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歌>不是楚辞的源头,而是屈原楚辞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九歌的源头不是<诗经>,而是早于楚地流行的民间<九歌>的远古民歌,确切的讲,是那些民歌中的"第二式".  相似文献   

2.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3.
论古代歌舞剧《九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屈原《楚辞·九歌》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特定环境以及后代的流传情况,又从文学角度,即从《九歌》本身提供的东西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九歌》的体裁问题。  相似文献   

4.
屈原所作《九歌》,传本《楚辞》分为十一章(首),篇名与章数不合。这个问题自宋以来,即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解说。这些解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意见是存而勿论,如朱熹说:“篇名《九歌》,而实十有一章,盖不可晓,……今姑阙之,以俟知者;然非义之所急也。”(《楚辞辩证》上)由于不可晓而阙疑,态度是慎重的;但他说非义之所急,就不对了。因为这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小的问题。辩明《九歌》的章数,解决篇名与章数不合的矛盾,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九歌》的性质与内容,了解《九歌》这种体裁——姑且称之为“九”体吧——的体制及其渊源,以及屈原所作《九歌》对后  相似文献   

5.
游进 《鄂州大学学报》2007,14(1):39-40,64
《楚辞.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巫歌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一组个人抒情诗,是诗人创作个性和民间文学风格的完美统一。《楚辞.九歌》保存着古代楚地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的一些素材和影子,这正是楚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三、《九歌》是祈战的诅文,还是岁时常祀之歌?马茂元主编的《楚辞注释》说:“《九歌》是楚国南部流传已久的一套民间祭神的乐歌,经屈原的加工改写,便形成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为,《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  相似文献   

7.
金开诚是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其专著《屈原辞研究》或选择文献内证,立足楚辞文本,对屈原生平研究有所突破;或围绕作品难点,通过制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对《九歌》解读作出重大贡献;而对《天问》错简、《离骚》结构的探索,还有待深化。《楚辞选注》平和中肯,通俗谨严,是颇受欢迎的楚辞读本。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我国战国后期楚国著名诗人,《九歌》同《离骚》一样,也是他的光辉作品之一。但近年来日本学术界重新出现了否定屈原及其作品的倾向,并抬出我国四十年代何天行所著《楚辞作于汉代考》一书为据。对于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不能置若罔  相似文献   

9.
金开诚是当代名楚辞研究专家,其专《屈原辞研究》或选择献内证,立足楚辞本,对屈原生平研究有突破;或围绕作品难点,通过制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对《九歌》解读作出重大贡献,而对《天问》错简、《离骚》结构的探索,还有待深化。《楚辞选注》平和中肯,通俗谨严,是颇受欢迎的楚辞读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戏剧因素萌芽于楚辞<九歌>等祭神乐中,屈原在继承并发展了楚辞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成功地改造了楚辞祭神乐中的戏剧因素,使得楚辞远离巫术,远离了向成熟戏剧发展的道路,向着以诗文为正宗的儒文化靠拢.  相似文献   

11.
《九歌》是屈原楚辞中的重要一组诗,特别是它对后世文学影响非常大,奠定了七言诗的基础,《燕歌行》充分吸收了《九歌》的营养,完善发展了七言诗,形成了古体诗的完整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可以看出《九歌》乃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组民族祭歌。这组民族祭歌既有我们本民族祭歌的原始特色,又凝结着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的一腔幽愤。所以《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于异义焉。”(《楚辞章句》)在此,我们只是从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13.
从《九歌》开始,屈原的创作就具有了模式化的特点。这和作者因袭的楚地文化有关,又是楚辞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虽处于模式构建的初始阶段,但其进行的有益探索,却在屈辞的整个创作中体现了出来;又因屈原及其作品本身之魅力,其创作模式为其他作家广泛借鉴,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湘水女神、汉水女神本不是一路神仙。包括楚辞在内的相关文学创作,用典精妙,当不存异议。然而,有当代学者认为屈原在《离骚》、《九歌》中改汉水女神为湘夫人,近来又有学者撰文认同此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湘水女神出处较清楚,汉水女神有待进一步考证。而真正把两路神仙拉到一起的是曹植的《洛神赋,》而不是屈原的《九歌》。  相似文献   

15.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号孙常叙同志的《<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后,有些怀疑,写在下面,请孙同志和读者指正。(一) 作者说:“《楚辞·九歌》通体十一章,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是“楚怀王……命屈原而作的。”(见该刊249页4行、16行)。  相似文献   

16.
潘啸龙副教授所著《屈原与楚文化》一书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7.5万字。这是作者十年来潜心研究楚辞的结晶。全书分为三篇,探讨了楚历、楚史和屈原生平中两次放逐和自沉的时间及原因;对屈原的主要诗作如《离骚》、《九歌》、《天问》、《哀郢》、《远游》等的作年、题旨、性质和结构艺术,以及屈原的思想发展及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九歌》历来被认为是楚辞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之作,它的艺术价值也成为研究者不断探究的领域。本文从修辞角度探讨《九歌》中用鲜花香草、自然景物、玉等喻体的比喻修辞手法对其高洁的人格、忠贞的信念、执着的追求等抒志之情的表达,并以此来探讨《九歌》中比喻修辞所体现的述志性、坚志性和文化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关于《楚辞·九歌》中为什么会有祭祀楚国境外的黄河之神——河伯的娱神祭歌,历来是一个不解之谜。 笔者生长在《九歌》的采撷之地,工作在屈原晚年放逐的沅湘之间,从大量有关典籍和民间传说中,发现屈原在这一带收集整理的《九歌》中,其所以有祭祀河神的祭歌《河伯》,与沅湘之间居民兴衰的历史密切相关,特将其阐述如后,以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19.
《九歌》是一组楚人祭祀时娱神的乐歌,为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所创作。它的篇名“九歌”,据说是天帝的乐章;它的内容写的是神的故事;它又土生土长,具有浓厚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间的民歌特色;再加以诗人的奇思异想和精心编织。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九歌》,既古朴典雅,又绚丽多姿,可以说是一组优美动人的神曲,两千多年来一直放射着浪漫主义的光彩。关于它的意旨,研究者甚多,可以说是万家争鸣;而关于它的艺术,探讨者甚少。本文主要想谈一下《九歌》在艺木方面的一些特色,以就教于《楚辞》方家和《楚辞》爱好者。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蓝田大战后屈原再次被起用以三闾大夫身份所作祭奠两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祭歌,后来二者合流,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九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