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叶圣陶语文教育理论,批驳了“把传播道德和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传播道德和文化是各科的共同任务,语文诚然是这方而的有关学科,却不是唯一的学科,要求它“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相似文献   

2.
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偏重工具性、人文与审美思维欠缺、美文讲授不美等现象作系列分析;提出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审美性相统一,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熏陶的起点应该是以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成的理解和感悟。”那么,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合理实施呢?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中学语文教学确立了新的规  相似文献   

6.
如果关注一下语文新课改,我们不难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得以体现,人文性倍受关注,课堂上既有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宁静,又有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时的热闹……似乎这样的课堂是很不错的,但在这种"自主"与"合作"的背后,在这"宁静"与"热闹"之中,我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向往和追求的教学吗?仔细想来,我觉得大家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文本研读",  相似文献   

7.
当前语教学奇迹般地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与学生实际的语能力的提高关系不大。以语言学科定位于工具性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舍本逐末,因为语作为工具,只是在极其表层上的一种为人之“用”。语是人存在的家园,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不消化升学考试的残酷竞争性,语考试即使取消与语学科的人性相背的标准化题型,只考作,也走不出当前语教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的价值不可替代,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单一地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都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本源.在理清价值目标和现状之差距的基础上,借助夯实基础、关注情感两大对策寻求语文教学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10.
曾郁 《贵州教育》2009,(12):27-28
纵观今天的语文课堂总是那样五彩缤纷、沸沸扬扬,这些表象里,涵盖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这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又学到了什么呢?语文课堂究竟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为此,语文界的前辈同仁们呼唤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就是还语文本真的面目,也就是杨再隋教授所说的还语文以本色。  相似文献   

11.
让人文之光照耀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界纷纷攘攘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深受科学主义思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鉴于此,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要用人文精神的光辉照耀语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价值不可替代,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单一地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都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本源。在理清价值目标和现状之差距的基础上,借助夯实基础、关注情感两大对策寻求语文教学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13.
郭龙 《中国教育》2004,(6):50-51
教学实践证明,把语文课文内容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而使教师对其不遗余力地阐幽发微和条分缕析,是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与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需要从诸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语知识、提高语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教学是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阅览室上好阅读课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上好阅读课,实现阅读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笔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上好阅读课。  相似文献   

15.
韦志成 《湖北教育》2003,(17):14-16
《湖北教育》从今年第1期开始,以“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为题展开讨论,参与者踊跃,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对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这本来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问题,可没想到在学习和践行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些人的认识却模糊起来,却认为“很难说清楚”。主要有三个问题,我试想说清楚:  相似文献   

16.
种下思考的种子 《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我个人认为,课改后语文教学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文性得到了加强。历数听过的阅读课,教师们无一不凭借课文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多数课往往只停留在感受、情感和简单的道理这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面五星红旗》的思想教育成分较重,为了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本设计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从心底感受到课文中流露出的深深爱国情。本课设计主要突出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学生对文彦的理解、想象,二是突出朗读表达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那种融入到作者血脉中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应该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本文通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两方面浅析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19.
语学科的发展变化是其各要素在社会化变迁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国语教育发展的脉络来看,语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演变均与化的变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把握化变迁的方向为前提,对化作创造性的整合,以工具性、人性相统一为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或者形式,应该是精要的、简约的、本色的、实用的,朴素、自然、生态、舒展,以人为本,从生活出发;语文的文字背后,以文化人的精神张力、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则应该是大气的、深刻的、厚重的、含蓄的,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借课文、教语文,借语文、教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