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2.
对于晚明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的性质认识,明末即略有不同,今人更有较大分歧。考其缘由之一是对杨应龙之乱的观察角度,研究者各各有异,导致对杨应龙之乱性质的结论相去甚远,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廷因图谋在播州“改土归流”逼迫杨应龙而杨应龙并没有叛乱。针对这一结论,文章从杨应龙反乱本身即反乱的发展进程去考察其性质,以说明杨应龙之乱性质确为叛乱。  相似文献   

3.
新疆的锡伯族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西迁军民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巩留、尼勒克、霍城、塔城、乌鲁木齐、伊宁等县市,总人口1982年统计为27364名。220多年来,他们为开发和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最后戡定准噶尔部贵族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叛乱,相继又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平息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至此,清政府完全统一新疆天山南北。接着,清政府为确保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军事防守,在新疆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相似文献   

4.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随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不言而喻,历史早已将这次事件定性为“叛乱”,后世治史者亦多沿袭陈说,遂使吴三桂被长期钉在耻辱柱上。笔者以为,这场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次叛乱的斗争,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平等的性质,具有恢复明朝社稷、实建汉家天下的企图。此非故作危言,但书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5.
明代播州杨应龙叛乱对其后发生的“奢安之乱”产生了重要影响.永宁奢氏、水西安氏二土司因参与平播实力增强,明廷却因播乱实力削弱;在“奢安之乱”中,叛乱诸土司吸取杨应龙叛乱因孤立无援和固守巢穴而速亡的教训,采取了群相呼应和东冲西突的策略;明廷亦吸取了播州改流导致诸多问题的教训,在平定“奢安之乱”后采取了“分土世官”的善后措施.  相似文献   

6.
浅析宁王宸濠叛乱之原因及准备江凤兰明朝中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政治日趋腐败。正德十四年(1519),在江西爆发了地方藩王觊觎皇位的“宸濠之乱”,前后四十余日。本文拟对宸濠叛乱之原因及其准备作一些初步的探讨,限于...  相似文献   

7.
有个成语叫“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得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可能知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氵鼻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前 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此即成语中的“七乱”。   另一件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8.
“七国之乱”时胶西等齐地叛乱四国并未如约进军长安,而是一转攻势,围攻曾经结盟为“兄弟之国”的齐国。传世文献对此讳莫如深,学界亦对此次“兄弟阋墙”未加深究,诸国政治动向的突兀转变就此被搁置。文章借助对“削地”背后多重权力博弈的分析,重新思考齐地诸国在“七国之乱”中复杂的政治动因及其转向。  相似文献   

9.
成语“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的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联,知之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消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  相似文献   

10.
满族自入关以来.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了中国200多年,这当然与其强劲的八旗兵是分不开的。但是入关以后,开始奢靡不堪,导致战斗力尽失当年之勇,经历了康雍两朝的积淀到乾隆时期达盛世。但是乾隆晚期开始迷信武功.大事征伐,导致财政亏空,开始由盛转衰。贪官横行、民怨沸腾、叛乱不止,乾嘉之际白莲教乱之平定更是耗资巨大且不见成效,最终则不得不借助于乡勇之力,以“坚壁清野”、“设屯练兵”之策略才得以平定叛乱。  相似文献   

11.
清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新疆发生和卓后裔张格尔等人的大规模叛乱。叛军在中亚浩罕汗国的支持下,很快攻占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四城,参赞大臣庆祥以下官兵大部分遇难。张格尔大规模叛乱的突然发生,使清政府大为震惊,急忙从全国调集四万余名军队,命长龄为扬威将军,率军平叛。次年二月,清军经过多次激战,收复南疆四城。清政府事后痛定思痛,认为张格尔叛乱得逞一时决非偶然,决定派人调查原因,加强和调整统治措施,重新稳定新疆局势。那彦成就是清政府派赴南疆执行这一任务的重要人选。  相似文献   

12.
清朝康熙年间,出现了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战火燃遍云南、福建、广东等十余省,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所以时隔三百多年,我们今天的初中历史教材仍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可能由于编者一时的疏忽,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常良泽老师所指出的,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就多有自相矛盾之处.如尚可喜是否参加叛乱、闽粤二藩叛乱的先后顺序、耿精忠的身份问题以及“三藩”具体构成的演化等。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链接(一)中古史1.完成大统一的朝代有秦、西晋、隋、元等。2.大的分裂时期有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3.地方势力起兵发动的叛乱有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等。4.清朝前期平定了“三藩之乱”、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港、澳、台问题的形成。2.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国两制。3.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属于内政,设立特别行政区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4.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两大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5.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和卓一词为khwaja的音译,原意为“显贵”,后来泛指在中亚和新疆地区一些自称是穆罕默德后裔的伊斯兰教首领。清朝统一新疆后,和卓后裔们所造成的较大动乱主要有六次,即大小和卓之乱、张格尔和卓之乱、玉素甫和卓之乱、七和卓之乱、倭里汗和卓之乱与布素鲁克和卓之乱。和卓作乱一方面给南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那种杂乱无章、难理头绪的事情,往往用“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来形容。说起“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呢。西汉文帝时期,刘邦分封的那些刘氏同宗诸侯王的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他们自置官吏,自征赋税,不服从中央领导,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和淄川王等六王于公元前154,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来由。“八…  相似文献   

16.
清朝戡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后,统治高层总结历代经验和教训,立足新疆南北自身特征,根据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催化作用下,顺应形势,不仅将治疆重心放在了天山以北,伊犁更是成为控御全疆的中心,从而改变了以往各朝重视天山南部的政策,对新疆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高考》2010,(3):54-54
位于新疆省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为维吾尔语的汉译名,意为“无疆之马”。盆地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甘肃、新疆边境,东西长约1600公里左右,南北最宽处约为600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新疆推行军府制。它始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伊犁将军的设置,最高行政首脑为伊犁将军,下辖各地参赞、办事及领队大臣。但是,新疆地域极为辽阔,远非其他地区可比。因此,军府制的特点只能是:只管军政,不理民事。民众事务不得不依靠众多的当地民族头目自理。这种体制造成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实际控制能力极为有限,进而导致新疆地区动乱频仍,统治者面对动乱,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应有,十九世纪后半期发生的阿古柏叛乱,即为最典型的例证。叛乱给新疆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虽然叛乱历经数年,很快为左宗棠平定,但原…  相似文献   

19.
人们解释“乱”时“众音毕会”、“繁音促节”的观点往往是由《论语》中“《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附会而来。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乱”本身就含有“变化”的意思,“乱日”之所以称乱,正是因为它表示歌曲形式的改变。通过对《水经注》中“乱流”一词的研究,“乱日”之乱正是在曲中或者曲尾加入的和声部分。  相似文献   

20.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