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别样的声音     
在三年级自然《空气占据空间》的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在做教材上的实验:把一团纸紧紧地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着压入水底,然后把杯子提出来(杯子不能倾斜),可以发现纸团未湿,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空气有质量”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中的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性质之一——空气有质量,并培养学生细心实验,注重证据,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二、教学仪器铁架台、大小不一的气球、饮料管、棉线、天平、有关空气质量的录像等。三、片断实录(学生活动:学生把杯口朝下垂直倒扣入水中,再慢慢倾斜杯子。)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看到有气泡不断往上冒。师:对于气泡往上冒,有什么想法吗?  相似文献   

3.
1.气垫飞行用热水冲淋一只玻璃杯子,并在杯里留少许热水。然后把杯子迅速反扣在光滑的桌面上。这时,朝杯子轻轻地吹风或用羽毛推它,玻璃杯便鬼使神差似的在桌面上轻松地滑行起来,就像滑冰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摩擦力。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由于,当杯子迅速反扣在桌面上时,杯中热水倒出,便有空气进入,杯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材(人教版)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对比实验是这样编排的:第一个实验将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中,纸团不会湿。第二个实验把玻璃杯压入水槽中,将杯子慢慢倾斜,这时有水泡冒出,水进入杯中,纸团被水浸湿。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对比,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玻璃杯不属于配备仪器,分组实验有困难,且实验中杯子倾斜入水,需从角度、速度方面给予指导,会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由于学生对冒出水泡、水入杯中的现象司空见惯,很难由此产生疑问,也就不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  相似文献   

7.
时下,很多学校的科学老师都是兼职教师,部分教师因为受主课的影响,科学课不像科学课的样子,实验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更有一些教师的课堂乱得自己都上不下去。有的老师直接就说,科学课就是我和学生比嗓门,上一节科学课,比我上一天的语文课还累,真害怕上科学课。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特别是兼职科学老师不再害怕科学课呢?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  相似文献   

10.
1 原实验 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第一册“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中有一个实验: 小林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别人清楚地看到,他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空气“倒”进第二个杯子里,又从第二个杯子倒回第一个杯子里。你试着想办法做一做。 现作“翻译”如下: 实验目的:将甲杯中的空气“倒”入乙杯中,再倒回甲杯中。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 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 课,我在经过多次教学后发现, 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应当 改一改。 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 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 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 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我认 为编者的意图是:演示杯底的纸 团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 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 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在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验结果并 不像编者想象的那样。班里有近 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实验时,杯底  相似文献   

12.
(一)原实验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第一册第三课“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中有一个实验:小林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别人清楚地看到,他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空气“倒”进第二个杯子里,又从第二个杯子倒回第一个杯子里。你试着想办法做一做。现具体介绍如下:实验目的:将甲杯中的空气“倒”入乙杯中,再倒回甲杯中。实验器材:玻璃杯两  相似文献   

13.
水珠搬家     
‰囝圊i 我朋胶带把细线的两端粘在杯子的内壁,然后把线拉紧,再将杯子稍微倾斜.小水珠就会排着队流进另一个杯子里。≥p h一■———一 两只杯子、一根细线(}∈约10厘米)、胶带、硬币、‰臣固 有没有办法让杯子里的水通过一条线滑到另一个杯子里? 露珠会在荷叶上滚动,水滴能在细线上流动吗?实验前,先要用肥皂擦线.再蘸上水。 水在线上会形成水珠,这是由于水的表面是有张力的。 ≤水珠搬家@王嘉年  相似文献   

14.
1.对《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中,“空气的存在” 这一实验的失误与纠正。我1995年参加省教委“普实县”验收检查时,发现有的教师教学中失误,导致学生形成知识性错误。他们是这样进行实验的:将空烧杯倒立按入水槽水中,慢慢倾斜烧杯,看到空气从水中冒出。从实验方法、现象、到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边做边答。但仅以此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空烧杯倒立在水中,杯内有空气存在,空杯拿出水中放在桌上,  相似文献   

15.
下面是我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片断。师:把一张纸塞入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口向下,直立着插入水中,杯子内的纸会浸湿吗?请大家不妨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再动手做一做,看看你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学生猜测后,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操作验证,然后汇报实验结  相似文献   

16.
老妈,借我3颗樟脑丸,好吗?我想做个实验给你看。当然可以,我倒是想看看你今天又想表演什么。老妈,今天的实验,你来动手,我指挥,如何?没问题,你老妈我的动手能力不比你差哦!听好了!先在玻璃杯中加大半杯清水,倒入白醋4匙,再加苏打粉2匙。用一根筷子在水杯中搅动。老妈,你别光顾着动手,眼睛也要注意观察水杯中的变化!有气泡冒出来了!下没一错步!,再继把续我3颗们樟的脑丸放在杯子中。出现什么现象了?樟脑丸一直沉到了水底。呀,全部浮上来了,有气泡冒出。老好妈样,的继,续观察。怎么它们又往下沉了?哎,它们又浮了上来了,像在跳舞。有气泡产生,…  相似文献   

17.
1 注重质疑索因习惯的形成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是正确引导学生钻研科学、形成科学自然观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1 认真观察现象 ,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如《空气能占据空间》一课 ,我做了一个实验 ,将一只空杯垂直地压入水中 ,问 :“这杯子里有什么 ?”学生们回答说 :“是水。”我又垂直地将杯子从水里提出来 ,让学生自己用手摸一摸杯子的内壁和内底 ,他们疑惑地告诉我 :“怎么 ,里面是干的 ?”“你们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吗 ?”我引导他们从篮球、自行车的内胎里找到了答案。还让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活…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农村小学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抱随意态度呢?究其原因,这部分同学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上科学课最不带劲了,特别是××科学老师上起来和语文课差不多。先叫我们把课文看一遍,再看老师把实验做一遍,然后叫我们把作业做一遍。"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了改变"三个一遍"的现状,提高自觉探究活动的实效,本人试图以多元化智能理论作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空气占有空间实验教学时,通常是在烧怀中放纸团或棉花团,竖直扣在水中。这样做有三个弊端:一是纸团或棉花团在烧杯里难以固定;二是烧杯扣入水里时,纸团或棉花团易落入水中,导致实验失败;三是烧杯从水里取出后,杯口水滴流入杯底,浸湿纸团或棉团,使学生得出与正确结论相反的结果。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作了一些改进,设计了三个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实验一:每张实验桌上放一个装有水的水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试教一年多了,总感觉上完科学课很累,更何况连续上完3堂科学课,更是累上加累。我常想为什么科学课上得这么累?课堂上“累”的主角是谁?当然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努力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我试着归因分析,主要有这些原因:1.教师说教的多,学生做的少———“累”的原因之一每上完一节科学课,我就在想我自己为什么要讲这么多?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儿童的合作者、支持者,还是知识的说教者?是啊,学生能表述的,我为什么还要讲解?学生能思考的,我为什么还要引导?学生能操作的,我为什么还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