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媒介发展史上,每当新技术、新媒体诞生之后,总是会引起受众市场的分化。当网络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后,它利用其独特的双向交互传播优势大规模分割受众,满足现代人崇尚自我、渴望参与的心理,同时获得了自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普法栏目剧》以形态生活化、内容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节真实化为其主要特征。从受众角度进一步改进《普法栏目剧》的策略,包括社会群众受众观下的改进策略;市场主体受众观下的改进策略,如"专业"演员,精心制作、精细策划,商业运作;权利主体受众观下的改进策略,包括搜集素材,加强创新、增加互动,强化品牌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媒体运作方式的变化了,传媒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者"为中心,以"受者"为中心意味着必须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受众。那么,受众有怎样的需求?如何才能引起受众的广泛共鸣?本文从获取信息心理,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强烈的参与心理等方面详细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5.
常启云 《天中学刊》2009,24(4):60-62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传播内容、语言和传播过程的规范化来达到操控受众的目的.受众正是在大众传播编织的这张无形大网中,不知不觉间成为无处可逃的被"网"的"鱼".信息社会中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竞争日趋加剧,我国大众传媒对受众认识陷入多个误区:一是对受众层次多样性的认识单一化,低估受众,导致新闻媒介定位低俗;二是缺乏对单个受众个体需求多样性的认识,只求娱乐功能的满足;三是一味消极、被动迎合受众需要而缺乏积极、主动引导。对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使传媒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52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发现农村受众大众传媒生态处于失衡状态,表现为传媒拥有结构、接触频率和接触内容的失衡。从供给方来看,政府造成了传媒硬件环境的失衡,媒体机构造成了传媒软件环境的失衡。从需求方来看,农民的经济文化约束、作息时间和内容偏好也是造成传媒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普法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律传播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普法效果。普法活动的实质是促进法律信息在社会上的流通。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法律信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众者。受众者在法律传播活动中有重要的参与作用,但以往的普法活动忽视受众者在法律传播中的地位与功能。推进法律信息的有效传播,必须要同时重视对传播者和受众者的研究,注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科学测评法律传播效果,推动普法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与受众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是职业传播者搜集、制作并借助媒介传递信息,并 对受 众施加影响的一个过程。它是受众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其获得信息、知识和技 能,学习社会规范和扮演社会角色,从而促进个人社会化的发展。但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倾向 及其派生的"离间效应"对受众社会化也有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论坛是受众参与媒体的典型代表,受众参与体现了媒体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回归,这个过程本身带有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受众在参与媒体活动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涉及到法律、道德底线。如何提高受众参与的质量,也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诠释"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11.
文本路径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完整准确的文本内容、立体多样化的文本型体和受欢迎的文本语言。为此,既要处理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吸收西方社会文明成果的关系、理论研究的非均衡性与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性与权威结论性的关系的问题,又要开发立体的独立教材、小册子或融合于其它课程等的文本型体,还要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易于接受,尤其注重发挥教师授课语言的文本再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连续20多年的英语热,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弊端:一是大量英语学习者学非所用,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二是助长了国际霸权主义与文化语言的不平等。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推广中性、易学的世界语,以利于推广世界的平等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秩序是维持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法律,则为这种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必须根据普法的对象来确定普法的方式、时间,同时通过加强普法人员培训、设施建设等途径来提高普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客辞的先锋责任。高校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平台,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凸显高校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收到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目标.从理论本体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彻底的理论体系,具有大众化的理论特质;从实施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大众化的推行能力;从现实环境来看,当前中国社会具备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应通过理论的不断创新、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加强和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成为群众自觉运用的生产生活实践的指导方法,也成为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西部地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其特殊性,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第一,要追求科学的教育理念,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改善西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第三,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为平台,以大学生思想内涵提升为重点,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原则,以教育主体行为的一致性、理论普及话语的大众性、校园舆论营造的强势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等为路径,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特色论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秀杰 《教育科学》2002,18(5):55-57
本文在比较中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与别国不同的特色是:高度自觉的质与量统一性特色;“一主多元”的发展模式特色;产生迟、发展快、发展不平衡的速度特色。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现阶段剥削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中的剥削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承认其存在的剥削性,同时又不能把私营企业主的全部收入都看作是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即剥削收入。对我国私营经济中的剥削现象采取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对私营经济中的剥削行为进行规范、限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