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境是语言交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分析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本文着重探讨论文化语境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制约,指出翻译中词义的恰当选择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译文才能实现原文文化信息的传递,获得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转换。  相似文献   

2.
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关键。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词汇层面上的意义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典故知识所蕴含的信息不了解,往往就会产生误译和漏译。本文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罗译《三国演义》第二卷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佘梦瑶 《中学生英语》2013,(10):121-122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这种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不是生硬的,而应该结合一定的情景语境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的"功能对等"。本文将从情景语境谈起,通过对廖美珍教授翻译的杰克·伦敦小说《在亚当之前》的原文和译文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围绕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来探讨该译作是如何实现功能对等的。  相似文献   

4.
刘睿  杨宏 《文教资料》2008,(25):61-62
奈达在其翻译理论研究中认为,作为翻译目的的"功能对等(flmctional ecluivalence)"是基于语境的层面,而不是语言系统本身.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引起误译的原因往往不是不理解原文的语言语境,而是对非语言语境忽视.本文基于奈迭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翻译的目的、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宗旨,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效果的语境和文化等因素的考虑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繁星》和《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美籍汉学家约翰·凯利与鲍贵思对这两部诗集的进行了英译,处处体现出功能对等的内涵。两种语言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语境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语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限定了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意义的理解,以及翻译时对词义和语体的选择。只有在翻译中注意充分理解原文语境,保证译作符合原文语境要求,充分体现原文语言风味和语体风格,才能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对于获得译文各个层次上的信息对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语境和语义理论为框架,以一篇小说的英汉翻译为例,探讨了语境如何影响了对原语词义的理解,从而导致翻译中的不同的选词.提出语境对于寻求英汉翻译的对等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语境"(context)作为语言研究中一个基本概念,是影响词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就无法充分理解句子,也不能正确翻译词语在语境中的正确意义。由于口译具有"当下性"的特点,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往往会顾此失彼,忽略词语的语境问题,导致交流的失败。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这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语境对口译词义的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词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充分反映了不同语言所处语境的文化特点。因此,文化语境在词语翻译中显得极为重要。探讨了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影响及其相应的翻译方法,说明了文化语境是成功翻译的条件,在教学中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房芹 《现代英语》2022,(1):62-65
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要素,也是构成语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要保证译文能够准确地体现原文信息,并达到比较完美的信息对等和翻译效果,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词义至关重要.然而,中西方社会发展程度、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英汉词义形成了巨大差异,甚至出现了"词汇空缺"的现象;不同的语境、思维方式及文化差异更是...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分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忽视儿童文学,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尤为重要。语篇是语言系统与语境体系的结合体。脱离语境,语篇翻译则无从谈起。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语境视角下的有效指导,主要体现在关注如何实现翻译中语域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从而实现意义等值。本文从韩礼德语域视角出发,对著名儿童文学《青铜葵花》译文进行翻译评介,期望能为翻译活动提供语域视角下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利 《考试周刊》2012,(40):18-19
语境是翻译的基础,语境制约着翻译。语境是语义的决定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获得对等翻译的关键。本文围绕语境及其分类展开论述,通过阐述语境和词义的关系及词义理解的重要性,指出语境对词义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敏 《海外英语》2014,(17):150-153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的翻译过程中,罗慕士打破了西方文学翻译中的强势话语范式,大胆采用直译法,在语言、文学、文化层面上实现了中国话语言说。同时,他利用出版宣传、语境顺应等有效的中国话语传播策略,使译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接受效果。罗慕士翻译《三国演义》的方法对当下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工作的启示是:要综合采用各种言说策略,争取原语话语权,展示中国话语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使译作在海外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梁静璧 《海外英语》2015,(1):152-153,202
词义需要通过语境才能决定。基于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语境说,以《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为检索平台,以427例man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观察语言语境、文本语境、文化语境及个人语境如何影响其翻译,既从微观也从宏观角度来看待翻译行为。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可再分为文化语境、风格语境和情景语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源语和的语间语境上的最大对等。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三要素的关系。在英汉互译中,正确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因此,译者必须始终考虑语境诸要素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影响。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应当对原语语篇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语境因素,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作用。得当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克服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下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文化交流的繁荣,电影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语言学家认为,字幕翻译并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它本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途径。然而,目前许多字幕翻译都差强人意,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不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此,以经典电影《卧虎藏龙》为蓝本,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功能对等策略,包括文化要素的减译、增译和转换,以此推动跨文化交流进程。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过程就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环境在多方面制约着词汇意义的生成。文章通过对语境和词义的分析理解,从认知关联的角度论述了语境分析与词义生成的关系,说明了翻译过程中语境影响词义生成和确立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