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趣话北京胡同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胡同,举世闻名。老北京人常说:“北京有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马。”由此可见北京胡同之多。其胡同名称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且颇具趣味。  相似文献   

2.
周士琦 《寻根》2003,(1):128-130
→128胡同是北京极富地方特色的一景。北京的“胡同游”可谓盛极一时,颇受中外游客青睐。北京的历史、民俗等莫不与胡同息息相关,不脚踏实地到胡同一游,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北京。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对充满了人情味的胡同更是满怀眷恋之情,说起来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可要是一问起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了。构成“胡同”这个双音词的两个语素“胡”和“同”在该词中不能单独解释,至于古人有解释为“胡人大同”的,纯属望文生义。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解释则让人大跌眼镜—汉语中的“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中的“…  相似文献   

3.
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多平的刘景行先生业余十分钟情干摄影活动,拍了不少照片,有些还获得了不同名目的奖项。我面前放着一些刘先生拍摄的北京胡同的照片,颇令我有些感慨。北京的胡同,经世历代,百军风雨,数代霜露,犹如北京这座历史文化高城的条条神经,道道血脉;四通八达。北京的胡同贯穿了昨天,贯穿了今天,贯穿了北京的历史,渗透着北京的文化。多少年多少代,北京人在春天总是能够唤到胡同深处一树树槐花浓郁的香气秋日脚踩瑟瑟西风刮落一街满地的树叶将大白菜、蜂窝煤置放停当炎炎夏日里只要有一席凉椅一把蒲扇一大碗作酱面,人们便…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胡同,被视为砖砌的历史,是一部七拐八拐的“志书”,尤其东四一带,这样的胡同还真有点儿老北京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胡同人生     
宣南是个地理概念。明代时,今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叫“宣南坊”,到了清代逐渐把宣武门以南的地区都叫成“宣南”。明、清两代这里是北京城的外城,也是手工业、艺人等中下阶层的聚居地。戏院、茶园、妓院等均被勒令开设于此,致使这一带极度繁荣。  相似文献   

6.
这种对北京的留恋,不为别的。是留恋狭长而热闹的胡同,是留恋疏朗而恬静的四合院,是留恋如郁达夫所说的“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京生活。  相似文献   

7.
泥制的四合院门楼朴实无华,如同老北京延绵的胡同院落,砖灰色里透着安逸淡定,从容中包含着隐忍,承受着百年的风雨和变迁。若干个门楼静静排列在一起,让人恍惚想到了秦王的兵马俑阵。幸好,老北京的四合院并没有被历史尘封;幸好,即便是残破了的门楼依然于无言中传递着古都的气韵;幸好,还有很多的爱与关注,宛若无形的庇护,笼罩于老城上方。  相似文献   

8.
从学角度进入城市化建设,让城市“会说话”,拥有“叙事”的能力,地名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对象。而老地名作为历史的言说,该怎么让它“接着讲”,是个颇费思量、众说纷纭的问题。北京城里旧有臭皮胡同、猪毛胡同、裤腿胡同、鹰房胡同,民国间为了讲求明,分别改为受壁胡同、朱茅胡同、裤堆胡同、英房胡同,这些新名字令人费解,谁也弄不懂什么意思。老地名该不该改名?又怎么改?这类和老地名有关的困惑一直在继续。  相似文献   

9.
东交民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被称为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在13世纪末马可·波罗的年代,江南的粮食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抵元大都,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建築體系沿平面延展是華夏文明的建築空間特色。王朝都城平面布局具有嚴謹復雜的特徵。北京城的建築平面規劃始於元大都時期,而其胡同四合院居民區的特色一直保留在今天的許多老城區。本文對大都城居民區即胡同的起源試做探討,提出"火巷"布局乃是胡同區形成的基礎。  相似文献   

11.
刘辰 《寻根》2014,(4):114-120
<正>清末安徽省府州县在北京有会馆30余处,以安徽省馆最大,也称安徽会馆。它位于北京宣武区后孙胡同北侧,始建于同光年间,占地约10000平方米。历经150余  相似文献   

12.
谢泳 《中国文化》2007,(1):143-144
我的朋友胡文輝,去年把陳寅恪的全部詩都箋證出來,承他不弃,送我一部完整的打印稿。我在一年的時間裏,斷斷續續讀完了。今年八月間,我在北京的“布衣書局”裏亂翻書,偶然看到一册舊稿本。書店的老板告訴我,此稿本是廣州中山大學羅孟韋教授家裏散出來的,個别部分已被蟲蛀,但基本不影響閱讀。書店的老板胡同先生也是舊識,他每天都寫販書日記,今年三月間的日記裏提到過這個稿本,還特别提到其中抄了陳寅恪的詩。胡同的日記天天都在網上,看到的人當不在少數,據說文輝兄好象還問過他,但不知道爲什么他没有要下這個稿本。我想還是胡同没有說清楚,如果文輝兄看到原物,我想他一定不會猶豫。不過現在這個稿本到了我的手裏,和到了他的手裏一樣。  相似文献   

13.
龚鹏程 《中国文化》2007,(1):157-167
一、何處大觀園?我這兩年在北京,住在積水潭西,地名唤作“小西天”的地方。由積水潭往城裏走,不遠處就是總稱爲什刹海的西海、後海、前海。這三海,連接了北海、中海、南海,是貫通北京城的水脉。什刹海周邊,因尚留存不少胡同四合院,所以眼下是北京著名的酒吧區,吸引無數老外及港臺同胞來此乘三輪車、逛胡同、喝酒、獵奇。但其中之王公府宅多半已成了機關、軍隊或工廠之駐地,只有一處尚有園林花木可觀,那就是恭王府。  相似文献   

14.
剑桥记忆     
剑桥是一所大学,也是一座城。只是这座城很小,似乎称为“小镇”更为适合,从位于剑桥城西北角的圣埃德蒙学院步行到东南角的剑桥火车站,只需要不到两个小时。夏天时,我和十多位同学在此居住了一个月,虽然短暂的时间远远不足以让我透彻了解这座城市,但我却至今仍深深沉迷于她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5.
與北京有關的元代也里可温的遺迹遺物,目前所知有四項:一是元大都城内靖恭坊的也里可溫十字寺,地面上雖已無遺迹可尋,但它遺留在北京街道胡同分佈上的痕迹是很清楚的,其位置在今地安門外帽兒胡同西口路北明清以來的顯佑宮之地。二是北京廣安門外蓮花池西南舊跑馬場附近。七十多年前發現的刻有十字架的也里可溫教徒墓石,曾藏輔仁大學。現下落不明。三是揚州發現的元延祐四年大都人也里可温教徒也里世八的刻有十字架的墓碑(圖一)。第四項便是北京房山十  相似文献   

16.
历史记忆     
丁东 《东方文化》2003,(4):87-95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永远是人类思考的中心问题。而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便是对历史的记忆。因此,当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弥漫的时候,讨论历史记忆本身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记忆漫步     
水静静地向东流淌,上面浮动的雾气缓缓地向四处打散着,整个河岸像一只大船,朝着反方向游移。河边的垂柳,还有那一片老槐,荡在空气中的是甜甜的兰花香。是她教我辨出这种气味,伴随着,伴随着,我无法不想起她。  相似文献   

18.
废墟·记忆     
一片废墟来的时候,只料想它换了新颜,即便与记忆有所差池,也在准备当中。未曾料想的是只遥遥一瞥,它就如同尚未讲完便突然画上了句号的神秘话语一样深深将我击中,唐突、残缺得令人难受。在无任何回旋余地的境地里,我的情感同它一般,残破如一片废墟。  相似文献   

19.
复活的记忆     
吴然 《大理文化》2010,(12):8-18
黑板报我小时候就喜欢出黑板报。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这个爱好,而且居然和黑板报打了好多年的交道。我曾暗自称奇:"这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吗?"不过在村小读书那几年,还轮不上我出黑板报。而那所破旧的学堂,在我看来惟一气派的,也就是大门口那块漆得又黑又亮的黑板报了。站在长板凳上写黑板报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很多事,已如过眼云烟;而上世纪1973年夏天,大理市下关文化馆,组织下关地区职工业余文学创作小组,学习写作的那几年的人生经历,却是我一生之中抹不掉的记忆。没有那段经历,我不可能在文学创作的小路上一直走下来;没有那段经历,下关地区不可能涌现出那么多终身与文学相伴的少数民族作家。一41年前的1973年初夏,下关市文化馆为了繁荣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