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五一年,正当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关头,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打响了建国以来政治思想战线上反修防修的第一个重大战役。在这场斗争中,毛主席为《人民日报》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篇极其重要的社论,深刻地揭露了《武训传》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本质和投降派武训的奴才嘴脸,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批判投降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  相似文献   

2.
电影《武训传》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以批判《武训传》为起点,开始了大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武训传》在现在看来只是一部宣扬武训忍辱负重、劳苦功高的人物典范的普通电影而已,但在当时却成为一个悲剧,这与建国初的国内外形势有关,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有关,更与当时的政治介入文艺的不正当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现在文艺界50岁以上的人,大多数是知道的,中国电影史料——特别是《当代中国丛书》之一的《当代中国电影》(上卷)有较详细的叙述。但这些只能说是“局外人言”,没有——当然也不可能了解 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当时不能公开发表的具体经过。这部影片是私营昆仑影业公司(当时还没有公私合营)1950年出品,《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1951年5月20日。所以今年(1991年,编者注)是《武训传》批判40周年。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中存在的教条主义之风,既与时代政治的控制制导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传统积淀的思想意识和思维判断特征,可谓是外在的政治权威意识与内在的政治依附性心态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批评思维模式首先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中显示出来。随着政治上左倾思潮的发展,文学批评的教条主义操作愈加武断化、简单化,发展到极端便使文学批评完全失去了批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由教条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政治性的、不讲道理的批判,从而离文学批评的本质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5.
武训办学的思想和做法与徐特立早期办学有相似之处。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并逐渐在全国展开,徐特立不得不于1951年7月1日发表《〈武训传〉的讨论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一文。在批判《武训传》之前,徐特立曾打算全面整理自己的教育思想,以供新中国的教育建设参考。此后,其言行有较大改变:发表文章的频率大大降低,谈话与写文章时涉及教育的内容有所减少,再也没有举行过关于教育的讲座,而外出考察则变多了。  相似文献   

6.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社论形式发表毛泽东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此后,一场有组织的对《武训传》的批判随之展开,这是中共建国后在文艺界展开的第一场大批判。当这场批判接近尾声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正式启动。第二年  相似文献   

7.
电影《林家铺子》由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江南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小城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尽管小说创作和电影改编时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但编剧夏衍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将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上映并使之成为"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为其后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时代主题思想转换、人物形象塑造、细节呈现几方面分析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后的差异化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文学就要庆祝他的第40个生日了。在其前30年中,在文艺界开展过多次的批判运动。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历次批判运动的开端,它开了以政治批判运动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先例,对后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一位农民教育家逝世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他的升沉遭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折射。这就是武训。他活着的时候,满清政府就对他进行褒奖,授予他“义学正”,常穿黄马褂,但他没有接受。新中国成立前,他也不时受赞扬,特别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他赞扬备至,称他是民办举校的“开山祖师”,“是普及教育之先导,和人兴学之表率。”外国人也赞扬过他。早在解放前,孙瑜就筹拍《武训传》,几经周折于1950年摄制完毕,由上海市文化局和华东局宣传部联合审查。从1951年元月起,影片先后在京、津、沪等一些大城市放映,立即引起广大观众,尤其是文化教育界观众的热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仅两三个月的时间,京、津、沪的一些报刊就发表文章四十多篇,称武训是“千古奇丐”,是“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翻身的一面旗帜”,称电影《武训传》是“被压迫被损害者的奋斗史”。但这种赞扬并没有持续多久。三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接着便有贾霁在当年的《文艺报》四卷一期上发表《不足为训的武训》一文,从整体上否定了《武训传》,接着《文艺报》又发表了其他几位同志的文章。五月廿日,毛泽东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以《人民日报》社  相似文献   

10.
在陶行知先生的提议下 ,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孙瑜拍摄了《武训传》。《武训传》开始得到了华东局和周恩来等人的肯定 ,但由于错误的历史观和对政治形势的严重性的夸大 ,毛泽东发动了对《武训传》的批判。周恩来、周扬、夏衍和郭沫若等人不得不作检讨 ,与《武训传》相关的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武训传》批判形成了以后一系列思想与政治批判的模式 ,强化了毛泽东的权威地位 ,损害了党内民主 ,加深了毛泽东对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偏见 ,为随后开展的对陶行知的重新评价铺平了道路 ,同时也是对《共同纲领》规定的公民的言论与出版自由的一次严重践踏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电影与中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所受到的中国政治的重大影响 ,与中国在百年中处于社会转型的变动过程这个历史环境有关。民众的政治热情在很不相同的一些时期 ,都曾经有力地形成和助长着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氛围。政治对电影的干预并不总是政治家的个人行为 ,有时候它也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反映。真理和知识一样 ,是需要通过对于人的意识领域更广阔的占领才得以普及的。在对《武训传》的批判中 ,毛泽东主席完成了一次从政治权力向话语权力的转换。这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政治对电影的影响 ,而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目的的对于现存价值体系加以改造的权力意志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一年五月,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从而掀起了新中国文学的第一次大批判高潮、这次批判运动除了其核心批判──对《武训传》的批判之外、还包括在其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两次连锁批判──对肖也牧等人进行的所谓“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的批判及对戏曲领域里反历史主义倾向的批判。这次批判运动规模之大·声势之猛,涉及范围之广,已经超出了正常文艺批判的范畴,而带有一定的政治批判的色彩。由于它为此后新中国的文艺批判奠定了基本模式。因而对新中国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新中…  相似文献   

13.
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美国本土导演大卫·芬奇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内心深处的"挑衅和自命不凡"创作了《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十二宫》《本杰明·巴顿奇事》《社交网络》等拥有鲜明"大卫·芬奇式"标签的作品,电影中的那些暗色调、影像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非线性情节,使我们深受震动,而电影本身所拥有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也迫使我们不停地去思考电影本身及其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武训传》和《水浒》是两部坏书,这两部书的要害都是宣扬阶级投降主义。它企图以阶级调和代替阶级斗争,以阶级合作和阶级投降否定暴力革命,必须痛加批判,彻底肃清其流毒。一、武训和宋江都是一丘之貉《武训传》说的是,一百多年前,山东有个武训,出身于雇农家庭。小时候他扛过长活,打过零工,受过封建地主的欺骗、嘲骂、毒打和折磨。十七岁那年他在大地主李老辫家扛了三年活,李老辫欺他不识字,用假帐骗他,不但不给他工钱,还把他痛打一顿,赶出门去,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想被从李进孩到李云鹤,再到蓝苹,最后到江青这些名字演变插乱,本来应写的电影《武训传》批判的事情不得不在这里补记一节。  相似文献   

16.
《满意不满意》是1963年上映并广受好评的喜剧电影。我们能够发现它在"十七年"喜剧片中散发出的别样风情,体会到深深根植于"十七年"的喜剧片及整体电影创作理念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重读这部影片,有助于我们理解"十七年"喜剧电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改编案例,因涉及"文革"背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大幅削减"引起争议。通过对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小说内容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得出电影《归来》的改编主要采取了淡化政治影响、淡化个人与时代关系、简化家庭人物关系等策略,投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创作者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时陶行知先生受到牵连,从此曾被毛泽东誉为“伟大人民教育家”的一代宗师的名字在中国教育史上竟然销声匿迹长达近30年之久。陶先生受到错误批判,应该说有种种复杂的历史缘由,但是江青在其中所起的恶劣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江青为什么这样仇视陶先生,传说很多,而唐权先生《亲历一九五七》一书中有关陶行知与江青的一节提供了相当翔实的史料。有同志提议我们加以转载,让索敬陶行知先生而叉没有机会读到《亲历一九五七》这本书的老师们有机会了解这段史实。[编按]  相似文献   

19.
《哀乐中年》这部电影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这个时代和社会仍有教育和引导作用。桑弧在他的电影中将焦点放在普通个人,而非英雄或是群体,将战争悲痛、家国情怀、民族兴衰或是任何政治意识形态都摈弃在外,拍出了自己理解的人文主义。《哀乐中年》为我们明晰了怎么活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怎么体面地死去,他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议放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甚...  相似文献   

20.
武训问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引人注目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武训与电影《武训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肯定、批判与再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这一过程及其历史经验,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