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集邮》2008,(10):5-5
“2008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南昌”于9月19—23日在南昌江两省展览中心举行。 上海市集邮协会的展品有传统类展品4部:丁劲松的《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荣正光的《华东解放区邮票》(8框)、黄履中的《中南解放区邮票》、陆明的《东北解放区邮票》;邮政历史类展品1部:王少梅的《新中国的早期邮戳》;  相似文献   

2.
邵林 《上海集邮》2000,(9):41-42
集邮者在进行传统集邮的同时,往往会对邮票上的图案发生兴趣。比如,专门收集中国邮票的集邮家马任全,他也曾收集过一些外国邮票,因为他的生肖属马,所以特别留意画面上有马的各国邮票,口久自然形成一部马邮票的专集;王纪泽和张包平之是一对因集邮而相识、相爱的伉俪,他们除了专集红印花邮票外.还专门收集夫妇双人像邮票。这是与传统集邮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不以邮票的发行国家(地区)、年代、票种为界限,也不追求每套邮票必须“全”,而是只以邮票画面反映的内容或邮票发行目的(简单地说,是指邮票纪念或宣传的事物,一般为邮票的票题)作为取舍的依据,这类集邮方式称为“专题集邮”,最初的专题集邮又称“图别集邮”。  相似文献   

3.
年过九旬仍然爱好集邮的姚秋农老先生,是湖北著名的“五老”之一。他集邮经历长达70余年。抗战期间,他把收集研究国邮作为重点,写下大量学术文章。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各种集邮活动,为培养湖北武汉集邮骨干做出了奉献。姚秋农,湖北武汉人,1916年生。毕业于汉口中学, 青年时代开始集邮,早年加入新光、甲戌邮票会。1927 年起从事摄影工作50余年,1979年退休。1930年他在江西庐山(牯岭)时,遇到广东集邮家林壁声,林赠送给他一些中外邮票,教他集邮知识,使他走上了终身集邮之路。姚秋农从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上看到苏州蔡汇河头的五州邮票社出售邮票的广告,便开始向该社函购一些邮票,渐渐地,邮品与邮识都增多起来。  相似文献   

4.
一、编组专题集邮展品模式的沿革专题集邮收集方式的出现已有100多年了。专题集邮展品的正式展出也有80多年了。据记载,1863年6月英国就出现了与传统集邮不同的收集方式,即按同图案邮票和以邮票发行目的来收集邮票的方式。1870年7月在集邮杂志上有一篇名为《肖像邮集》的文章,介绍了一部人物专题邮集。直到1928年卢森堡的著名集邮家伯那德·菲塔在欧洲国际邮展中才正式展出了他的专题邮集,因此,他被认为是专题集邮的创始人。开始,专题集邮是以同一类图案邮票(不考虑邮票发行目的)进行邮票收集和编组邮集的。以  相似文献   

5.
新光邮票会的成立,距今已70年了,在其吸收会员的24年中,参加者近5000位,会员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集邮的接班人,不少人带动子女加入新光邮票会为会员,也是支持集邮团体,企盼集邮团体长盛久荣的表现。现将我所查知的父子(女)会员名单摘录如  相似文献   

6.
黄明心(1946—),祖籍山东寿光,生于上海。他谈起外国邮票如数家珍,故事源源不断,家里的书架上,塞满了装满外票的集邮册和封片,国内的大小邮刊和邮报上,甚至海外的邮刊上,经常可以看到“黄明心”这三个字。 黄明心的集邮始于1957年。一天,黄明心收到一封来自青岛的信,写信人是他的堂哥。信中说自己现在已经集邮了,在收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文学家专题邮票。那时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里,已经有了出售苏联、东欧各国邮票的集邮公司,而青岛似乎还没成立。堂哥在信中开列了一系列外国文学家邮票的名称,托黄明心在上海购买。上海集邮分公司就在南…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2009,(4):20-20
集邮展览是集邮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邮展发展历史是世界集邮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852年9月,比利时地理学家P.温地美伦(Phillip Vandemlaelen)在布鲁塞尔用镜框展出他收集的88枚邮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9.
柴霄 《集邮博览》2013,(6):70-73
1969年3月,法国邮政在巴黎近郊埃松省蒙日隆的商业中心安装了电子邮票机进行实验打印,开启了法国邮政发行电子邮票的序幕。而这也标志着法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行电子邮票的国家。除了发行普通电子邮票,法国邮政还专门为邮展、集邮沙龙等集邮活动发行纪念电子邮票。自1999年第一次为99法国国际集邮展览发行电子邮票起,  相似文献   

10.
邵春华 《收藏》2007,(7):150-150
10年前,笔者在集邮市场上购得一枚香港《胜利和平纪念》邮票。后经查阅《香港邮票目录》,方知这枚与另外一枚“壹圆”面值的灰绿色邮票组成一套,是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香港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它是英国公务人员钟惠霖在香港沦陷期间,冒险在关押他的集中营里设计的,邮票上的中文也是他精心书写的。  相似文献   

11.
集邮九问     
耿守忠 《集邮博览》2010,(10):10-12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集邮,当时我父亲在河北邯郸陶瓷厂工作,长期驻外,经常给家里写信,信封上贴有好看的邮票。我把这些邮票收集起来,由此便爱上了集邮。这时我就读在邯郸市第二中学,我的同学屠幼生,他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给他收集了不少邮票。我们经常互相观赏和交换邮票,更增加了集邮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1999年8月4日,国家邮政局特派了一位副处长专程到四川简阳,与我亲切交谈了邮政管理部门将要出台一些启动邮市和保护邮人利益的措施。我把这一好消息在报上刊登后。想不到没有产生大的反响。经了解,许多集邮、投资对邮市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近年来他们预订的邮票总是打折。不久前,我收到天津一位名叫焦心捷的老集邮的来信说。他集邮已有37年历史。他花146元预订的1998年邮票。目前市场上100元都无人要,惊呼自己成了傻瓜,拿钱订的邮票成了“废纸”。他伤心地  相似文献   

13.
把邮票当老伴在我的眼里,周紫枫对于集邮的痴迷"痴"到了"家"。他9岁起开始集邮,徜徉于方寸世界,乐此不疲,终生不辍。周紫枫50多岁丧偶,我们曾劝他找一个老伴,他说:"邮票就是我的老伴,我要与邮票相依相伴过一辈子。"他履行了这一宣言的承诺,对集邮一往情深,老而弥笃。他生前并未在国家级以上邮展获过金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集邮的热爱。  相似文献   

14.
走进李德福的工作室时,他正伏案忙着写些什么,原来,他正在给集邮爱好者签名,怕墨迹未干而弄脏了邮票和封片,他把这些邮品参差错落地摆放在桌子上。在紧张的邮票设计工作之余,给集邮爱好  相似文献   

15.
1985年,《北京集邮》组织了一次“北京集邮知识竞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一次全国范围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我恢复集邮.身边还有几位集邮的伙伴。大家的集邮方式十分原始,只知道从旧信封上翻找使用过的旧邮票,不懂得邮票的品相,也不懂得邮票背后的各种知识。198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创刊,北京集邮活动的热潮逐步掀起。  相似文献   

16.
在完成邮票选题的名录,即《邮票选题参考资料》之后,我大概又用了一年多时间,对中国邮票选题的资源分类与系列化,进行探讨、论证,写成了《中国邮票的选题》那篇长文。《集邮》杂志希望在该刊发表,经邮票发行局领导同意,便在1983年《集邮》杂志第5、6、7、8、9、10期上连载发表了。这在中国邮票史与集邮史上,可能是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邮票选题的长文,在集邮界  相似文献   

17.
施秉章与寰球邮票社施秉章(1904-1970)字述函,福建长乐县人。施秉章少年时代在福州上中学时,受中国早期邮票商魏叔彝的影响,开始集邮。1922年随父来到北京,毕业于汇文学校。二十世纪20年代初,施秉章加入国外的集邮组织,同许多国家的邮人建立了邮票交换关系。他非常热心集邮活动的  相似文献   

18.
黄履中,1925年出生,浙江黄岩人。1968年开始集邮,主要收集解放区邮票(西北、东北、中南),兼集美国邮票。 上世纪末,有人在《上海集邮》撰文称老干部黄履中为“半路成才的集邮家”。的确如此,现年83岁的老黄与邮票结下情缘,完全出自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干部,他从未想到过集邮,他在“文革”中遭难,被两次抄家,  相似文献   

19.
张景盂(1893-1945)江苏吴县人,自幼喜爱邮票。开始集邮时,只是从废旧信封上撕下,所以精芜杂陈。后来渐知集邮之道,以水洗代替了撕揭,又广交邮友,故所集日丰,且品相愈好。随着邮品的增多和邮识的增广,他于1915年在苏州祥符寺开了一间邮票社,名为“五洲”,1922年又迁至宫巷蔡汇河头40号。这是我国较早开办的私人邮票社之一。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     
1983年3月14日,是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诞辰104周年,科学院高能所集邮会在这一天成立。当时集邮会精心设计制作的首日纪念封上,贴有我国1979年发行的爱因斯坦纪念邮票。集邮会还非常荣幸地请到爱因斯坦的学生、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他欣然题词:“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水平,祝高能所集邮会成立”(图1)。望着纪念封邮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