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成语家族中,有很多首尾同字的,如:精益求精——《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后用"精益求精"来表明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相似文献   

2.
<正>在成语家族中,有很多首尾同字的,如:精益求精——《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后用"精益求精"来表明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相似文献   

3.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不开"精"、"细"两个字。农业讲"精耕细作",生活讲"精打细算",治政讲"精兵简政",管理讲"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4.
正一所学校的成功与否,在基本环境具备的情况下,管理起决定作用,正所谓"管理出效应,细节定成败"。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  相似文献   

5.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景泰蓝的制作》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典范说明文,长期被收录于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科技之光"板块就收录了这篇文章. 既然是说明文,则教材编者选此目的,当然主要是为了介绍各种说明方法,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诗经·卫风·淇奥》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是形容一个人文采好,有修养.《论语》中将其引申为君子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像制作骨器和玉器那样,用切、磋、琢、磨等方式来锤炼砥砺自己.  相似文献   

6.
<正>节选文段子贡(1)曰:“贫而无谄(2),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节选自《论语·学而》)注释(1)子贡:端木赐,孔子学生,字子贡。(2)谄:谄媚,奉迎。(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如同兽骨象牙,切削之后还要磨治,如同玉石器物,雕琢之后还要打磨,意即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民族是个重视德育的民族,关于"德"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有着形象而深刻的论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句。《大学》中曰"德者本也"。《礼记》中有"德者,得也"之说。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句名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明朝洪应明编的《菜根谭》中写道:"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许慎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德"的解释为"升也"。现代著名德育专家朱晓蔓教授说:"德育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而且是对个体生活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8.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不开“精”、“细”两个字。农业讲“精耕细作”,生活讲“精打细算”,治政讲“精兵简政”,管理讲“精益求精”。学校的对象是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所以学校管理更需突出精细化的一面。而学校教育工作管理中,应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精细化的德育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见精细化自古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我国历来在农业上讲究"精耕细作",在生活上讲究"精打细算",工艺上讲究"镂尖吹影",企业管理追求"精益求精"。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走精细化路线。"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将精细化管理引入教育领域,用于学校管理是必然趋势。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前身是酒钢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2007年两校合并后移交政府管理,更名为嘉峪关市第六中  相似文献   

10.
这两句话是《诗经·卫风·淇奥》中的诗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把雕骨称“切”、雕牙称“磋”、雕玉称“琢”、雕石称“磨”,后世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称为“切磋”、“琢磨”,表示做学问时的反复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1.
11 关于"德目主义"H兄: 久违了。忽接来函,喜出望外……你看了我的《"德目主义"平议》一文后,提出质疑。主要是:关于"德目"的含义,我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德育"词目中的解释:"明示德育之目的者,为德目。"你的看法是:如果把"德目"解为"德育目的(实为目标)的表述",那么,"德目主义"何错之有! 谢谢你,提醒了我。如你所说,如果把"德目"解为"德育目标"的罗列,"德目主义"确实不成为问题。正如泰勒的课程理论以课程目标为核心,通称课程的"目标模式"。称其为"课程目标主义"、"课目主义"亦未尝不可。他的这种课程理论,不失为一说,且影响甚大。看来对"德  相似文献   

12.
<正>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行各业培养术业有专攻的技术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奉献社会、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总是用"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容优秀人才,可见职业教育德育先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孔子《论语》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道德礼法引导约束,那么老百姓就知荣耻而能自我约束,这是德育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1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相似文献   

15.
南宋诗人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于精,而精益求精也。”精益求精的态度古已有之,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管理也都离不开“精细”二字。管理一所学校,更应突出精细化的内涵,把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好、做细,促进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诗经·卫风》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的"切"与"磋","琢"与"磨",发展成为今天的双音词"切磋"和"琢磨"。而其原来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切"指用刀切开骨头成器物,"磋"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指把玉加工成器物,"磨"指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在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近义单音词,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单音词组合成了今天的双音词。在阅读文言作品时,易把这些组合在一起的单音词当做双音词,必须仔细分析它们的含义。它们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之友》2010,(7):30-3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相似文献   

18.
孔子论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点,要求完成的教育任务各不相同,但二者也有很多的结合点。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似乎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于树华 《新高考》2008,(Z2):35-35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