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是杂家,别人这么说,自己也承认。本来嘛,当编辑不可能只编某一小类书,特别是地方出版社的编辑,看来分了工,实际上仍然面很广。因此,编辑得样样懂一点,门门沾上边,所谓杂,此之谓也。有的同志确实为这个“杂家”苦恼。既是杂家,顾名思义,不能专。不能专,岂非一事无成? 看起来,“杂”与“专”是矛盾的。然而,未免有点形而上学。其实,杂家之杂,不过指其横通而已,即知识面要广,了解的东西要多。但这并不防  相似文献   

2.
作事不能有头无尾,写文章不能有上无下,所以这一篇的标题是《“杂”与“专”(下)》。事实上,原定的计划是写成上、中、下三篇。上,概说“杂”、“专”;中、下从几个方面说说如何作到编辑所需要的“杂”和“专”,以及如何把“杂”与“专”统一起来。这是个挺麻烦的问题。简简单单,大而化之的讲,只要一句话,说说什么“眼勤”、“手勤”之类的意思就行了,可是要认真剖析剖析,说点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界有很多老前辈讲,编辑是杂家,邓拓同志曾写过专文《欢迎“杂家”》。他们所说的“杂”,都是指编辑本人的知识应该广博。通过实际工作的体验和观察,我们感到,一个编辑知识面广,了解的东西多,对编辑工作确实大有益处。从知识素养广博的角度要求编辑杂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杂”并不意味着杂学无章,不求甚解,更不能把编辑的杂与专对立起来。勿庸讳言,在过去的提法中,对于编辑知识的杂与专,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地似乎把侧重点放在杂这一面,即以杂为主,以专为辅。现在看来,对这种理解有重新考虑和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5.
编辑是“杂家”。编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杂学”。编辑之所以能够成“家”,在专家如林的学术园圃中取得一席地位,关键也在于杂学。编辑的杂学愈丰富,愈能起到“以杂辅专”的作用,使书稿锦上添花,使编辑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于杂学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编辑之友》(其前身为《编创之友》)已出各期和其它报刊已屡有专文进行精辟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赘。关于编辑特别是百科性工具书的编辑积累杂学的途径,原拟将个人自五  相似文献   

6.
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相似文献   

7.
袁明 《新闻前哨》2007,(1):65-65
杂志是“杂”一些好,还是“专”一些好?我认为,既然是杂志,那就是要杂,杂志要有杂的特色。杂志要杂,但不是无章,而是杂中有理,杂中有序,所以要有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9.
如何办好地、市、县报的副刊,关系到能否使报纸走进千家万户的一个问题。地、市、县报的副刊是“文艺性”的好,还是“综合性”的好?我以为,不能一概而论。从宏观上、从副刊的全局和整体上讲,副刊应当是综合性的,应当偏于杂,杂则丰富多彩;从微观上、从副刊的每期版面上讲,副刊应当是专门性的,应当偏于专,专则集中深刻。当然,杂与专都是相对的。说杂,并非越杂越好,副刊总得有个中心议题;说专,也不必专到纯之又纯的地步,文艺副刊总不能完全等同于文艺期刊吧。确切的说法应当是,杂中有专,专中有杂,各有侧重。拿我们《临沂大众》报来说吧,  相似文献   

10.
“女编辑现象”杂析王一方巾帼不让须眉,已成为当今文坛的流行色了,曾几何时,战果扩大到了出版图中,形成风骚万千的“女编辑现象”。譬如,屡屡为思想文化界捧出烈醇佳酿而有“拼命三娘”“飓风编辑”之称的许医农;识高趣广、创意常新的“沪上才女”杨小敏,亲率文物...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编辑     
20世纪80年代,出版界曾有关于编辑应当成为“杂家”或“专家”之议,但无论是要求编辑做到“杂”或“专”,也只是对编辑在审稿工作中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到90年代,业内就有“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之分的提议,这里的内涵截然不同,有了市场意识的凸现。现今,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与市场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业界有了“职业经理人”、“项目负责人”等称谓,这显然是对编辑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上不同的提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对编辑素质的要求。现阶段,图书出版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除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编辑功底,良好的敬业精神外,还必须有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编辑应做到是一名“学习型编辑”。当今出版社的竞争已不仅仅表现为产品的竞争,而更多地表现为产品背后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有高品质的产品,也才会有强竞争力的企业。根据现在出版的实际情况,应将有效的学习机制渗入到原有体制当中,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进而形成“永续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共同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和员工都有着很强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从而不断超越自己,保证了出版社不断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新...  相似文献   

12.
在县市区基层单位工作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做采访写报道,还要编刊物当校对,更要写各式各样的材料,做接待干杂务等等,说是万金油式的"杂家"不为过。然而,如果只是"杂"而不"专",则业务水平终究难以提高,不能成为"专家"型人才,既"杂"又"专"是基层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层新闻记者为什么要"杂"。县市区基层单位的新闻记者主要包括宣传部新闻中心、地方报社、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基层工作分工不够细致,采访撰稿、编辑通联、发行接待、管理事务等等,样样都有,样样得会,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一年,上级有关部门曾考虑要取消编辑系列的职称,理由之一似于是说“编辑无学”。当时,许多“编辑系列”的人愤愤不平,认为是有关部门“看不起自己”云云。经过据理力争,编辑系列总算得以保留,但编辑系列的职称至今仍处于一种“妾身未分明”的状况,并未取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承认。不信,请到路边随便找一个人问:“教授是干什么的?”多半都能答得出来,而若问:“编审是干什么的?”肯定多半不知是何物。连出版系统内部有时提到编审都要加括号日“相当于教授”云云,可见,编辑要为社会所知乃至熟悉,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读者兼作者,要谈“编辑”,的确是“门外汉”,因而此文曰《门外谈“编辑”》。虽在门外,而常与“编辑”打交道,从“通联”中,也捕捉到一些“编辑”的信息,摸到“编辑”的“脉搏”,听到“编辑”的“心声”,体味到“编辑”的“苦衷”。编者之“苦”,非在工作之繁重,而在“责任编辑”之“责”上。此处之“责”,并非编辑之“责任心”不强,而恰之相反,“责任心”太强之故耳!作为一个编辑来说,是唯恐编不出佳作来的.因而东奔西跑、四处函联,约组稿件,以充实自己所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期刊编辑素质的结构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素质亦即编辑人员原本应有的特性和能力。这些素质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组合有序、相互关联的结构体系:即核心素质、基本素质、特殊素质。 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层次的素质,才有可能实现“杂”与“专”的统一,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编辑专家。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如果没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靠“单打一”写稿,是无法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通讯员要提高用稿率,有必要锻炼自己成为“多面手”,从中确立中心兴趣,即“杂”与“专”这两者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只“专”不“杂”,兴趣不广泛,知汉面不广,底子不厚实,想“专”也无法深入,如果只“杂”不“专”,样样平分秋色,到头来时间耗去了,却是一无所获。但是,有一点是可以  相似文献   

17.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专家。在新闻这一行中,记者是什么专家呢?恐怕应该说是报道专家吧。但是,记者又必须是杂家。当不好杂家,也难当好专家。又要杂,又要专,这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其实,所谓杂,就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至少不能没有常识。所谓专,即要有从事新闻报道的专门知识,调查研究,访问观察,选材炼题,谋篇行文,都应技巧娴熟,运用自如。专离不开杂,杂促进专,二者不可偏废。在杂与专这一对矛盾中,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杂是手段,专是目的。要想专得好,知识就须多而杂,为专而杂。杂又不可乱,是有计划的杂,为专服务的杂,不是盲无所  相似文献   

18.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19.
话说我到编辑部的时间并不长,还算不上入门。然而,也实实在在的尝到了编辑的滋味。 编辑部,咋听起来总是带有几分诱惑,待到你真的入了其中,也就没了虚幻,反倒跟着平添了几分苦涩。 专业之繁复、理论之深奥自不必说。光有文才不够,还要专长。专医道、懂科技、识医学期刊之特征、视科学真理为生命,要的是标新立异、真知灼见;求的是独树一帜、硕果累累。 谁人能说,想干就干,说干就行?游心书海、上下求索,泛舟百科、乐而忘忧。始终要练就那“一叶知秋”的睿智和“一语中的”的本领,还有那“慧眼识珠”的能耐。 再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编辑有规范,编排有规则。大到方针政策,小到标点符号。单说那作者熟悉的:关键词索引、计量单位使用、图表格式、参考文献著录、数字书写方法、外文字母的正斜体等等,一旦准备刊用,就得依了这些条条框框。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百花齐放。对这些清规戒律,做编辑首先要字字斟酌、条条消化,再吐丝做茧,圆了自我。 审理一篇立论准确、层次分明、言简意赅、修辞考究的文稿,着实是一种享受,从心里往外觉着舒坦。若能从中撷取一点闪光的东西,顿时都会多上几分神采。这叫“甜蜜”——编辑的甘味。也正应了“文章看落笔,论议驰后先;破石出自宝,决高泻长川”的佳句。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学识     
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一直以来,有着极好的美誉。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一些编辑改稿,人们开始不敢恭维了。普通作者、读者如此,文坛巨匠也莫例外。张中行老先生就很有感触:“我是专搞文字的,写东西笔误或者有之,写错了则不可能,编辑要改可以,但要和我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