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创办之后.全国各级电视台陆续开设了类似的新闻节目。这些在黄金时间播出,并要求下级台完整转播的新闻栏目,一般称之为“主新闻”。冷静理智地分析“主新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对于新闻改革的深入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国“两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观点荟集的盛会。代表、委员们聚首北京.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报道好代表、委员们的观点,是媒体的责任,也是“两会”报道的一大重心。今年“两会”期间许多媒体的观点报道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值得我们总结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李卉 《记者摇篮》2005,(7):46-46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省和全国两会的直播报道任务.亲历了18期卫星直播节目的顺利播出。这其中,有辛苦.有兴奋,有欣喜,更有心得。而如何在直播节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持人的作用,成了我两会报道归来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应该让主持人成为直播节目中的“安全阀”和最有效的备播手段也是我此次参加两会直播报道的一个最重要的心得。  相似文献   

4.
“业务探求”栏目中,作者连新元在文章中谈了广播改革的几个问题,赵连军、卫小林分别对改进广播电视直播、改革时政新闻报道,以及播出的方式和播出的内容谈了一些探索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拜读贵刊2005年第9期夏雨禾先生的《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一文后,笔者觉得该文有夸大“疫苗事件”报道风险性之嫌。所谓“报道的风险性”,属于报道真实性的范畴。就“疫苗”报道个案而言,报道的风险性就是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把疫苗作为“假疫苗”、“问题疫苗”、“夺命疫苗”报道而可能产生的不良传播效果。考察整个“疫苗事件”的报道过程,把新闻报道的风险性归结为新闻时效性俘虏客观性;媒介公正立场的缺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功近利、妄加猜测、不负责任报道行为;解决问题缺乏科学.对新闻事实过早的“盖棺定论”而使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等原因,都有失公允和简单,值得深入探讨。从新闻采访写作规律和认知规律看,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涉及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还关系到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的社会传播效果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佳希 《声屏世界》2005,(10):59-59
据2005年6月21日《南京晨报》载.近日在西安各麦当劳店.出现了一则中国人下跪麦当劳的广告.与此同时.西安的公交车上则播放了一则中国人跪求麦当劳老板延长价格优惠期的广告。联想近年来各地出现的立邦漆滑倒中国龙,耐克鞋击倒“中国形象”.丰田霸道广告等严重违反《广告法》中之“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有辱国家形象、伤害民族感情的广告.虽然“下跪广告”并没有在广播电视台中播出,但同样给我们广电从业人员提了个醒:广告播出也要讲政治.不能存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决不能让有损于国家尊严的“问题广告”在我们广播电视媒体申播出.  相似文献   

7.
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披露了所谓“纸馅包子”的社会丑闻.援引“业内人士”爆的猛料:废纸箱搅碎连同肥猪肉一起制成“肉包馅”.为强化“真实性”.播出中有记者暗访的“制作过程”。许多网站、报纸和电视台纷纷刊播.海外传媒也抓住此事大做中国“食品问题”的文章。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在抽检全市23家早点摊的包子后.未发现“纸馅包子”。后经北京市各有关部门联手调查,认定“纸馅包子”新闻为虚假报道.是北京电视台聘用人员訾北佳一手策划自编自导的。  相似文献   

8.
王国川 《新闻记者》2002,(11):36-36
通常 ,针对某一事件的批评报道公开传播后 ,新闻评论者会从不同角度去审察事件 ,发掘事件背后所潜藏的意义。由于批评报道受到各方面制约 ,有些内容难以在报道中交代清楚 ,只能以潜台词的形式蕴含其中 ,从而既弥补批评报道无法说清楚的缺陷 ,又达到舆论监督真正的目的。如2002年3月27日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毒”害生命的黑作坊》后 ,当地执法者负有何种责任 ,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则报道中 ,并没有点明“执法人员” ,但“执法部门”即为这则批评报道的隐性对象 ,并为其他媒体所点破。4月1日 ,“人民网”发表盛…  相似文献   

9.
公共频道的设立和运作是实现市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转换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公共频道怎样合理“公共”,如何有效运作.已经摆在各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和电视人面前。  相似文献   

10.
李尚智 《新闻记者》2004,(12):66-67
2003年10月3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论《召回“新政策”也是进步》(作者:丁芳、周导。以下简称“召回”)最近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广播评论敏锐地抓住一条热点新闻——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新政策仅两个月就被收回,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多层的剖析和深入的开掘进行充分论述,强调了加强民主建设和依法治理相依相存的关系,突出了“执政为民”的主题。这篇评论运用广播录音报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