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思想价值观的逐渐多维化,性骚扰行为日益成为一种社会恶疾且大有弥漫之势。本文从性骚扰行为的法律界定入手,分析了性骚扰行为的现状及法律盲点,探讨了性骚扰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打击性骚扰行为的立法技术以及构筑预防和打击性骚扰行为的维权之路。  相似文献   

2.
论构建以私权利保护为中心的性骚扰法律规制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性骚扰以及规制性骚扰,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从法律上研究性骚扰和规制性骚扰,一方面是要研究性骚扰行为的性质和构成以及法律制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规制性骚扰制度的构建.后者的意义和价值更为重大.世界各国的规制性骚扰制度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个是以职场的劳动者保护为中心,一个是以人的私权利保护为中心.中国特色的规制性骚扰法律制度,应当以人的私权利的保护为中心,保护人的性自主权不受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3.
论职场女性反性骚扰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骚扰现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日趋增长之势,对女性人格尊严与合法权益造成的侵害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然而,由于我国没有关于性骚扰问题的法律规定,甚至在法律上出现“盲点”,给防范、惩治性骚扰行为造成了很大困难和障碍。本文就有关职场女性应对性骚扰的法律保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美国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女性权益保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大学校园的性骚扰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迄今,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以扼制校园性骚扰和性侵害现象,并通过行政监督的手段敦促大学和学院建立起防范与处理性骚扰的机制和程序.美国各级法院则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促进了反性骚扰法律从文本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5.
性骚扰的现状及立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们国家的法律中没有关于性骚扰的明确规定,实践中对该种行为的认定和惩治都没有法规可以遵循。而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因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而缺乏审理的依据。性骚扰行为在国际国内都广泛存在,国外已有关于性骚扰的立法,提出了我国目前防治性骚扰立法的较为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频繁曝光的高校教师性骚扰在我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高校教师性骚扰的类型结构和法律属性并没有得到基本的讨论。因此,有必要以类型思维为基础,从当事主体、主体间关系、行为构成等方面厘定高校教师性骚扰的一般类型要素。进而,以受侵害权益和权益受侵害程度为类型区分标准,讨论高校教师性骚扰行为的法律属性。从受侵害权益出发,高校教师性骚扰主要包括侵犯公民个人法益和公共法益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对人格权和受教育权的侵犯,后者包括对教育管理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侵犯;从权益受侵害程度出发,高校教师性骚扰则可能构成民事侵权、行政过错和刑事犯罪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法典》出台及近期《妇女权益保护法》修订,职场性骚扰的法律建构逐步趋于明确化和合理化。类比美国法律语境下职场性骚扰中概念用语、法律规则及司法实践的历史演进逻辑,我国以概念用语的发展推动立法规则的革新,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合理裁判依据。中美职场性骚扰合规治理在规制理念、规制方法和责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化表现,表现在以禁止性别歧视或保护人格尊严为本质,兼顾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等差异化要素影响的职场性骚扰行为。美国职场性骚扰治理中的单位内部纠纷解决机制、行政申诉机制及特殊的申诉程序与民事诉讼制度对评估中国职场性骚扰的法律规制框架及促进用人单位的合规治理极具意义。中国职场性骚扰的合规治理需转化规制理念,提升规制手段,以期为规避企业风险和搭建恰当的公司合规治理框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性骚扰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对反性骚扰的立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值得借鉴。美国将性骚扰定性为性别歧视,规制性骚扰以工作场所为主,范围不断扩大,并确立了雇主责任原则。我国台湾的反性骚扰立法明确界定了性骚扰的概念,特别是直接将性骚扰纳入了劳动法的调整范畴,认为工作场所性骚扰侵犯的是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权,开创了劳动立法的新篇章,并建立了完整的反性骚扰法律体系。我国应当在劳动法特别是《劳动合同法》中用工作环境权构建反性骚扰制度,以规制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在民法(民法典)中建立反性骚扰民事侵权制度,以之为反性骚扰的一般法。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社会,性骚扰已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何谓性骚扰呢?性骚扰是指异性在语言,心理或身体上以性的方式实施的性的行为。职业成年女性受到性骚扰,未成年女孩子更是一些心怀歹意的男人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大学校园性骚扰行为进行研究和防治的国家,目前已就校园性骚扰行为的内涵、界定与类型等问题形成了共识.在秉持"限制权力"、"保护弱者"与"制度为本"等理念的基础上,美国建立了一套包括"学校内部处理"、"行政力量救助"与"特殊司法判决"等措施在内的校园性骚扰行为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性骚扰事件在中国不断爆光 ,首例进入诉讼程序的性骚扰案 ,也因证据不足被驳回起诉而告一审终结。对比中外反性骚扰法律规定 ,如何用法律手段防范和解决性骚扰问题 ,是摆在立法者、执法者面前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天红  马晶 《复旦教育论坛》2021,19(5):35-41,48
为加强校园性骚扰规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高校负有性骚扰防治义务。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将性骚扰防治单纯按师德师风处理的问题,面临未履行性骚扰防治义务的法律风险。高校性骚扰防治义务包括“建立性骚扰防治体系”和“性骚扰防治措施必须合理”两个维度。前者包括性骚扰防治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校内性骚扰防治专项规范、校内性骚扰防治法律及政策宣传等方面,后者则主要从性骚扰认定标准、性骚扰事实证明标准、性骚扰处置结果判断标准、交叉询问调查方式适用、校内调查与刑事调查之间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予以判断。同时,为确保上述义务履行更有效果,高校在性骚扰防治时还须注重案件信息保密和受害人保护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校性骚扰行为,德国已形成由欧盟法、联邦法、州法和高校自治规范构成的独具特色的四级法律规制体系。该体系对预防和遏制愈发严重的高校性骚扰现象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其中的高校自治规范对高校成员范围界定、性骚扰表现形态、处理责任主体、预防措施、处理程序以及惩戒机制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个性化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极强,值得我国关注和理性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阐述了性骚扰的法律概念,指出只有通过立法手段才能解决我国的性骚扰问题,并指明了我国对性骚扰立法的关键和形式。  相似文献   

15.
校园性骚扰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立法和司法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对性骚扰概念的界定尚未完全统一,具体到校园性骚扰这一领域,相关研究更处于缺位状态,这对于校园性骚扰防治措施的出台十分不利。清晰界定校园性骚扰的概念,是实现其有效治理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将其与"职场性骚扰"、"校园性暴力"、"校园性交易"等相似的概念区分开来。校园性骚扰的内涵应该从狭义上进行理解,其核心在于对"校园关系"这一理念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应要求骚扰者的客观行为实质关乎"性",并对受害人造成一定影响。最后,要从当事人的主观心理层面进一步限缩,力求实现对校园性骚扰概念的准确界定。这一概念的法律界定可为相关立法提供学理支撑,为有效治理校园性骚扰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6.
2006年3月21日,无锡市教育局出台一份名为<2006年全市学校安全及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文件,其中有一条明文规定:"任何教职员工不得将学生特别是异性学生留在教室、宿舍或其他僻静场所进行单独谈话."虽然规定的出发点是为了防范校园里的性骚扰和性侵犯行为,但由此却引发了一场争论."性骚扰"是一个舶来词汇,美国学者麦金农提出这一概念至今不过30年,但却已成为公众知晓率最高的法律词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同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有不同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垄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严重的,足以构成犯罪,法律应该设置相关的罪名和刑事责任,打击和预防垄断犯罪,以期更好地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严重侵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其不属于刑法的调整范围.为了加强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法律保护,有必要增设侵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罪,运用刑法打击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对12所北京高校438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和多值逻辑回归的方法探究校园安全与校园性骚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学生对夜晚学校不同场所安全状况的感知低于白天,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学生对夜晚校园安全状况的感知与遭受性骚扰的频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同时,居住在校内的学生较之居住在校外的学生更不容易成为性骚扰行为的受害者,这说明高校的安全保卫对预防校园性骚扰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容易成为性骚扰行为的频繁受害者。基于这些研究发现,本文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设平安校园和性别平等校园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变性人的性骚扰案件遭遇现实尴尬,目前我国反性骚扰立法中保护主体仅仅为女性,存在着漏洞。应以"性别表情"作为变性人性别确认标准,以性骚扰具有"性本质""不受欢迎性""严重性"为性骚扰行为的判断标准,以期更全面保障变性人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