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树宝 《语文天地》2008,(11):57-58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  相似文献   

2.
左猛飞  徐永香 《广西教育》2013,(42):86-86,88
“动态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如何解决动态问题是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不害怕、不畏缩,并能较为娴熟地解答,笔者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动静结合作为我国古诗词创作常用的传统艺术创作方法,它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以动衬动、动静互衬四种,被我国古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广泛而巧妙地运用,创作出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及艺术审美效果,充分体现出动静结合手法绝妙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永康 《四川教育》2008,(11):32-34
从反对江轮式教学到质疑无序混乱的课堂,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感时,析出与之对立的词语——“静”。  相似文献   

5.
<大明湖>是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本文试从虚实交错、动静结合两方面,谈谈它写景状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导语】描写景物,如果只是写出景物静止不动时的颜色、形状等,景物就成了单纯的静物,显得呆板,没有生气。所以,要想让景物有灵气,有神韵,吸  相似文献   

7.
动静结合是一种教学意识,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借助多种辅助手段,在音乐欣赏环节作出对应设计,让学生在动态操作和静态思考中建立音乐欣赏认知。本文从聆听与想象结合、观看与思考结合、演绎与构建结合、交流与内化结合等角度展开分析,以便找到欣赏教学的切入点,为音乐教学提供更多设计参数,为学生欣赏提供更多启迪。  相似文献   

8.
郑小林 《四川教育》2008,(11):37-37
课堂上,学生需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但怎样“动”、怎样“静”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鉴赏主动性;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捕捉形象进行练笔;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李老师:《威尼斯的小艇》出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笔下。作者围绕小艇,利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巧妙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的异域风情。你们体会到了吗?  相似文献   

11.
黄丽霞 《广西教育》2013,(32):46-47
在古诗词读写结合教学中,“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是阅读收获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使文言文平添了不少情趣,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动与静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文学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而数学中的变量与常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与“静”的关系,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境.  相似文献   

15.
瞿伟 《成才之路》2011,(24):24-2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变得动感十足,各种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层出不穷。课堂多了几分浮躁,少了些许宁静。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课堂中的"动"与"静"就像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真正和谐完美的课堂应该是该静的时候能静下来,该动的时候能动起来,动静结合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这些现象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情境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让创设的情境变得更加真实,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培养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开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动静皆宜的气氛中,快乐、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7.
在动、静两种美的形态中,中华民族首要的依然是欣赏动态之美;静态之美每每是作为动态之美的衬托与补充;就中国艺术而言,其表现方式则更多地讲求动静结合;是为动静在心。  相似文献   

18.
"不学诗,无以言。"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诚挚的情感、精练的语言,深入斟酌,美不胜收。尤其在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感培养、情境营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认为古诗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对诗意情感艺术的理解;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强其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林燕英 《中国教师》2009,(Z2):219-219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一代代人传唱,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文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兴趣引路,体味诗词的语言美;展开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美;反复诵读,让学生对诗词情感艺术的理解,享受诗词的音乐美。引入生活,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