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夏泉 《江苏高教》2004,(4):115-118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形成与发展,缘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导入,同时打上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印记。一方面传教士在澳门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西式大学——澳门圣保禄学院、圣若瑟修院,另一方面又撰写了早期几部介绍西方高等教育的专著。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时期,清政府以西方大学为蓝本,颁布新学制,设立学部,建立了一批早期大学堂,近代教会大学也纷纷创建。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西方大学的自治传统对办好当今之中国高等教育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战线进行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和怎样建设这样的高等教育"的研究.到1997年汇集研究成果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要关注时代背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宏观高等教育治理思想、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值北京大学恢复教育研究30周年之际,本文反思了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贡献,认为其最大贡献是倡导并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包括早期汪永铨先生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以及随后的研究范式转型和学科化发展,并对北大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2013年教育部哲社重大委托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思想体系"研究与20年前"理论要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以及还在进行中的、即将结题的"高等教育强国"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着理论和历史的渊源。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发展灵魂,"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对于总结我国高  相似文献   

5.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院派"成为书坛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宣告形式时代来临的学院派无疑给书坛好好上了形式美学的一课,对书坛形式美学所起到启蒙的意义在各种级别的展览中得到了体现。经过一系列的理论探讨,技法、形式、主题成为"学院派"得以安身立命的三大绝招。然而技法的保守性、形式的理性以及观念的极度自由性成为学院派书法无法化解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性最终使学院派走向无法自解的深渊,加上理论自足促使理论体系走向封闭性,导致"学院派"在完成了形式美学的启蒙之后,也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并于2008年6月11日召开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此之后,研究项目的各研究课题也陆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提出了初步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等领域合作的全面推进,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的连续召开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背景,围绕"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战略研究"这一主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与特征、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基本状态、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特殊  相似文献   

8.
"原生态"民族唱法真实、清新,具有自然的民俗文化特性,"学院派"民族唱法则是"原生态"民族唱法在当今时代中的拓展和延续,具有先进性、新兴性和科学性。两种唱法的争议实质是中国民族声乐如何立足于"原生态"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体系。通过加强对现有唱法的收集和保护,在艺术学院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借助传媒正确引导为原生态唱法提供展示舞台等途径,可以更好地实现"学院派"和"原生态"民族声乐唱法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从"领域"走向"学科"的世纪转型。奥斯陆大学Arild Tjeldvoll教授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述论了潘懋元教授从一个教育研究的爱好者成长为一位中国高等教育家的历程,其最终成果英文版《Pan Maoyuan:A Founding Father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和中文版《潘懋元——一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皆已出版。其著作既是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学成长及其活动家奋斗的思想之旅,也是体验西方高等教育者的独特研究范式的行动之旅,它让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