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头古镇聚落空间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古镇的聚落空间、组群空间与单体建筑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湖头古镇传统聚落的空间构成特色、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情境教学法在各个学科学段中都有所应用。但具 体到中学历史教学上,部分教师的应用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创设历史情境的教学方式仍有更大的潜力有待挖掘。本文即 从情境融合问题、优化情境表达、再现历史情境和渲染历史情 境四个方面,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创设历史情境的问题进行 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建筑为对象,通过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形式,对古镇建筑的历史风貌以及文化特征进行了解析。体现了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独特建筑风格以及美学内涵,认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是江南地方特有的建筑文化。并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以乌镇为例,提出古镇建筑目前在开发和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及论述如何更好运用保护和开发的”和谐”之道来保留其传统特色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五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古镇先民所营建的公共空间在空间布局、建筑装饰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这些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应妥善保护,并因势利导地加以利用,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古镇历史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兼具旅游产业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鉴于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平遥古城为案例,从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的视角,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作了全面探索和总结。要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以古建筑群为核心,保护古镇景观环境”“利用古镇物态资源,还原历史生活风貌”“以人居型古镇定位,重塑遗产与人居关系”“转变单一业态结构,打造复合旅游业态”“整合区域外围资源,发挥区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五凤古镇景区演艺节目的打造,不仅可以实现对文化旅游消费人群的全面带动,同时也可提升五凤古镇作为四川历史文化古镇的文化内在价值。在设计古镇景区演艺项目的同时,不仅要深入挖掘演艺本身的主题文化定位,同时需要在古镇山水、历史遗迹和未来建筑风格的彼此关系上设计演艺路线,实现区别于现有景区演艺同质化的独特亮点,同时需要对未来该项目运营的可持续和可盈利方面进行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7.
复习是对以前所学历史知识的再现、巩固、归纳、提高和深化。提高复习效率 ,就提高了高考成绩。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 ,上好评讲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评讲课存在的问题1.学生无准备 (未做历史练习题 ) ,或未带“评讲题单”。2 .教师清讲“历史练习题单” ,对每一题逐一平均使用力量 ,一讲到底 ,学生清听到底 ,既浪费时间 ,又无法照顾差生。3.教师讲答案 ,学生照抄 ,不动脑筋。4 .在评讲内容和对待学生上搞一刀切 ,课堂的思维量小。二、历史评讲的基本原则和作法1.总的原则 :及时———基础———应变———归纳———情…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社会中,西方美学主要表征为一种广义“再现”美学,而这背后是文化与历史的支撑,其包含两个阶段———“模仿”与狭义“再现”。而到了现代,主要表征为一种广义“表现”潮流。再现到表现的转变,有其文化与历史的动因,并且这种转变展望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和谐美,它是一种更高层次表现与再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同时也是一种生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9.
文化空间是集时间、空间与文化于一体的意义场域,大学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大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隐遁、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断裂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弥散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中,现代大学文化空间的改造需要遏制"非学校化"建筑活动,增强大学物质文化空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性内涵;改进课程设置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制度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能力,使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古诗精粹凝练、音韵和美,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奇丽瑰宝。小学生学好古诗,从这一历史文化积淀中受到熏陶,可以怡情益智。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古诗呢?我想:古人在吟诗作赋中十分讲究“诗情画意”,融情于境,以深邃的意境烘托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情融境,境染情,以达到情境交融的至高境界。教学中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古诗,提高领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重“诗情”而轻“画意”。我们常常在一个“情”字上下功夫,忽略了“境”的渲染,使“诗情”成了飘渺之物…  相似文献   

11.
林丽妹 《考试周刊》2023,(6):110-114
历史文化与小学体育活动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财产,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学体育教学与历史文化的整合发展,能够在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历史文化”走进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的必要性与当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古镇的文化旅游特性,使得它成为体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庆人生息繁衍的空间,重庆古镇的格局最能体现原始的巴渝风情,其建设内涵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心生乏味和压力,人们渴望过一种回归自然、贴近传统的朴实轻松的简单生活,寻求与现实生活相悖的补偿。通过利用旅游者的怀旧心理,在发展重庆古镇时突出“古”、“旧”,既符合古镇特点又满足旅游者心理需求,不失为一条促进重庆古镇旅游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草堂小学所在的草堂社区以诗圣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为核心,学校依风景优美、满河飘香的“浣花溪”而建。西与杜甫草堂比邻,东与“蜀江锦院’:相接,南有浣花溪蜿蜒而过,北有“送仙桥艺术城”呼应,学校周边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充分挖掘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社区历史文化浸润学生.让他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进而生爱乡之情,怀报国之志呢?  相似文献   

14.
文化空间是集时间、空间与文化于一体的意义场域,大学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大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隐遁、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断裂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弥散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中,现代大学文化空间的改造需要遏制"非学校化"建筑活动,增强大学物质文化空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性内涵;改进课程设置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制度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能力,使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5.
在对皖北域内传统建筑遗存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成因及自然环境,探究总结其蕴含的与中原建筑文化同根同族、与泊来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及军事科技文化相辅相成的文化特征。同时提出了皖北传统建筑空间特征、造型元素、营建理念在现代建筑的借鉴与应用的建筑文化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6.
焦溪镇是目前常州保留江南水乡风貌最好的古镇,文章通过对焦溪的古街镇格局、民居建筑形制、装饰特征等的考证,分析了古镇的文化成因,研究和探讨了古镇传统文化与景观的特色,对古镇民居及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国对于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相关法规陆续出台,专家学者对其研究也日益深入。但是,虽然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已经成为法定规划,但在保护规划中大多是对于物质遗存的研究,对于物质遗产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镇内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均考虑欠缺,致使保护规划流于形式,实施困难。因此,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应对古镇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步保护。同时,以人为本,改善镇内居住环境,避免历史文化的活载体——原住居民的流失,保证古镇文化延续的活力,使保护规划在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中真正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讲述的是过去和现在刚刚发生的事情,具有不可再现性;它又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具有庞大的信息量。如何将它真实、完整、便捷地再现给学生,一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梦想。而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媒介和手段。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活”了。  相似文献   

20.
王翔 《文教资料》2010,(9):62-64
佛堂古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是江南古镇文化的代表。鉴于此。本文对合理继承并发展佛堂古镇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古镇的文化传统.提升古镇的整体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