!”对方也很生气。经过了解,我终于明白事情的原委,在预习“价值”概念的时候,这个叫马伟(化名)的男孩子忍不住对同桌王志国(化名)…  相似文献   

3.
<正>刚参加工作时,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提醒我说:"讲课文前,记得让学生预习哟!"听后我暗自琢磨:不就是预习嘛!简单!学第一课《草原》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今天回家预习第一课。"学生们乐呵呵地答应了。第二天,我想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才发现无从下手。就这样,预习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一位家长打来电话:"郭老师,孩子回到家把课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然后让我签字,说是您布置  相似文献   

4.
一、反馈预习,话题引入师:同学们好!我要表扬一下,我们班预习很好!有的同学每个预习题都完成了,而且字迹特别工整,有的同学默读了课文,速度很快。老师还要表扬一下,已经找到并读了《朝花夕拾》的20几位同学。接下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是看着谁的背影长大的?  相似文献   

5.
赵鹏海 《班主任》2009,(3):33-33
下面是一位老师讲的真事。实习的最后一天,我和几位老师及听课的领导坐在教室后面听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语文课。复习完生词,女教师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室里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渐渐的,学生们的读书声停了下来,只有一个男生似乎没有察觉到,仍然捧着书忘我地大声读着。安静的教室里回荡着男生那稚嫩的、有点结巴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吴永碧 《贵州教育》2009,(18):45-46
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在七(7)班上思想品德课,当学生正在静静地预习课文时,突然一位坐在前排的男生说:“老师,饮水机漏水了!”我转身朝饮水机的方向看去,果然,饮水机在滴答滴答地漏着水。我还没有来得及走到饮水机旁仔细查看时,已有几个男生激动地边跑边说“老师,我来把饮水机修好”,“老师,我来把水抬下来”,“老师,我知道什么地方漏水”……看到有这么多学生热衷于这样的“公益事情”,我想,何不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一次现实的道德教育呢?于是我说:“好,那我们现在一边预习课文一边修饮水机。老师抽几个同学来修饮水机,其他的同学继续按老师出的提纲预习课文。”我留下了三个学生负责修饮水机。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8.
杨老师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英语教师。一天,主抓教学工作的李副校长找到他,说要听他的一节展示课。杨老师很紧张,有些不知所措。见状,李副校长安慰道:"没事的,你可以先和其他几位同科老师一起集体备课,然后,再确定上课思路。"杨老师找到了其他几位同科老师,请求帮助。A老师说:"我认为本课单词较多,可以开门见山。然后,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处理上。"B老师说:"单词是最基础的,我赞成以小故事的形式将单词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们的识记效果要更好。"C老师说:"我建议将课文提炼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充分去表达。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们的口语表达。"三个同科老师,你一言我一语,都尽心尽力地为杨老师参谋着展示课的教学思路。杨老师也是很虚心地听着,记着,想着。  相似文献   

9.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中,用到“陆续”、“继续”和“连续”三个词。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觉得这三个词都有“接连不断”的意思,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说不出采。教学时,我先让他们把带有这三个词的句子划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辨析。“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我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战斗情景。学生们说仗打得很激烈,不断地有人负伤,一会儿从火线上抬下一批伤员,过一会儿又抬下一批。我问学生:用什么词语可以代替“陆续”这个词呢?学生们回答说可以用“一会儿……一会儿……”并加上省略号。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我们班有一位因视残随班就读的学生。开学初我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高个子,身体胖胖的他,坐在了第一个。学生们都在抄课程表,他却愣在那里。我一问才知道他矫正视力仅有0.06。放学后我找到他的父母,询问他的情况,但学生的父母说的并不具体,只说他视力不好,请老师照顾。第二天,我把他排在靠窗的第一个,我觉得靠窗亮些,对他会有些帮助。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地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很踏实,老师留的作业完成得很认真,但很慢。别的学生一节课写完的作业,他会用两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们读课文,他从不跟着读。直到有一天,…  相似文献   

11.
在教《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内容前,考虑到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预备铃响了,我带着教案走进教室,意外地发现学生并没有往常的安静。“他们在吵架。”班长指着两个男生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两个男生争得面红耳赤而且一副并不想告一段落的样子。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预备铃响过后,我从窗口发现学生杨某正在教室里烧废纸。我把他从教室里叫出来,问他在干什么,他却说在预习新课……案例二三名男生上体育课时假装身体不适,偷偷地跑回教室去抄袭别人的作业,当问到此事时,他们都不承认,坚持说作业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男孩也爱哭     
我是一个男孩,平时大人总是对我说:"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可我却例外,我爱哭。记得有一次,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同学却说我没有预习,其实我已经预习了其中的一部分,只是没有全部预习完。我和他争辩说自己预习了,但又拿不出充足的理由来证明。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建立“语文学习学”那是1979年一天放学时,我为教文言文《李顺》向学生布置了三道预习题,要他们放学后预习。第二天我上课检查预习情况时,浑身凉了半截:竟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根本没预习,那些巳预习的也只是粗览了一遍课文。当堂调查的反馈信息告诉我,原来是他们地处偏僻乡村的千家万户,预习时间少,预习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奇缺,更谈不上还有什么预习习惯、预习技能和方法。当即我只好改变计划,临时采取“急救”办法,要学生重新预习,并针对他们不会预习的问题随堂辅导,把学生和我的工具书集中轮流使用,并允许讨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高涨,既掌握了该课文的内容,又学会了预习方法,有很多连教师都未布置和考虑的问题,都通过工具书和讨论得到了解决,从表面看去耽误了一节课,但后面的讲课就快多了。后来又尝试多次,学生很欢迎,于是预习就正式进了课堂。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很多,我曾做过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以前,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发现存在几个问题:①有些学生不认真读书,只是哇啦哇啦念一遍,应付了事;②有些学生对预习没兴趣,只是学学生字;③有些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能积极动脑较深入地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朗读风波     
[回放]新学期第一天,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拉开了新课的帷幕。教学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几十双眼睛好奇地盯着我这位陌生的老师。为了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我让学生推荐一名字正腔圆的同学来朗读课文。我的话音未落,十几位男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伍浩,伍浩!”并且将目光投向坐在墙角的一个瘦弱的男生。我摆手示意大家静下来,满怀信心地说:“下面由伍浩同学为大家朗读,请大家注意听。”只见伍浩极不情愿地站起来,低着头来了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我以为他认生、害羞,便鼓励他说:“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把你的拿手好戏展露一下。”我用…  相似文献   

17.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堂上我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一起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要让学生们当小解说员,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们在此活动中进一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于是,我满怀期待地问:"哪位小解说员来为大家服务?"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有些吃惊,平时"小手如林"的场面不见了,只是"星星点点",仅仅有几个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反观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生预习程度的差异,使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等同于学生的预习。以朗读课文为例,课堂上教师花上很长时间教读生字的字音、读熟词语,再检查学生读通课文,半节课的时间已经用掉了,那些会读书的孩子,早已经失去耐心,他们坐在课堂上百无聊赖,教师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组织课堂教学,可是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9.
行胜于言     
我在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教经济学,每周上三次课。上周一,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兴致勃勃地问学生们周末过得怎么样。一个男生说,他的周末不太愉快,因为他的智齿被拔掉了。然后,他又问我为何我总能保持那么快乐的心情。  相似文献   

20.
纽约的一个中学教师尝试以一种特殊方式表扬她的学生,她将学生逐个叫到讲台前,每次一个。首先,她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这个学生的价值,然后,她将一条蓝色丝带别在他的胸前。蓝丝带上用金色的字写着:一个值得我肯定的人。接下来,教师发给全班同学每人3条同样的蓝丝带,要求他们走出校门,到社会上举行同样的认同仪式。学生们必须看看参与者都奖励了哪些人,其结果如何,一周后在班上汇报。一个男生来到学校旁的一家公司,这里的一个部门主管曾帮他做过就业计划。男生将一条蓝丝带别在主管的胸前,感谢他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然后,交给他另外的两条蓝丝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