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民宿是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住宿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的“活化石”,二者有共通之处。承德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七家温泉村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温泉民宿数量基数大,将其二者融合,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能提升民宿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推动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七家温泉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状,针对融入数量少、层次浅、角度单一生硬等现状,从温泉民宿景观、饮食、旅游购物、娱乐以及温泉民宿的“研学游”设计等方面提出非遗文化与温泉民宿深度融合的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2.
承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迫在眉睫。课题通过调查掌握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提出一些保护传承的思路供有关部门借鉴,希望能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深公众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使这些宝贵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将本地区已列入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学校地方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不仅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同时也可以填补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空白,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据此,我们对已列入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褒歌"(山歌),进行了课堂传承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几年来国家政府下大力气支持和保护的项目.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大德育观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进行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继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初步探讨了开展青少年及社区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与学校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多项“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才链“断档”等严峻挑战。如何突破困境,将非遗手工技艺有效传承迫在眉睫。“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速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纵深化方向的同时,本课题从实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三方面对构建黔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库进行了探讨,其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框架、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力图能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视野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民族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从民族教育的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途径,也是研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笔者根据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了民族教育如何在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其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作用, 同时呼吁保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尤为重要。邢台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和开发优势,应该使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地结合,从而使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根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靠传承人的活态传承。目前瑶族刺绣已建立比较完备的传承人体系,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传承人队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传承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建构由抢救性保护、赋能激励、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机制十分必要,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营造一个良性的“活”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搭建在民众文化生活和国家文化建设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幸福状态的写真,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举措。研究结果表明: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核心在于改变当前过度依靠政府行政力量为主体的“档案式”保护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村”“文化生态村”等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模式通过制度化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使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之中,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主体积极性和参与能动性,从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摘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在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设计法,对正式录入我国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所在行政区项目数量分布现状,项目类别、申报途径等申报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从PC端网站及移动端的项目类型、功能、展现方式、互动以及更新频率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和创建;最后,以“群体智慧”“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出发点,对数据库的后期管理从管理模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进行了构思,旨在为我国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展示提供一个健康持久的线上平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然而对于人类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重大困难。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针对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思考,以期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深入分析潍坊市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开发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良性发展有必要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传承和保护的最佳途径就是运用,设计者可以将这些宝贵资源看作是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的庞大素材库,深层次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设计元素,积极探究应用这些宝贵资源的原则和规律,力求以此来丰富和提升设计作品的人文内涵,以承担起推进我国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神韵和魅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浪潮中迎来了新机遇,“非遗+旅游”成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在区域位置、目标定位、地方合作等方面更贴近乡村,对于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织金县砂陶工艺既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旨在在促进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资源进入高校,既能使自身得到保护,也能服务于体育教学。河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在回顾和总结河北高校体育教育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高校体育利用"非遗"资源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并从体育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在高校体育的平台上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我国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面临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挠羊赛”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理论研究,为“挠羊赛”的抢救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式,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入,地方高职院校担负着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重要使命。笔者针对地方高职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实际,提出从校内的文化研究基地、课堂、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多种传播媒介、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通过多样的教育传承,拓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昌宁县苗族服饰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盛装“十八件套”用其型、画、纹、色、意来彰显着苗族优秀的传统教育价值,用诸多方式来进行着当代教育,分析传统教育的历史延伸性和当代教育的现实贴近性,能够使我们加深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利于更好的加强服饰主体传承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