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上出现“意外”是教学常态.对这些“意外”,只要我们能冷静看待、灵活处理,就能利用来帮助学生辨析概念、完善知识、发展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则案例发现,教师在课前的“预设”并不一定能按教师的意愿顺利实现,往往会在实施时遭遇“意外”,笔者就这个问题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问题,当“预设”遭遇“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4.
一、《永远的蝴蝶》“意外”之表现 “意外”之“意”指“意料、心愿”,“意外”一词,顾名思义指“意料之外”或“愿望之外”。《永远的蝴蝶》是台湾大师陈启佑先生的力作,写的只是男女两位恋人。女因车祸而不幸离世,男因此而悲恸。它的“意外”之表现集中在两方面。其一,“雨”之意外。即“雨”在意料之外:恋人“压马路”,伞却只带一把,以致于他俩“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07,(12):26-26
最近几年来,我们经常听到“酷”这个词汇。“酷”是英语单词“cool”的音译,含有“凉爽”之意,转译为“冷静、沉着、潇洒”。  相似文献   

6.
《教育》2012,(1):17-17
赵婀娜2011年12月16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最近,总是忍不住回忆这样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忧郁,尽管他始终爱着自己的家人,但仍旧渐渐失去了家人的爱,并最终成为家人的累赘而在绝望中死去。家里的亲人面对格里高尔的变形,起初是惊慌,后逐渐心生厌恶,最后希望“把他弄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存在着大量的“异化”,令人心痛又无奈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曾利 《四川教育》2008,(11):42-42
课堂上的意外情境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学生故意的恶作剧;二是外界的突发事件;三是教学内容上的不可预知性。对学生故意的恶作剧,往往会出现突然的“乱动”。此时老师要分清形势,冷静思考,切忌情绪失控,简单粗暴。  相似文献   

8.
要实现“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教师要通过调查,和学生沟通交流等多种渠道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然后寻求对策。“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持续而又艰巨的任务,切忌盲目、急躁。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俗语云:“君子动口不动手。”说的是以理服人方为“君子”。而笔日“君子动口又动手”,指的是老年人健身,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方可谓“健康老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预设”和“生成”是老师们课堂上一直头痛的一对冤家。上课前我们既要“精心的预设”;课堂中又要“精彩的生成”。这一矛盾让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情形:我们的“精心预设”,常常被意外的课堂枝节撞击得体无完肤!我们在检讨自己预设失误的同时,羡慕着别人的高超技艺,思考着他人为什么能够在课堂意外到来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我们对热闹的课堂气氛进行冷静地分析之后,就会觉得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滋生出来的“花样教学”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这里说的“花样教学”,是指离开了学生发展的实际(或误以为是为了学生发展),缺少  相似文献   

13.
学生喜欢有个性的老师,而每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都有着他的自身契机和历史渊源,“四有”教师会让我们的教学“个性”起来。“四有”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们学校的美容室要开张了。”“什么?美容室!”“是啊,是专门给老师们做脸部护理。让心情放松的。”听完迎园中学校长祝郁的这番话,记颇感意外,学校为什么会设美容室?  相似文献   

15.
“驴”成为“自助旅行”的代名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驴”与“旅”谐音:二是自助旅行需要自己背负行装,足量征程,就像负重的驴子一样。“驴行”开始只指徒步自助游.后来只要是自助旅行都以“驴行”冠之。自助旅行都要背一大包随身用品,所以又有“背包之驴”的说法。自助旅行在国外早已有之.比如在新加坡,人们称自助旅行为“背包客”。  相似文献   

16.
卫青 《语文知识》2003,(12):30-31
《现代汉语词典》对“三长两短”的解释是:“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这个意义是怎么来的呢? 《全金元词》收有无名氏《蓦山溪》词:“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著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本义是指说长道短,议论是非,后来意义发生了改变,其原因与古老的棺葬习俗和人们的避讳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7.
“出位”最早流行于港台,多用来形容明星与众不同的行为。现在大陆的媒体经常使用并扩大了使用范围,广泛用于时装、娱乐和媒介等时尚娱乐文化领域,并用作书名、影片名、歌曲名,如:王瑞吉、姚瑶著的《出位》,莫少聪等主演的《出位》,张卫健演唱的《出位》。“出位”的“出”,超出的意思。“位”是指很虚的一个个范围,往往是无形的,或者抽象的事物,也指惯常的某种动作行为。“出位”指突破原有的规矩、习俗、做法、惯常的言行、某个范围、一种事物等。既可以指自己对过去的突破,也可以指对本行业间很流行的做法的突破。娱乐界流行的“出位”由“突破”之义引申而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陆平 《今日教育》2014,(12):44-45
一、从“内”到“外” “内”,指的是课内,包括课本内和课堂内;“外”指课外,包括课本外和课堂外。“从‘内’到‘外’”,指教学内容从课本内到课本外的拓展,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化,主要是教学动态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第一要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所想、所忧,所求,坚持德育教学使命与学生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