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0,(7):34-35
《乒乓世界》:应该说你从封闭训练开始就在为世乒赛上场努力了,所以这次的世乒赛之旅就从封闭训练说起吧?  相似文献   

2.
张继科     
《乒乓世界》2009,(5):157-157
黑与白是所有色彩里最简单,但又最经得起考验的颜色。黑色高贵、神秘、深不可测,白色纯净、优雅、卓尔不群。黑白搭配相得益彰.正如此时的张继科,时尚、健康,不经意间透露着从容与自信  相似文献   

3.
张继科 《乒乓世界》2014,(11):46-47
团体赛:定了新目标,找到新节奏 这次打亚运会之前,我是有一定压力的。上半年东京世乒赛团体赛我对奥恰洛夫输的那场球,对我的触动和帮助都很大。那时我知道自己这场不输,早晚有一天也会输,因为一直赢球的话,人的思想已经麻痹,输完球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这个环节是自己必须要去经历的,没有人会教我走一条捷径,必须要我去经历过才会真正获得一些体会和认识,让自己的心和思想能更沉淀一些。  相似文献   

4.
2008年的春天,张继科刚满20岁,在前不久的科威特和卡塔尔公开赛上,他苏醒了。两个双打亚军和一个单打4强,“张继科”这个名字再次引了人们的注意。 男队主教练刘国梁说,几年前的张继科和马龙一样,都是队里的重点,但后来他走了两年弯路,脚步慢了下来,现在的张继科正在加紧“赶路”。  相似文献   

5.
江大伟  段丹伟 《精武》2012,(18):5-6
将张继科在2011年在鹿特丹举行的第51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中进入男单前16名后的四场比赛的发球抢攻晨、接炭球抢攻段和相持段技战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定量研究,找出了其在技术、战术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训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提高其技战术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3,(8):14-14
张继科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以至于,你很难把中国乒乓球历史上任何一个成功者作为模板直接套在他的身上。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10,(3):32-32
在澳门打完总决赛之后,我们就直接到成都参加了“直横大战”的比赛。但是我和张继科是管说相声的,也没练球,就天天在那儿背词。之后到厦门,又有5天没练球,因为全运会之前膝盖一直有伤,为了在厦门不影响训练。只能提前打了一针封闭。所以上了球台之后发现自己一直练不进去。  相似文献   

8.
德国公开赛上我两次遇到了许斯的父母,当时刚和许斯女友聊完天,正坐在“海外兵团”中,观众席上的“甜妈妈”冲我猛打招呼,世乒赛后两次相见,“甜妈妈”分外亲热地拉着我聊家常,坐在体育馆僻静的一角,我开始听“甜妈妈”将许斯的童年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9.
张继科乒乓球世界杯单打决赛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录像观察法等对张继科在2010年和2011年两场世界杯单打决赛中的技战术运用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他在两场比赛中的优势和不足。结果表明:在2011年决赛中,张继科发抢段和接抢段的得分率要高于2010年的成绩,相持段更占主动。建议张继科丰富发球方式和接发球手段,在相持中减少正手失误。  相似文献   

10.
8月14—18日,“新建元·圆融2013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如期在苏州打响。转限间,这已经是中乒赛落户苏州的第5个年头。每逢盛夏,去苏州体育中心观看精彩的乒乓对决,似乎已经成为江南观众的一种习惯。而随着世乒赛脚步的日益临近,“水都”苏州更是显得乒韵十足。  相似文献   

11.
恰巧在一年前。刚刚斩获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的张继科专程从山东飞到了北京,为《乒乓世界》杂志拍摄照片。2009年第1期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个“摇滚青年”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王怡薇 《新体育》2013,(6):50-51
从2011年5月16日到2012年8月2日,张继科只用了445天,就拿到了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的男单金牌大满贯,虽然偶有低迷,但只要出现在世界大赛的赛场上。“藏獒”张继科从未让男单金牌旁落。  相似文献   

13.
巴黎世乒赛结束后不久,乒超联赛开幕,张继科在国家队训练的时间就很少了,一旦有机会回北京,肖战就会到馆里给他开小灶。肖战定的训练计划强度很大,没有时间适应的张继科练得又累又饿,跟师父要红牛喝。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10,(4):52-52
在厦门进行封闭训练时,我换了一块儿新海绵,技战术上也做了一些新的调整。尽管自己一直抱着取胜的信念参加了第一次队内选拔,但整个人的状态并不是特别积极,必胜的气势也没有其他选手那么足,所以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张继科在2011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最后3场比赛的实战录像分析,对他的反手拧拉技术的运用做了系统的统计。研究发现: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为乒乓球运动员反手接发球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不仅丰富了接发球技术同时也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发展。反手拧拉技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改变了原来接发球以摆、劈为主的防守型接发球技术,由控制技术向进攻技术上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进攻。反手拧拉技术在实战中的运用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反手拧拉技术顺应了技术的发展代表世界乒乓球接发球技术的最高水平,为今后的训练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10,(7):42-43
《乒乓世界》:你怎样总结自己的这次“世乒赛之旅”? 刘诗雯:刚去的时候又兴奋又紧张.因为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参加团体赛,在封闭训练期间,幻想到比赛的场景都会觉得紧张。打小组赛的时候,虽然对手不是很强,但还是感觉和以往的比赛不同。那种气氛就是让我感觉比较压抑。打起来不容易释放,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综述法、录像观察法、乒乓球"三段分析法"等,对2012年乒乓球斯洛文尼亚公开赛男单决赛张继科与马龙在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张继科在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得分率均高于马龙,而马龙在发球直接得分上高于张继科。  相似文献   

18.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9):86-87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台内球技术的运用越来越灵活。早在小球时代,运动员对台内球的处理还相对单一,除了纯粹地控制就是纯粹地进攻,更多地争夺还是围绕着长球展开的。如今改为大球之后,由于球速的降低,这使台内球的进攻和控制更加多样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张继科战胜王皓夺冠后撕开球衣怒吼的场景,被球迷评为张继科“十大经典瞬间”之首,这是他个性中血性部分的爆发,也是他压抑多年之后的释放。6个月后,巴黎男子世界杯单打决赛,张继科逆转战胜王皓,高举双手,环顾球场,一年内,他不可思议地完成了“大满贯”中的两冠。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光火石般的侧身,高速反带 本组图选自张继科在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与波尔交手的半决赛中,虽然他先失一局,但在第二局中盘。他用正手侧身反带技术,牢牢封锁了德国名将波尔的进攻:强势的反带回球令波尔渐渐无从招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