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水、墨水洒在虎头山 在山西电台连续当了几年编辑以后,我在机关办公楼里坐不住了,总想趁机到记者站去干。听说大寨常驻记者实行轮换制,我毛遂自荐说:“我不怕吃苦,让我到大寨锻炼一年半载!”1967年12月,我离开太原温暖的办公室,赶到冰天雪地的虎头山。  相似文献   

2.
《新疆新闻界》创刊号登过一篇《墨水、油水及其它》的短文,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有谈一谈的必要。本来,墨水与油水,宛如太阳与衡阳,风马牛不相及,岂能“拉郎配”?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人让墨水与油水对了象,还结了亲。陕西工人报记者赵冀广就干过“王婆”的勾当,用墨水换油水,在索取诈骗分子刘智生贿赂一万元后,写假报道  相似文献   

3.
有基层通讯员报料,邀我去写一位廉洁奉公的村支书,我问其有什么事迹,那通讯员首先推崇备至地说了两瓶墨水的故事,他说支书家的桌子上放有两瓶墨水,上面分别贴有"公用"和"私用"标签.办公务时他灌用公家的墨水,书写自家的流水账或辅导娃们功课时,汲取私用墨水.如此小葱调豆腐——一清二白的干部在当今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呀.  相似文献   

4.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底子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底子的薄厚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底子”,就是肚子里的墨水、学问。传说中的解学土就是一位饱学之土,后来是上把他杀了,脖子里喷出的不是血,全是墨水。当然,这是想像了。找们队伍中的少数同仁,肚子里喝的墨水不多.或者叫“底气不足”,因而要展翅高飞,就困难了。这里我要叙述我青少年时的一段“求学”阅历。现在一些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厌学,不读书,是家长和老师向他们“求学”。我们那个时代.特别是农村小孩,要想跳“农门”,完全靠拼搏。正如齐雅丽小姐在给我的散文集《月是故乡明》一书写…  相似文献   

6.
一、鉴别能力 同样一个活动,有的记者抓不到新闻,有的记者却能抓到好几条,这是一个记者鉴别新闻价值能力的体现.鉴别力来源于政治意识、理论与知识素养.实践中,如何提高鉴别力?"比较"是提高鉴别力的重要方法.要善于从大局与局部去比较,从宏观与微观去比较,从横向与纵向(历史)去比较.  相似文献   

7.
4年前,我怀着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景仰与尊重走进大众报业集团,走进经济导报,之后便一直在青岛记者站任驻站记者. 刚入道时自己两眼一抹黑,有位前辈告诉我:"你先别急着动笔,用两个月的时间去拜拜'码头'",政府涉及经济的部门要去挂号,企业的宣传部门要一个个去跑,同行中的前辈记者要拜老师.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一位叫斯文顿的随军记者目睹英法联军伤亡惨重.他建议把“霍尔特”型拖拉机改装成战车投入战场。军方采纳后,由英国一家水柜工厂生产出攻防两用的第一代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记者战地采访因找不到墨水.书写困难。在英国采访的匈牙利记者莱兹·比洛根据油性渗透的原理,采用油溶性颜料,经多次实验,制出了第一支圆珠笔。  相似文献   

9.
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记者采访时,需要有锐敏的眼光,去扫描、去发现、去透视,和用头脑去分析和思考发生在远远近近耳闻目睹的事情。而这眼光,必须具有力度,必须是新的独到的。探讨“记者的眼光”问题,对于我们如何选好角度、写出具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高质量好新闻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里我谈谈想法,可能是一孔之见。记者眼光的超前意识记者眼光为什么必须具备超前意识?看来先要弄清超前意识的含义。所谓超前意识,是指人们在一定阶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所作的具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作为实习记者跟随一记者团参加一个全国性锰业论坛,与会的有许多锰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可笔者发现,众多媒体竟没有一家对他们进行采访,也没有去当地的锰矿和冶炼  相似文献   

11.
1993年,爱普生研发出了第一台压力(Piezo)式打印机,这不是使用热系统,而是对墨盒施加压力的设计。这种系统的喷嘴是个小管子,通过毛细作用将喷嘴充满墨水。喷头上还含有一个电极,能够在瞬间发出摄氏400度以上的高温。里头的少量气体开始合成一个泡泡,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个泡泡膨胀,并且把墨水挤出喷嘴末端的小洞。这个墨水喷出的地方可说是近来厂商研发的重点。举例来说这个部份可以设计成星状的厕锥体,控制墨滴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喷射到纸上的位置。当墨水离开喷头后,电源会暂时切断,等电极回复原状后,系统又可以开始一个新的循环了。  相似文献   

12.
在采访的长期实践中,对怎样当好一名称职的记者有着切身的感触,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则是一名记者必须要迈过的“门槛”。记者的“眼界”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其“眼界”的宽广与深邃,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洞察事件的缜密,是做好本职工作首要的基本功或必备的第一职业要素。为什么呢?道理很浅显,这就是:记者的采访要通过其眼睛的观察去获得新闻线索,经过眼睛的扫描去发现问题的症结,通过眼睛的透视去探寻事件的根底。因此说,一名称职记者的眼睛,就像一个刚刚懂事孩童的眼睛,对世间任何事物都倍感新奇,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事都觉得格外的新颖,对所经…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这样评价记者:记者是时代的歌手,那时代主旋律中的一个个浮沉的音符,那汹涌浪潮中一朵朵闪光的浪花,就是记者呕心沥血地去追逐、去捕捉和再现的目标。时代的主旋律回荡在静悄悄的农户的房檐下,回荡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回荡在五光十色的市场里,回荡在书声琅琅的校园中,回荡在激烈角逐的运动场上……甚至回荡在家庭主妇的菜篮子里。记者要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去倾听、去捕捉、去感受,采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4.
新闻改革的呐喊,现场新闻的呼唤,促使大批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到新闻的活水源头去捕捞“活鱼”。然而尽管新闻现场的客观存在对每一个记者是“老少无欺”的,可每一个记者对现场的反映却不是绝对公平合理的。同样的现场,记者的眼力不同,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可能有眼无珠,身在宝山不识宝;有的可能慧眼独具,敏锐地抓住具有价值的新闻。现场采访既是对记者现场观察能力的锻炼,又是对记者选择、摄取能力的严峻考验。有人认为,到了现场,  相似文献   

15.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16.
一个客观存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摆在记者面前,特别是一个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历史意义的事件出现的时候,记者该如何去驾驭并准确、生动、深刻地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电子媒体和纸介媒体都一样,内容是由记者去做的。如何对自己有一个认知,如何认识自己的角色,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德国记者的整体情况。德国记者的平均年龄41岁左右,一般都是大学毕业生,有很多是男性,在德国,记者这个职业是个挺受大家尊重和欢迎的职业。如果德国之声遴选实习生的话,大概有100人去竞争一个位置。在德国生活的5万名记者,绝大多数都把自己理解成是一个服务商,是服务于媒体的受众,服务于媒体的使用者。他们希望能够用简洁、清晰、明了、易懂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并希望这些信息对受众具有重  相似文献   

18.
李同生 《记者摇篮》2005,(11):23-24
观众对一个栏目是否喜欢,应该说因素是多方面的,内容的、形式的、技术的等都不可缺少,基础则是选题是否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能否满足观众的收视欲望。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都具有一个产销对路的问题。一个题材选准了.记者的创作欲望强烈.采编制一路顺手,播出后容易引起反响;否则记者自己对选题兴趣索然,制作的节目也很难会有观众。记者与观众在对待统一题材态度上的一致性告诉我们。尽管选题具有很深的学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捷径可走.那就是在获得一个题材的信息时.记者不要仅从职业的角度去考虑取舍,而是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观众,问一下自己对这个题材是否感兴趣。记者自己不喜欢,那么观众很有可能不买帐。记者以平民心去审视题材,往往会赢得观众心。  相似文献   

19.
童雁 《湖北档案》2011,(9):25-26
铁盐墨水档案指用铁盐墨水书写形成的档案。铁盐墨水19世纪末产生于欧洲,该墨水中所含无机酸和铁离子对纸张纤维素的水解断裂和催化氧化降解的共同作用。使其笔划下的纸张受到严重腐蚀.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部分会脱落形成空洞,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记者的本份?什么是当好记者的本领?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我觉得,不管怎么理解,记者时时刻刻离不开观察、思索、呼吁。无论是采访一个人,还是采访一个单位,或者采访一个集体,我们总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被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被采访单位环境的优劣,布局的雅俗,被采访集体成员的老少,言谈的文野,可能正是我们消息或通讯中的内容,是不能不注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