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那就是1915-1916年的云南首义,护国讨袁。袁世凯背叛中华民国,复辟帝制,云南地处边陲之地首举护国讨袁义旗,组成三军出师川桂讨伐袁军最终胜利。作为89年前的那桩大事件,随着历史硝烟的淡去而渐渐隐去,但真实地反映护国反袁复辟帝制的正义之举的档案,却完整、系统地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里,这就是首批登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云南护国首义档案》。《云南护国首义档案》,均系-年形成,全部为汉文,最早保管在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秘书处内,共计191件。档案内容涉及中国南方及北方大部分地区,内容备至…  相似文献   

2.
丁萨 《大观周刊》2011,(1):18-18
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王志飞与《护国将军》剧组在昆明陆军讲武堂重现护国运动中“誓师讨袁”的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3.
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起义,反对“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正式爆发。贵州护军使、督理贵州军务刘显世于1916年1月27日宣布独立,重新公布1915年12月27日其与唐继尧、蔡锷、任可澄、戴戡所发出的讨袁通告(载本刊1981年第4期),并发布了贵州独立通令、告示。现公布于后,供研究护国战争史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志菲 《云南档案》2013,(10):34-39
“义师所指,戮在一人,元恶既除,勿有所问。”“昆仑山下,谁非黄帝子孙?逐鹿中原,合洗蚩尤兵甲!”这是1915年讨袁护国战争中广为天下传诵的《讨袁檄文》中的名句。这篇檄文文辞犀利、气势宏大,为文悲壮苍凉,历数袁世凯的19条罪状,其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让的种种罪过,令“袁氏之恶,实上通于天,万死不赦”。时人评“此檄堪比之陈琳之檄、出师之表焉”。  相似文献   

5.
该文献形成于1915年-1916年,共191件,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此文献反映袁世凯背叛中华民国,复辟帝制,云南作为边陲之地首举护国讨袁义旗,组成三军出师川桂讨伐袁军最终胜利,在1915年至1916年底护国运动发生的背景及自开始至结束的全过程,有护国讨袁的檄文、孙中山与唐继尧等来往文电。文献中涉及孙中山、袁世凯、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意义重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选刊之八 云南护国首义档案  相似文献   

6.
护国战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进程。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率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大旗,组织护国军,发起讨袁护国运动,并督率滇军主力入川与北洋军鏖战于川南。从双方战力、物资的投入来看,无论军备实力还是财政实力,北洋军都要远远优于护国军。在护国军兵力、物资难以为继之时,四川各阶层民众团体热情响应护国大义。军民、绅商、袍哥等以各种方式支持护国军,踊跃支援前线,成为确保护国军在川南取得巨大胜利的重要保障。护国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力量由弱变强。袁世凯倒行逆施,违背民主共和理念,最终失败。民众是反袁护国斗争中活的力量,正是他们毁家纾难支援护国军,护国战争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7.
护国讨袁,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大的波澜,也是直接粉碎袁世凯复辟称帝的一次伟大壮举。护国战争中的主要战场在川南,泸州、纳溪之役的主要战场在棉花坡。朱德则是这主要战场中高举护国大旗浴血鏖战,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他为铲除帝制,拥护共和,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8.
<正>1915年12月25日,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唐继尧等将领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武力讨袁。蔡锷于1916年1月率护国军第一军北上,袁世凯在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国人的唾骂声中忧愤死去。自此,反对帝制、捍卫共和的护国战争宣告结束。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于7月29日到达成都上任,开始肩负起为期10天执掌川政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1915年底,被袁世凯软禁京师的蔡锷将军巧计脱逃,间关万里,潜赴云南,举起护国讨袁大旗,举世皆惊。尔后,他不顾重病缠身,临危受命,亲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领七千滇军健儿出征川南,打得北洋逆旅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为埋葬袁家王朝高奏凯歌。与此相辉映的是,他在护国军出师以前挥动如椽巨笔,写下了一系列大义凛然声讨袁逆的电文、书信、誓词、檄文等,以此来伸张正义、说明政见、鼓舞舆论、争取同胞、壮大护国军声威。《再告全国同胞书》(又题为“护国军蔡总司令之檄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王增勤 《湖北档案》2009,(10):43-45
1887年,王亚樵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聪颖过人,疾恶如仇。长大后,王亚樵不满于清廷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加入同盟会,为反清救国而奔走。辛亥革命后,王亚樵来到上海,白天傲苦工,夜晚露宿街头,继续寻求革命。1915年,王亚樵追随孙中山,投身护国讨袁斗争,多次上书孙中山,建议成立暗杀组织,  相似文献   

11.
陈长河 《历史档案》2006,4(4):83-87
镇守使隆世储,原为北洋时期一位旅长级的将领,1916年3月底他在广东钦廉镇守使任内,因响应广西独立,同钦廉道尹朱为潮、统领冯相荣一起,揭起反袁护国大旗,毅然宣布钦廉地区独立,从而成为名噪一时、饮誉南北的反袁护国名将。所谓“钦廉独立归荣廷,潮汕独立势更张”,曾经广泛为人们所传颂。  相似文献   

12.
《湖北档案》2006,(1):F0003-F0003
该献形成于1915年-1916年,共191件,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此献反映袁世凯背叛中华民国,复辟帝制,云南作为边陲之地首举护国讨袁义旗,组成三军出师川桂讨伐袁军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中国记者》的热心读者,每期刊物一到,必先放下手中的杂事,细细阅读。一年多来,《中国记者》使我获益很多,尤其“一得录”、“作品评析”、“我们的同行”、“满目青山夕照明”等栏目,更是必读。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阅读中常发现一些错别字,很破坏欣赏、阅读的情绪。下面是1988年第4期上发现的错别字及勘误: (1)帐然若有所失——应为“怅然”(18页右栏第1行)。(2)让全国引为戒鉴——应为“鉴  相似文献   

14.
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分编信息》编辑组寄给我一本《分编信息》1986年第二期,我看了其中两则报导:“学术研究动态”和“皮、卢论战综述”,知道了《北图通讯》85年第三期选登了六篇文章,吴声亮同志写《用“组配”改造现代分类法值得商榷》对其中的一篇进行评论。也知道了卢中岳同志在《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四期发表了《对皮高品先生评论的回答和讨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上的云南民族志影像 1923年,云南省长兼建国联军总司令的唐继尧为纪念"护国讨袁"战争.请香港友谊电影公司来昆明拍摄了一部名叫<洪宪之战>的电影,并在当年七月以"革命荣史战争哀情巨片"在昆明逸乐影戏院上映.云南的第一部电影(默片)问世了.  相似文献   

16.
讨袁战争,又称“二次革命”,是继辛亥革命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一次革命战争. 1913年,革命党领导人黄兴为策应江西讨袁军的作战行动,于7月14日由上海赶赴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7月15日宣布讨袁.从此,“二次革命”战争在江苏展开.经过两个月的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势力乘机扩张到南方各省,从而开始全国性的封建军阀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7.
记者采访,免不了要接触通讯干事,尤其是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因而对他们的苦恼有所了解。现在,各县委宣传部都设有通讯组,少则两人,多则几人。县里头头们对他们的训话常常是:“养着你们干啥?”《新闻战线》1988年第10期刊登的袁建达文《县委宣传部应该干啥?》,实际  相似文献   

18.
时评浅论     
岳巍 《新闻前哨》2005,(7):28-29
一、新闻时评在国内的兴起,除了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众的表达欲望日趋强烈等现实因素外,还有着新闻规律内在的要求评论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作为评论的轻骑兵,目前,新闻时评正处于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实际上,新闻时评绝非今天才有。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发表了著名的时评《预吊登极》:  相似文献   

19.
竞争与同步     
想不到,我的一篇短文(见本刊第3期《记者要讲究个“信”字》)引出了不同意见的讨论。然而,袁建达同志文章的观点(见本刊第6期《何必“同步”》)我不能完全赞同。有一点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目前新闻界缺乏竞争,需要提倡记者、编辑发挥各自的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云南史学工作者在研究护国运动史的过程中,第一次揭示了“护国演说社”的组织及其活动状况,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护国运动的性质及其有关问题。1984年4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贵两省史学工作者谢本书、冯祖贻、顾大全、孙代兴、高光汉合著的《护国运动史》,介绍了“护国演说社”的简要情况(参见该书第237—239页)。这里再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