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血的黎明     
狄马 《出版参考》2005,(14):23-24
<京报>铁手 1918年10月5日,一份带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的报纸在北京前门外三眼井诞生了.它凝聚着一位渴望新闻救国的报人数年的心血与梦想,以致它的主编邵飘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京报>创立的当天,就在编辑部挥毫提笔,写下"铁肩辣手"四个大字,赠与办报的同仁--鼓励他们和自己一样"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这盘空错硬的诗句,最终也像符咒一样伴随着邵飘萍走完困厄、流亡、缉捕、囚禁直至杀戮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京报>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一份著名的大报,为日报,对开4版,由邵飘萍于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创办.<京报>问世一个月后,销量从300多份上升到4000份.<京报>之所以有这样的业绩,是因为它与时代紧密结合,着重报道和评述政局、战事,讲求新闻时效和真实性,崇尚真理,反对军阀.  相似文献   

3.
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采编能办培养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从西方的新闻教育模式来看,美国的新闻学教育是典型的实用教育.他们在大学新闻专业教育上,走的是以实践环节为主的路子.我国早在1918年新闻教育发轫之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就聘请当时的<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为导师,以"增长新闻经验","谋求新闻事业之发展",可见在那时新闻教育中实践教育之重要性已经被有识之士所认识.  相似文献   

4.
邵飘萍是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教育家,他在新闻采访中最大的特点是常常拿到独家、内幕新闻.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盖外交记者活动之第一关键在于交际."  相似文献   

5.
"飘萍一枝笔,抵过十万军",冯玉祥对邵飘萍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北洋军阀时期的报人中,邵飘萍的确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他一生从事新闻事业,屡有建树.尤以"敢言"名于时,不畏强暴,为弱者吐不平之气,虽多次遭受风险,直至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也在所不惜.他追求进步,称得上是一个正直的、有正义感的、能代表一代报人风貌的卓绝之士.(一)邵飘萍,原名邵振青,飘萍是笔名.一八八四年十一月一日生于浙江金华(原籍东阳).父亲是清末廪生,以教私塾为业,他幼时颇受父亲的影响,喜爱读书,十四岁中了秀才.后来,他受了戊戌维新思想宣传的影响,不再热衷于科举,抛弃了"子曰诗云"一套,改而攻读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6.
戴丽 《新闻记者》2003,(11):38-39
5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  相似文献   

7.
浙江一向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1886年,在这片土地上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一生追求新闻事业,追求民主自由,追求大众梦想,他就是邵飘萍。"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邵飘萍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自幼聪颖的他,14岁便考中秀才,19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读书。在这期间,邵飘萍第一次接触到了新闻事业,开始给上海《申报》写通讯。1908年毕业后,回到他成长的地方——金华任中学教师。同时继续担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教书育人曾是邵飘萍的理想,但是随着他对新闻事业的了解,他发现从事新闻工作,做一个为大众鼓与呼的记者才是自己最向往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我国报业前辈史量才将报格置于与国格、人格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位报业前辈邵飘萍,则以"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为本位'之原则",为报格做了具体阐释.他认为,"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厥惟新闻."  相似文献   

9.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来的先驱——邵飘萍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11月中旬在他的家乡浙江省金华市举行。 邵瓢萍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由中国记协、浙江省记协和金华市记协共同发起,中共金华市委、市政府主办。 邵飘萍生于1886年,1921年始在杭州主编《汉民日报》,不久任上海《申报》驻京记者,后在京创办《京报》。邵飘萍思  相似文献   

10.
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闻理论家和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坚定信念,为进步的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心血乃至生命.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被称为中国采访学的奠基之作,该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新闻采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邵飘萍的死因,目前有很多说法,比较流行的是因为"宣传赤化",支持国民军等比较正面的原因,另一种是因乱拿津贴,报格有缺等负面原因。前者是根据当时军阀处置邵飘萍时罗列的罪名,以及根据《京报》报道分析得出;后者是最近学者根据当年报人回忆进行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这是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的毛泽东同志对以"铁肩辣手"著称的名记者邵飘萍的回忆。后来证明,邵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烈士,而不是自由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不了解邵已入党。 邵飘萍为革命献身,为革命开拓报业,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3.
邵飘萍作为中国新闻史上有数的几个优秀报人之一,身后寂寞,除了他业余编撰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各国社会思潮》等书外,最代表他的事业成果的新闻稿件,却很长时间未有结集行世。于是,邵飘萍对后人的意义,就局限于新闻学研究、新闻教育这两方面,至于他驰骋报界的风采,则越来越淡化为一个动人的传说,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没机会和条件去尘封的旧报库领略这位当之无愧的名记者之风采的。方汉奇先生主编的《邵飘萍选集》,皇皇两巨册,近百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邵飘萍的唯一的一部选集,可谓  相似文献   

14.
良师益友惠我良多 说起来,我跟穗芳兄有好几个"同".上文已经提到,我们同在新闻出版署直属的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同应<新闻出版报>之聘做"评报"工作,还同为<新闻出版报>、<新闻之友>、<语文建设>、<中国出版>、<出版科学>等报刊撰稿.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界老报人、海内外著名记者、编辑和评论家徐铸成(1907-1991)曾在<报海旧闻>记载:"邵飘萍、黄远生诸先生富有采访经验,文笔恣肆,而不长于经营.史量才、张竹平、汪汉溪诸先生工于筹计,擘画精致,而不以著述见长.在我所了解的新闻界前辈中,恐怕只有胡政之先生可称多面手,文、武、昆、乱不挡."①他对前辈胡政之(1889-1949)如此推崇,让人心生好奇!细究缘由,原来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伯乐相马的民国报坛佳话.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最早的通讯社,半个多世纪来,我国报学界大都认为是邵飘萍于民国五年在北京创办的“新闻编译社”。这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说法首先出自戈公振二十年代写的《中国报学史》一书,书中说:“我国人自办之通讯社,起源于北京,即民国五年七月邵振青(飘萍)所创立之新闻编译社是也。”我查阅了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出版的广州年鉴。其中“广州通讯社登记一览表”里就载有四个在民国五年以前创办的通讯社。现照录如  相似文献   

17.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我国报业前辈史量才将报格置于与国格、人格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位报业前辈邵飘萍,则以“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为本位’之原则”,为报格做了具体阐释。他认为,“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  相似文献   

18.
邵飘萍的死因,目前有很多说法,比较流行的是因为"宣传赤化",支持国民军等比较正而的原因,另一种是因乱拿津贴,报格有缺等负而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治国 《青年记者》2017,(23):124-125
邵飘萍,生于1886年,原名镜清,飘萍是他的笔名,浙江东阳人.1912年,邵飘萍在《汉民日报》经理杭辛斋的邀请下,加入了《汉民日报》,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后来,邵飘萍逐渐倾向于革命,于1925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以“宣传赤化”的罪名被张作霖杀害. 本文按照影响客体、影响主体勾勒出邵飘萍的社交圈,并分析作为报人的邵飘萍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又影响了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总结邵飘萍对新闻事业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飞花拾零     
邵飘萍党籍认定中共中央组织部已于最近批文,认定邵飘萍烈士于一九二五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邵飘萍烈士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京报》的创办人,也是近代著名新闻记者,一九二五年春,邵飘萍在北京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枪杀于北京关桥东刑场,至死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