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梅 《文教资料》2006,(1):70-71
本文试图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独坐敬亭山》进行新的解读,发掘诗中的宝贵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独坐敬亭山》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万物齐一”、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达到人生的“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社会生活高超的反映技巧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透过古代山水诗所传达的山水之韵和人性之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诗篇蕴含着华夏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深刻的生态智慧,对这些审美理想和生态智慧进行挖掘,对人们今天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家园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儒家、道家、禅宗等各家的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代生态自然观念,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凝结了古人崇尚自然、妙用自然的无限智慧,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造园艺术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也蕴含着环境中各要素的普遍联系,给向往自然的现代人带来许多启迪。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为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自然审美需求,从空间形式、界面材料、花木配置方面都汲取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虽然产生于与当今社会迥异的古代社会,但至今仍对现实有巨大的价值。现代社会生态危机重重,需要我们诉求于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禅学、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论证了生态的权利,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成立的伦理基础,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原则。这些都是建立当代生态文明的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立当代生态美学观,需要借助我国古代丰富的生态智慧资源.作为我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开创者之一,老子哲学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古典形态的存在论生态美学观,具有生态中心主义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生态存在美、生态和谐美与生态理想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苗族神话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依生、共生、整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上。本文试图以月神神话、巨石神话、枫木图腾神话、鸟图腾神话为例,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对苗族神话作一次新的解读,以进一步发掘神话中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究。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正义思想,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世界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是21世纪新文化。诚然古代没有独立的生态文化,但是不乏生态文化思想和智慧。古典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呼唤着人类生存方式的生态转向。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孟子和庄子是儒道二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从"仁民爱物"的角度出发,提出"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寻求仁在宇宙万物间的普遍适用性;庄子主张"万物一齐""物无贵贱",试图打破主客、内外之间的界限,提高人与万物"一体"的心灵境界。孟子、庄子二人的思想都对当今社会实现绿色发展、树立起新的生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对其进行挖掘梳理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在理念上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规律思想、敬畏生命的人文主义思想等宝贵的生态思想精华。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哲人老子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化范式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通过论述老子美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与“无为而治”的生态文化内涵,说明其作为构建生态文化范式的哲学基础与有效途径是值得当下人类借鉴与学习的,以便更好地构建有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主要散存于哲人的哲学思想、各种文献典籍以及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作品中,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生态智慧。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能很好的发掘原始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这对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古诗词鉴赏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  相似文献   

18.
味象审美取象于食味,必然蕴含着过度消费的导向,味象品级的建构,也可以导向人类中心主义,这两方面的合谋就会生成味象审美的生态破坏性.但是,因为味象品级内蕴生态圈的系统思想,且味象审美"和而不同"的追求,因而也就可以生成味象审美的生态建设性.这种矛盾共存的生态悖论,其实是事物有效存在的一种形式,味象审美以其生态建设性占主导地位而导向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体现在生态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往往透露着对自然的灵性理解,它看上去与古代万物有灵论十分相像。进一步的分析告诉我们,灵性地理解自然是对宇宙自我创生过程的肯定,它使人们对自然产生由衷的敬拜,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审美的和伦理的精神性关系,克服对自然的无条件利用和征服心理。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