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王永杰老师的《“惩罚教育”太悬》一文后,作为《惩罚教育有益》一文的作者,本人对该文有些观点不能苟同。王老师在文中引用了教刑一词,并举解放前打手心一例,把惩罚直接等同于体罚。这未免把惩罚教育认识得太偏了。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这里的“新鲜生动”是关键。同理可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毫无新鲜生动之感,那教与学必然是失败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篇课文(不管是诗或是其他文学样式)的学习,笔者都认为不可单刀直入、简单敷衍地完成讲解了事,  相似文献   

3.
演示实验就是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要传授的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它具体生动、直观,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它可以沟通语言符号和事物(道理)的联系,铺架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一>说明抽象的词义。如有些抽象词老师费尽口舌也难于确切表达清楚其意义。用演示实验法来印证,使学生一目了然,不用讲解就自明。如:第六册《在艰苦的岁月》一文中:“山谷中响起了  相似文献   

4.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陵园的说明文。文章以陵园的构成为说明中心,依次说明陵园的地理位置、设计与施工情况、陵园的布局及各组成部分的构造,突出了陵园雄伟、庄严、肃穆的特征,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全文共十一段。第一、二段说明陵园的地理位置及陵园所在地钟山的概貌。写钟山,先写走向和大小,再写山形。写山形,从山顶写到山腰,突出钟山雄伟高大和风景优美的  相似文献   

5.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教学伊始,让学生将首尾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从而发现“美丽”一词在文中的重复使用。那么,颐和园到底怎么“美丽”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全文。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1.给提示,读全文。①初读:想一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②细读:你认为颐和园的哪一处景点最美丽?画出能够突出景点美丽的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相似文献   

6.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精选四篇课文和一篇“语文园地”。作者始终抓住“奇”这条主线,贯穿课文始终.以平实、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观潮》记叙的是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7.
在多样的说明性语言中,平实与生动是最常见的两种。在一般的说明文中,不论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语言都应是准确的。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对比阅读《短文两篇》能更好地领悟这一要求。短文(一)《地球是圆的吗》在说明语言上不夸张、不修饰,力求平实。其主要体现有三:1.例证法的运用。准确的例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本文有两处例证,一是“15、16世纪的  相似文献   

8.
说明文讲究用语平实,并不是推崇文字刻板而毫无生趣。有些说明文写得形象活泼,可读性强,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说明文的用语生动起来呢?一是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比喻和拟人  相似文献   

9.
特征和方法     
×××同学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突出其特征? 答:本文的标题是“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为了突出“雄伟”这一特征,让人们对其雄伟、壮丽能有一个鲜明具体的印象,作者较多地运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有时是单独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如开始的总述部分,就用了两个精确的数字(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说明大会堂规模之大,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对万人大礼堂的具体说明,用了更多的数字说明。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天花板上钻了几百万个孔”,等等。对宴会厅的说明也用了不少数字说明,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相似文献   

10.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景层次分明,比喻新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心情。教读本文,怎样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会本文准确生动的写景方法呢?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整个课堂教学做到“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以议加强读,以练巩固读”,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读读议议,从中了解思想内容,体会了写景方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以读为主”,落实字、词、句这是一篇文言小短文,怎样去识字积词,弄懂句意?我没有串讲课文,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精读、背诵等具体言语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方法讲解 (一)解释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不能“就词解词”,应该联系句子本身及上下文。  相似文献   

12.
数词,一般用来表示数目的多少或次序的先后。古诗词中常用数词来表情达意,使诗文更形象,更具体,更有趣味。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一诗中,有“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佳句。句中用六个对仗的数词,把阔别故乡的怀念之情倾吐殆尽。毛泽东的诗《答友人》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诗句借用四个数词写出了潇湘一带特有的景象,读起来琅琅上口,妙趣横生。古诗词中的数词,大多是虚指,有时候也表确指。我们读时要灵活掌握,不能理解得太死。1.表时间。《木兰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  相似文献   

13.
《气候的威力》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内容集中 ,条理清晰 ,语言平实又不失生动是其显著的特点。教学时可从以下两点进行突破 :一、从说明顺序突破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顺序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气候的威力》一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有条理的阐述事理的。我们知道 ,事理的内部有其必然的联系 ,人们对事理的认知有其一般规律 ,运用逻辑顺序 ,正好便于使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气候的威力》一文中 ,作者先从人类“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说起 ,阐述了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也…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实际科学考察,对夏天里的“北极植物”作了科学的说明,并从现象到本质,说明了它们的成因、生长、开花、结果等生活习性和生长特征。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地介绍事物,而是采用了平实加生动的说明方法,如本文在说明“北极植物”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知,以及审美的趣味性。例如,“像是天女抛洒下来的花环”,此比喻说明了北极的地貌特点;“在冻土之上形成一层薄薄的草皮,踏上去松松软软,就像是走在地毯上似的”,说明了北极类似苔藓植物的韧草的特征;“它那杯形的花…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中有体现创造美和自然美的事物说明文,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很高的美学教育意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所说明的建造物,不仅雄伟壮观,装饰优美,而且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意义和用途。学习时除了看挂图,增加形象上的美感外,着重靠讲解分析来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和建造的特点。《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巍巍中山陵》等建筑物说明文,讲授时还可以从构图学的角度让学生在对称、烘托、  相似文献   

16.
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里的“平”是指文章平铺直叙,行文缺少变化,没有起伏,而“不喜平”不是对文义的任意拔高。一些同学认为,要想使文章显得不平常,就要让文章的主题“高大”起来。想使主题高大起来很正常,问题是这个“高大”的主题,要自然平实地从字里行间“逸”出来.而不是人为地往“高大”的主题上硬靠,使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生硬地具备了这种“意义”。文贵含蓄。某种程度上,在平平淡淡的叙说中,让主题“隐伏”在文章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悟文章的主题.才是文章所要达到的一个妙境。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个“真”就是文章的真情所在。因此,注重对事物平实的叙说,让事物自己站出来说话,是叙事类文章写作的一大要义。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某天 ,老师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童年趣事”。一位学生写得不错 ,老师表扬了他。又一日 ,老师布置了另一篇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这位学生便把前一篇作文的材料改头换面用了个大概 ,读起来倒也有些生动之处。不知哪一日 ,这件材料又在另一篇作文中再次被“录用”。这便是一件材料在多篇作文中运用。对此 ,有些老师认为 :一材多用 ,说明学生头脑灵活 ;或认为虽然文章不够新颖 ,但也还是一篇通顺的习作 ,因此积极加以倡导。对此 ,我却有些不同的个人看法。小学生学写作文 ,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积累素材 ,为今…  相似文献   

18.
顾萍 《幼儿教育》2002,(2):40-40
[提示与建议] 春天是欣欣向荣的,是快乐的,是属于生命的季节。作者在这首儿歌中塑造了一个拟人化的形象——春娃娃,并通过春娃娃“唱着歌”“握握我的手”“亲亲我的脸”等一系列动作,自然而然地刻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及幼儿在花红柳绿的季节中那抑制不住的欢呼雀跃心情,非常生动。这首儿歌句型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中班教学。学习这首儿歌可  相似文献   

19.
读了《批语要具体》一文(见《江苏教育》中学版今年第三期),有些不同的意见。现在有些同志有这么一种看法,作文批语越是详细具体就越好,如果写上一些“语句不通顺”,“用词不恰当”之类的话来指出学生作文中的毛病,那就对学生没有什么帮助。我认为这样来理解“精批”是片面的。作文批语要不要具体,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情况来决  相似文献   

20.
《琥珀》是根据一块裹有苍蝇蜘蛛的琥珀,假想它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由于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故事,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读起来乏味。为此,我认为应该扣住“淹没”一词导读,以突破松脂球的形成和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这两个难点。“淹没”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含义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