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继晟 《乒乓世界》2010,(10):154-154
乒乓球在中国被尊为“国球”,打乒乓的国人至少也有2000万。中国长久不衰的“乒乓球热”源于何年何月,没人认真考证,但一直到现在全国都很热,乒乓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期间至少有三个引爆点——1959年容国团为新中国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年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取得三项世界冠军,获得历史突破以及庄则栋蝉联三届世锦赛男子单打冠军;1971年“小球推动大球转”的“乒乓外交”传奇……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14,(7):124-125
容国团:第1位世界冠军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所研究出来的快速抽击,打破了当时主导欧洲和日本的花巧式打球方法。并于1959年4月,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 “乒乓球是国球,乒乓球是祖国的骄傲,乒乓健儿曾无数次为国争光,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激励着中国人,我更被激励了一辈子。”有着亲身经历的邓蓉蓉这样表达自己对乒乓的无限热忱。今年已经70岁的邓蓉蓉,曾经是贵州省乒乓球队运动员,并于1964年转型担任省队教练。56年的乒乓生涯,使她退休后,仍旧割舍不下对国球的这份情怀。所以,还想为乒乓做点事情的邓蓉蓉,就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将中国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裁剪成剪影(以下作品为节选),以这种特殊形式继续表达对乒乓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如今,当亿万球迷对被誉为国球的乒乓球如痴如醉之时,一定不会忘记容国团这个名字,重忆伯为中国夺得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情景,仍然让我们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4.
历史将永远记住5月8日这一天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乒乓健儿卧薪尝胆、艰难跋涉六载,重又夺回斯韦思林杯。国球牵动国人心,国球也牵动了北大、清华学子心。5月9日,北大学生会召开了由北大、清华两校乒协代表及球迷参加的座谈会,热烈祝贺中国男队重夺世界团体冠军。他们中,有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5,(12):58-59
在中国,喜欢乒乓球的人都领略过国球的高度——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建功勋,带给人们激情和豪迈:身处“乒乓王国”,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国球的厚度——从城市到乡村,乒乓球是中国人最常见的体育运动。而善于制造热潮,传播快乐的大本营——湖南广电,以强势媒体为平台,将国球的高度和厚度完美结合在一起,隆重推出了“王者风范,国球大典”。  相似文献   

6.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9,(5):142-143
今年,是容国团为中国乒乓球队首夺世界冠军五十周年。早在牛年到来前的最后一次稿目会上.夏娃姐就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策划,我们要协助中国乒协举办一次盛会,为了纪念容国团,为了回报那些为乒乓球付出大半辈子心血的老冠军们,为了宣扬国球精神,为了中国的乒乓事业长盛不衰,就算是为了编辑部每个人对乒乓球的热爱,我们不但应该做这件事,而且要全力以赴做好这件事。  相似文献   

7.
卡米提 《游泳》2011,(4):102-107
在世锦赛39年的历史上,有一些优秀男女选手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存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的故事,是一个个的传奇,而他们曾经创造的那些成绩,则是游泳历史上一个个的丰碑。  相似文献   

8.
邱钟惠的名字是我上中学时在报纸上见到的,她是中国第一位世界女子乒乓球冠军.当时中国还不是乒乓王国,统治世界乒坛的是日本,可以想见当年她获得世界冠军是多么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莫杰麟 《乒乓世界》2007,(2):I0018-I0018
北京有很多很多的乒乓球馆,但许多北京的铁杆乒乓迷都会选择在大学球馆里打球,不仅是因为大学球馆设施完备,更重要的是大学里浓重的国球氛围使每一个热爱乒乓的人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提起学院路和乒乓球,大家都会想到清华和北大。  相似文献   

10.
上小学的时候,常做乒乓球冠军梦。那会儿,正是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作为国球,乒乓球已非常普及了。每每听老师讲乒乓国手们在世界大赛上的风采,心里就常想,什么时候我也去拿他个世界冠军。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公社要组织一个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我有幸被教练选中...  相似文献   

11.
梁慧敏 《乒乓世界》2006,(11):52-55
熟悉唐银生的人都叫他"老唐",满头的花发见证了他大半辈子的乒乓历程。要么不做,要做就作最好,是他的性格,打球那会儿没赶上好时代,当教练就要当培养世界冠军的响当当的教练。齐宝香、高军、牛剑锋三位世界冠军源自他的门下,十多位国手经他悉心栽培,目前世界排名前六十名中就有五名是他的弟子。他以执著诠释了一段传奇,他的人生成功与坎坷相位。  相似文献   

12.
在厚厚的政治壁垒上,以“友谊”为名的乒乓银球点起了温暖、明亮的火把。——共同社电讯(代题记) 乒乓球,中国人的国球。五十余年,一百余个世界冠军。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的任何运动项目中,这种长盛不衰也是绝无仅有。乒乓球,对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自豪的符号,一种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的社会文化;它已不仅是体育,它还承载着远远超越体育本身的重要使命。如人人皆知的三十余年前“小球转动地球”的乒乓外交。  相似文献   

13.
夏娃 《乒乓世界》2014,(2):74-76
采访过很多次乒乓球比赛之后,我发现乒乓圈最喜欢拍照片的群体是裁判员。我说的拍照片,不是指摄影,而是被摄影。在检录处,跟挑球的、候场的世界冠军拍;碰到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这些前辈,轮流上前合影。我知道这是他们出于对世界冠军们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些合影还可以让亲朋好友分享自己身为乒乓球裁判员的骄傲。但我以前不太理解的是,无论是几十个人参加的业余小比赛,还是规模盛大的世界比赛,裁判组都会在密集的比赛日程中找出时间来拍一张集体照,很多人差不多年年部见,集体照次次都拍。  相似文献   

14.
光阴的故事     
韩跃华曾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员虎将。共获得8次世界冠军■■●■眦∞■■■■●■■10q●■■■■■■■■竹《%_野赫鹫鞠—■_萨喜戆羧p郭胖簧剥一 甓叫j叠,.,—●I l■■■■■■■■■——■■■■■■■■■■■■■■■■■■_l 1980年,香港.郭跃华获得第一届l世界杯男单冠军光阴的故事@郭跃华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通过《乒乓世界》杂志发起了“乒乓界大动员,把球台送到灾区去”的倡议,很多学校在震后不久就收到了《乒乓世界》捐赠的乒乓球台。那一张张镌刻着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姓名的球台,带着他们对灾区孩子的爱和鼓励,陪伴孩子们走过了最痛苦的时光。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1月30日,中国乒乓界最有争议的传奇人物——八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庄则栋,在远离大家庭若干年后高调亮相。这一年,恰好是中国乒乓球队建队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09,(4):52-52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着太多、太多的乒乓球元素,也许这注定了国球要在这百年难逢的时刻。再写下一段更为精彩的传奇。小小乒乓球曾转动过地球,小小乒乓球融入了五十年来几代乒乓人为之奋斗、为之痴迷、为之近乎甘愿付出一切的复杂情感。最后.我们赢了,用小小银球赢了世界!  相似文献   

18.
刘鼎 《乒乓世界》2008,(3):153-153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其文化传承已久,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倡导国球文化,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了“奥运北科·乒乓有我”北京科技大学首届国球文化节。此次文化节于2007年10月开始.12月结束,历时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共举办校级乒乓球比赛3场.参加北京市高校校际间乒乓球比赛3次,邀请了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多所兄弟高校来我校进行友谊赛。  相似文献   

19.
江惠贤 《乒乓世界》2008,(9):128-128
第一位大满贯,只身抗衡中国五代国手,一人名冠二十来款球拍,老瓦创造的传奇,或将后无来者,可很难说前无古人。早在世乒赛的童年,G·V·巴纳(1911—1972,匈牙利,后移居英国),一位上个世纪40年代的超级乒乓英雄,就创造了23项世界冠军的神奇纪录,其中5项为世乒赛单打冠军,是世乒赛历史上男单夺冠次数最多的选手,还创造了在同一届世乒赛上席卷四金的奇迹。  相似文献   

20.
卢勇田 《乒乓世界》2012,(11):147-147
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乒乓军团如愿以偿地囊括了所有金牌。看着领奖台上笑颜如花的乒乓健儿,顿时勾起了我半个多世纪的国球情愫,一抹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久久萦绕在我的脑际。 1959年4月5日,23岁的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锦标赛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乒乓热浪”从此席卷整个神州大地,我也把对篮球的热爱“移情别恋”到乒乓球。两年后,第26届世界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当时正在就读初中的我,整晚和小伙伴们围坐在全校唯一一台收音机旁收听实况转播,我们的心跳随着广播中的“乒乒乓乓”声音而起伏,当无线电波传来中国选手获得多项冠军的喜讯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跳起来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