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片《佳人蓓尔》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因而对观众了解更加真实的18世纪的英国非常有益。从该影片中,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早期英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婚姻理念以及包括奴隶买卖在内的种族观念等等。蓓尔是个时代叛逆者,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权益不断抗争。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养父曼斯菲尔德爵士同样也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并在收养蓓尔、为蓓尔作画、成全其婚姻等方面时刻挑战着那个时代整个上流社会的神经。有挑战才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在这方面,蓓尔、曼斯菲尔德、达文尼尔乃至爵士夫人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相似文献   

2.
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三江源>从历史的、民族的、生态的、文化的、和谐的、探寻的几个层面架构起整个专题片,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三江源独特的人类文化光辉,这是<三江源>产生文化凝聚力和永久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具有全方位文化自觉和审美自觉的作家。他的文字娴静淡定、温情优美。汪老比较克制和宽容。他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中,对于“精义是忍”的胡同文化比较熟悉,但他并不是一味迁就胡同文化,而是用他的“水性”对胡同文化进行改造,形成汪氏的胡同味。  相似文献   

4.
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婉的叙述中,感受着新旧文化的信息在先生文字背后的奔腾冲突。《信客》便是这样的文章,它关注着中国农村丰富的文化现象。《信客》一文侧重抒写了一位年轻信客的生命流程。“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一直是赫伯迪格和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迪克·赫伯迪格看来,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特殊文化形态,其具有抵抗性和风格化的两大特征,而风格则是青年群体为了抵抗而发展出来的具有集合性特征的特殊文化符号,其要通过拼贴、同构、表意实践等三种方式构成。  相似文献   

6.
《艺术人生》栏目,遵循着“用艺术点亮生命,用真情温暖人心”的宗旨,使这一栏目折射出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底蕴。文章从亲情、友情、爱情的绽放,深切的人文关怀,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的揉合三个方面探究了该栏目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章搜集并解读了《飘》里有关宗教的文化负载词,目的在于促使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给我们的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创作中最为精致的小说之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本,通过对本的解读,可以发现一些我们过去忽略的重要内容,如本中的种族化冲突因素及男性形象类型,这也许能够为海明威的整体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诗歌种类众多,除了有写景咏物诗、叙事诗,还有类似于哲理诗的诗,姑且名之曰宗教诗,准确解读《西游记》中的这些诗歌,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和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领会小说收放心、归于正、明心见性的深奥哲理。  相似文献   

10.
周雨佳 《考试周刊》2014,(90):22-23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一部励志的好莱坞经典影片。本文从斯图沃特的文化模式角度,分析和解读这部经典影片中折射出来的美国主流价值观,也就是美国文化模式的核心——以有所作为,付出行动为主的行为趋势,崇尚个人奋斗掌控自己命运的自我定位,以及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惜时如金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创造,是光辉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文主要是在对汉字的表意性、《说丈解字》的贡献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会意字的界定、构形原理以及形体结构有了深入的分析理解之后,选取《说文》里部分特征鲜明、具有代表性的会意字,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葬俗和祭祀以及女性地位这四个方面来对古代汉民族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几千年来,作为一条品评人物的标准,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作为一种调适人物心理的杠杆,帮助无数落魄之士,在精神上找到了平衡。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不断膨胀,真正的清高之人已很难找到,也就很少有人能懂得它的真义,清高的概念正在从主流的文化传媒中淡出,这种文化缺失,直接导致现代人的人格猥琐和精神贫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俞弘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39-141
小说《喜福会》塑造了四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美国女人。她们挣扎在母亲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之间,建构了双重的、相互矛盾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成为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美国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逐步找到了自己身上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元素的融合点,重新塑造了理想化的双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充满浓郁现实主义气息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敲响了“美国梦”的丧钟。从化的角度,对美国梦的由来、演变及破灭的原因进行解读,以期能从宏观上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古今名家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不同文化解读的回望,揭示出这一问题在孙子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其所以重要与特殊就在于它关系到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传统军事文化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面对西方强势军事文化的冲击和信息化战争形态的飞速到来,在对《孙子兵法》的文化解读上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吸收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从而建立起跻身于世界军事之林的共同话语体系,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离婚》有浓烈的“围城”意象 ,它寓意在“北平财政所”和老李及其同事的婚姻生活中 ;老李拯救婚姻的故事是一场悲剧 ;其悲剧浸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客观上是传统文化的显现 ,另一方面是作者主观文化思想的反映 :如在新旧文化冲突下的心理定式、伦理观、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族小说,开篇的小单元就解构了人们惯常的认知思维模式,暗示性地提出了要构建理想中国文化问题。改造和建设中国文化的话题由来已久,但《白鹿原》已站在“超越”“中国结”的立场上思考这一问题,它既要中华传统文化,又要继承广义上的五·四新文化。同时通过一个个历史悲剧的叙述,解构了历史文化上的一元权威或者二元对立的认知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吸收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从电影《白鹿原》入手谈其改编与小说创作的不同之处,探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时代语境、意识形态、创作理念之下二者产生差异和碰撞的原因,并对电影改编的得失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历史解读应注重学科思维的养成,应彰显历史学科特色。历史化的解读和语文化的解读都是对文本的理解方法之一,学科不一样,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在重建东方机制的同时丑化东方,使其与落后、情欲等联系起来,从而使西方凌驾于东方。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女书、老同及女性缠足等文化现象。但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大并扭曲了这些历史文化场景,以迎合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虚构,从而满足西方文化对于东方的窥奇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