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鸦是一种智商比较高的鸟类,懂得计算数学,可是在民间,人们却认为乌鸦不是一种吉祥的鸟。为何人死后乌鸦会来唧唧喳喳地报丧?我们可千万别错怪了乌鸦,且看这篇短文揭示的乌鸦报丧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2.
聪明的乌鸦     
大家一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乌鸦得到了一块肉,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吃,但那块肉被狐狸花言巧语骗去了。乌鸦可真傻呀!但乌鸦真的有那么傻吗?我们来说说乌鸦这种鸟吧。乌鸦有一身乌黑的羽毛,爪子和喙很尖利,叫声嘶哑。它们喜欢吃谷物、昆虫和动物尸体。一些地方的人们把乌鸦看作不祥之鸟,认为它的叫声是一种不祥之兆,但大家千万别当真,这只是迷信罢了。实际上乌鸦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没用,其实它是很聪明的。它是鸟类中最进化的种类之一。乌鸦能想办法吃到那些用嘴啄不破的食物。例如,它把带硬皮的东西从高处扔到地上,摔破以后再吃里面的仁…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流传着很多关于肉身不腐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提到,有些人的尸体,即使不经过任何处理,仍可以保持不腐烂,甚至尸体的皮肤充满光泽和弹性,而这些尸体有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人的尸体真的可以不腐烂吗?难道真的有什么魔法可以让这些尸体“颜容永驻”?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乌鸦,人们便会想到《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把石子扔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涨到了瓶颈,它终于喝到了水。乌鸦真有这么聪明吗?当然有,而且远比这聪明得多。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亚历克斯·泰勒博士致力于研究动物的智力和人类思维之间的关联,他养的一只叫“007”的乌鸦竟然在一次测试中解开了一道连环谜题,  相似文献   

5.
天涯论坛上有个网友讲了这么个故事“:外甥读小学。某日老师讲解曹冲称象的故事,讲完后,就问,曹冲聪明吗?我外甥回答很坚决:不聪明!老师很吃惊,就不让他继续发言。按课程继续进行……”后来舅舅在和外甥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为什么曹冲不聪明?外甥的回答是:他也真笨的,干吗要用石头?人站上去不是很好吗?还不用搬来搬去的!外甥的答案是多么富有创意啊。我不禁想起了一则《新乌鸦喝水》的寓言。说有三只小乌鸦比赛,看谁先喝到小口径瓶子里的水,其中两只小乌鸦按照老前辈的办法,忙忙碌碌到处拣石子以提高水位,而第三只小乌鸦却独辟…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乌鸦因为其浑身乌黑及其叫声难听而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但近来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乌鸦是鸟类中的“爱因斯坦”,它们甚至比狗和猿猴都要聪明。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后发现:乌鸦会把核桃扔到马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再吃壳里的核桃仁;乌鸦的记忆力也很惊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狐狸图片,问学生听过狐狸的故事吗 ?觉得狐狸怎样 ?(生答后板书:狐狸 )出示乌鸦图片,问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乌鸦聪明吗 ?(生答后板书:乌鸦 )然后板书“和”字,把课题连起来。   2.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学习要求: 1.让学生看着拼音,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2.要求学生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8.
教学《乌鸦喝水》,有学生提出:乌鸦全身乌黑难看、叫声也不悦耳,人们都讨厌它,可书上为什么把乌鸦写得那么聪明。善于动脑筋呢? 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原来乌鸦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吉祥的鸟,但生物学家把乌鸦列为最进化的鸟。它机敏、狡猾而大胆,能和人融洽相处,对城镇各种喧闹噪音不感到惊恐,民间有些地方还将它视为神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参考资料是搞好备课工作的基础,它能够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掌握别人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从而大大地扩大自己的视野,以避免“第二次发现”那样的重复劳动。那么,如何正确地使用教学参考资料,却是一个十分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下面结合我的备课实践谈几点看法。(一)博。教学《乌鸦喝水》,有学生提出:乌鸦全身乌黑难看,叫声难听死了,大家都十分讨厌,怎么把乌鸦写得那么聪明,善于动脑筋呢?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原来乌鸦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一种不吉祥的鸟,但是生物学家把乌鸦列为最进化的鸟。它机敏、狡猾  相似文献   

10.
动脑筋     
一天,乾隆皇帝闲来无事,突然心血来潮,想难一下聪明的大臣刘墉,便问他:“你说一年生、死各多少人?” 刘墉答道:“回蒙万岁,全大清国,一年生1人,死12人!” “照此下去,岂不是没人了吗?”乾隆反驳说。 晦!聪明的读者,你们说,刘墉该怎么向皇帝解释,才合情合理呢?动脑筋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课文——《乌鸦喝水》。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但“聪明”的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我们创编了一节科学课,就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展开研究——在水中投入石子和沙子,就能让水升到瓶口吗?  相似文献   

12.
怀念乌鸦     
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 ,想了很久很久。写下这个题目 ,竟让自己吃了一惊 ,乌鸦值得怀念吗 ?于是想起曾看到一篇文章 ,说的是有一个语文老师 ,在讲解鲁迅先生小说《药》时 ,文中的结尾部分写到夏瑜的母亲上坟 ,有一个细节描写 ,说的是坟旁的树上蹲着“一只铁铸般的乌鸦”。老师便问同学们文中的乌鸦象征什么 ?有的学生在嘀咕 ,乌鸦就是乌鸦吗 ,还能是什么 ?这时老师却有些指点迷津般地一语惊人 :“乌鸦象征着反革命。”这些已有一定思辨能力的学生听了后 ,在心里反问 :鸟类也有阶级性 ?我想乌鸦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 ,自己从来就没有加入任何组织…  相似文献   

13.
形式对话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之一:话语霸权式的对话《乌鸦喝水》教学片断: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生:乌鸦把小石子投到瓶子里,水面上升,乌鸦就喝到水了。师:乌鸦聪不聪明?生:聪明。师:乌鸦的确聪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老师,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此语一出,教室里一片哗然。)师:为什么?生: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的。师:(生气地)石子怎么会把水给淹没了呢?你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要多动脑筋,不要乱说。其他小朋友以后也要注意,知道吗?生:(异口同声地)知道了。点击:师生对话的背后反映出人际关系的不平等,话语霸权、语言专制导致了师生交往的缺失和阻隔:教…  相似文献   

14.
女儿有一天挺严肃地问我:“妈妈,人都会死吗?”我说:“是呀,妈妈也如此。”女儿听了竟然哭了,说“我不要妈妈死,你要是死了,我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了。”对于女儿的话,我并没有在意,还把它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但是后来,我发现女儿好像为此而有了心事。一会儿说,要是有嫦娥吃的那种“长生不老”的药,我就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所有我喜欢的人吃。一会儿说,自己要是神仙就  相似文献   

15.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乌鸦是一种杂食性鸟类,特别喜欢吃腐烂的动物尸体,并且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发出的微弱气味。病人临终前,由于机体新陈代谢发生严重障碍,导致部分组织细胞开始变性分解,  相似文献   

17.
孟继高 《湖北教育》2000,(12):28-28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孤狸和乌鸦》一课,在揭示道理之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孤狸还是喜欢乌鸦?”学生的发言很有趣: “我谁都不喜欢。” “我喜欢乌鸦,乌鸦很好玩。” “狐狸很聪明,我很喜欢它。”  相似文献   

18.
傻子之死     
大侠 《大学生》2015,(8):28-29
傻子死了,发现尸体的时候,已经距死亡时间过去三四天了,人们发现傻子的死,是因为傻子负责的垃圾区好几天没清理了。谁也没想到“头儿在吗?我们反映个情况!”下午时分,几个村民来到村委会。我出门迎了他们坐下,是几个开服装店的老板。“我们门口垃圾好几天都没人来倒  相似文献   

19.
趣问即时贴     
臭花也有“爱花使者”吗?巨魔芋、欧芋、臭松等植物开花时会散发非常难闻的气味。有的像动物的粪便味,还有的甚至像腐烂尸体的味道,简直令人作呕。虽然臭花令人厌恶,但对一些专吃腐烂物和趋臭性的昆虫却有着非凡的吸引力,它们陶醉地在花间乱爬,于是,就为臭花传递了花粉。看来,不管花香花臭,用味道吸引昆虫来为自己传粉才是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本刊2006年第2期上读到岳阳市吴群老师的《童话,为什么离儿童越来越远》以及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案与课时作业新设计》,在受益良多之时也引发了一己之想。现讨论如下:例一:《童话,为什么离儿童越来越远》篇中有这样一段:“你愿意做狐狸还是做乌鸦?”“狐——狸”“就没有想做乌鸦的吗?哦,没有。那么,你们说说做狐狸的原因吧。”“狐狸漂亮。我希望自己长得漂亮。”“狐狸的样子好可爱,笑起来甜蜜蜜的,说话让人忍不住就相信了。”“狐狸聪明,爱动脑,会说话。她用说话的办法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知道骗人不好,可是如果我饿极了,也会骗东西吃的。”“狐狸做事情能坚持到底。第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而且越说越好听,终于达到了目的。”“哈哈,咱班成狐狸窝了”教师期待着不同的声音——虽然在内心深处,她也倾向于做狐狸。“现在,有愿意做乌鸦的吗?有没有?”“我”一个学生站起来,“我改主意了。狐狸太漂亮了,皮毛太美丽了,猎人都喜欢打狐狸。做狐狸很危险,还是做乌鸦安全些。”……显然,从教师的导语“:就没有想做……说说……原因“”有愿意做……有没有?”分明看出,教师的引导,指向是做“乌鸦”还是做“狐狸”。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