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在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在宗教信仰、跨境婚姻、族群文化、族群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规范等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共振效应,这一效应往往影响和制约着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度得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但面临着边境地区"相对封闭性"与"全方位开放"的复杂性,跨境民族"情感亲近"与学校教育"隐性排斥",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偏差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特殊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教育缺位冲击或弱化国家认同等困境.为此,应加大社会支持,保障跨境民族青少年权利;坚持学校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注重家庭培育,营造稳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多维联动、协调有序的强大合力来增强国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这种关系复杂多变。本文使用自编问卷对南疆1219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高于中等水平,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维吾尔族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另外,父母是否为同一民族、所在年级和学习汉语时间长短等因素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会引发一定的冲突,从而会引发国家认同问题。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其国家认同感强弱与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国家认同危机问题刻不容缓。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传统安全时代,文化安全中的跨境民族教育安全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一个国家教育的软实力不仅体现在其中心城市的教育,也应体现在沿边境地区的教育。对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特殊教育政策支持,是展示一个国家教育软实力的第一扇窗口,是建立国家文化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大力发展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是西南边疆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逐渐增多,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中,高校忽视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任其自由发展,降低了高等院校国家责任意识。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各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本文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特定研究对象.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探讨构建国家认同的教育新途径,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激的民族认同倾向,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促进民族稳定、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法移民给其输入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人口安全及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未能得到学界足够重视.非法移民对人口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无序增长、人口素质下降两个方面.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非法移民,以同一跨境民族的非法通婚类型为主,他们对本民族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是促成非法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之间并不是一种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冲突关系,对国家认同感的淡化、模糊并非由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而往往来源于非法移民及其家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某些不满.  相似文献   

9.
<正>卢鹏(1980. 7-),男,湖南平江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长期在红河哈尼族地区和中越边境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工作,并围绕"边民跨境流动""国家认同""边疆稳定"等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分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滇越边民跨境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边疆民族跨国流动与国家认同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越哈尼族跨境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中越国际合作基金项目"云南与老街地区跨境民族关系研究"等9项,先后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0余项。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合身份认同,并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就朝鲜族的民族认同现状而言,社会变迁对其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和跨境民族认同构成了一定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未改变朝鲜族的整体认同架构,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这一架构;就朝鲜族的自身发展而言,其自身发展出现了诸如人口负增长、聚居地人口的空洞化和老龄化、传统文化的衰微、民族教育发展前景堪忧等一系列问题.比较而言,朝鲜族的自身发展问题要比民族认同问题更加严重,应当予以重视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来了解新疆南疆高校跨境民族大学生柯尔克孜族学生使用境外互联网媒体获取相关国家新闻信息与本民族知识的行为活动,呈现柯尔克孜族男女大学生浏览境外互联网媒体信息内容的状况与跨境信息交流中的语言使用情景,探究跨境民族大学生浏览境外媒体的心理动力,分析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儒学家民族思想主要包括"‘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意识"、"‘无间华夷’的民族平等意识"、"‘用夏变夷’的文化认同意识"这三部分内容。在接受儒家传统民族思想的同时,云南少数民族儒学家又能结合云南民族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从而克服了儒家民族思想"两重性"、"华夏文化中心主义"等传统缺陷,使儒家民族思想更具有包容性和民族立场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不足,以及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其民族认同逐渐强化,相对削弱了国家认同。为了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人"、"中国梦"和"中国路"的认同;创新利用互联网,推行"互联网+国家认同教育";丰富社会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感受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进入大学校园后,必然要面临着来自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有较大差异的主流文化的考验和民族认同的困境.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调查分析,提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加强民族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5,(6):74-79
远离草原文明的云南蒙古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族群互动格局下进行着文化的"在地化"发展。虽然在文化类型上与草原蒙古族相去深远,却依然保持、维系着其民族认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推动所致,另一方面也与两地蒙古族的互动、交流相关,不断地复制、传播其族群性。随着云南蒙古族与内蒙蒙古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内蒙蒙古族为之提供符合民族认同发展的"文化素材"。两地蒙古族通过互动交流,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内部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的建构,也增强了其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8.
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持续上升.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他们的国家认同状况值得高度关注.本文调查并分析了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对国家的地位、作用和国家主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高度的国家认同来自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雄厚,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础,正视西方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键,强化主流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现如今,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截至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问题。为此,在实践中,要以文化和历史教学为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为主导,以多元文化教学为重点,切实提高民族与国家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