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浮出水面,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逐步演化为全球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2009年12月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2010年7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欧债危机开始向欧元区其他国家蔓延。2011年3月穆迪下调了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欧债危机开始从欧元区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进一步蔓延。2011年9月19日,标准普尔公司将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从A+降为A,前景展望为负面。2011年11月28日穆迪称,欧洲的债务危机正在威胁全部欧洲主权国家的信贷情况。  相似文献   

2.
信用评级是广大投资者识别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信用评级机构是对资产质量进行分析和把关的重要平台。然而调查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出现的诸多失误,使金融市场失去了可靠的“防火墙”,最终酿成了全球金融海啸。通过解读美国政府改革及发展委员会听证会的各项材料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剖析了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危机中的疏失。  相似文献   

3.
国家风险评级的问题分析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学界与业界对以主权信用风险为核心的国家风险评级问题的高度重视。发展本国的国家风险评级体系,掌握评级话语权,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介绍了国家风险及现有的国际主流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国际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在国家风险评级领域的现状和困境。最后从提高我国在国家风险评级领域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需求出发,提出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开展国家风险评级理论方法的基础性研究,并重点加强以主权信用为核心的国家风险评级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以2011—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评级机构监督对企业过度投资的抑制效应.研究发现,拥有信用评级企业过度投资水平显著低于未评级企业;评级机构发出评级下调警告后,企业过度投资进一步下降,且这种抑制作用仅在民营企业中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信用评级通过为大股东提供考核管理层信号和对债务成本施加影响发挥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浙江大学教授褚健因贪污、销毁会计凭证被判刑,该案存在着显著的科技人员创业利益冲突问题,包括大学与企业的机构利益冲突、教授与企业家的个人利益冲突等。以褚健案为例,研究该时期科技人员创业中产生的利益冲突及其规制问题,探索完善当前科技人员创业利益冲突规制,促进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6.
浙江大学教授褚健因贪污、销毁会计凭证被判刑,该案存在着显著的科技人员创业利益冲突问题,包括大学与企业的机构利益冲突、教授与企业家的个人利益冲突等。以褚健案为例,研究该时期科技人员创业中产生的利益冲突及其规制问题,探索完善当前科技人员创业利益冲突规制,促进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科技资助机构主要从评审专家和资助机构管理人员两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利益冲突管理体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对于利益冲突类型的界定过于粗略,利益冲突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科技资助体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现象。应逐步摸清利益冲突的类型,建立健全利益冲突管理制度体系,围绕同行评议活动建立起全面利益冲突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治理科技资助体系中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由于误导投资者、推高的衍生品泡沫和加快了危机的扩散,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监管的放松、垄断的市场结构、膨胀的败德行为、不当的评级方法是导致信用评级失范的深层次原因。为了提高中国信用评级业的绩效,应采取加强监管、完善评级收费制度等有效措施来治理。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研机构的利益冲突政策的缘起、现况与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蒲生  周颖 《科学学研究》2005,23(3):372-376
为规范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而制定相关政策,是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为防止科学的客观性遭受利益冲突的损害而采取的措施。目前美国大多数科研机构和部分期刊已经制定了有关利益冲突的规范,不过因各机构的性质、职能不同,政策的内容及详略程度亦不尽相同。制定利益冲突政策的举措尽管一开始就遭到了广泛批评,但因这一举措建立在大量事实基础之上,其正当性难以被否认。  相似文献   

10.
欧债危机的演化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引爆希腊债务危机,并由此拉开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序幕。先后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包括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等。时至今日,欧债危机仍在进一步恶化,欧债形势恶化至当前的状况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总的说来,过度举债、超前消费、欧盟制度缺陷以及外部原因等因素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欧债危机的爆发与持续恶化。面对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需早作谋划审慎应对。  相似文献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信用体系法律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 《未来与发展》2011,(10):55-58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敲响了警钟,防范金融风险,稳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此次金融危机以及在此之前的“安然事件”都暴露了美国在信用体系上存在问题.以致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刚刚建立,信用体系的规范运行需要法律的规制。法律以安全、效率、秩序、自由为价值追求,构建信用体系法律制度的宏观框架、中观框架和微观框架。形成规范运行有序的信用体系,为金融市场筑起安全之网。  相似文献   

12.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是金融危机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效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政府施加的政策性目标和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双重任务约束下,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增加,信贷行为产生"异化",导致资金投放偏离政府最初意图。本文在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框架下分析了金融危机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激励行为和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并根据多任务之间的相关性对代理人的激励影响做出了拓展性解释。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逆向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回顾了西方担保理论的重大进展,然后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三个角度展开研究。结果得出:银行贷款利率、担保机构调查费用、担保比例与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概率均不是单调关系;而担保比例、贷款利率、再担保比例与担保机构以及再担保机构的期望也不是单调关系。结果证明了信用担保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反担保、担保比例和再担保比例能够减轻逆向选择问题的程度,保证担保资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邢勇  谭本艳 《科研管理》2011,32(2):128-135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52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01-2007年的财务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Krugman(1999)提出的金融危机企业资产负债表模型对我国的适用性。研究结论认为,在企业存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的短期信贷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对长期信贷能力的影响还不明显。而且,这种影响是动态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滞后1期值比当期值对企业信贷能力的影响更加明显。因而,金融危机企业资产负债表模型对我国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但融资和管理却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金融创新、“二板市场”及场外交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利益的博弈是不同国家间国际合作与协调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体现的是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深化,加大了经济、金融领域国际协调的力度,拓宽了协调的范围。然而,世界各国在货币政策的协调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应对金融危机的协调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独立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面前,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博弈与碰撞中,如何处理好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把握政策的导向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但这件事确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敲响了警钟。自从2005年启动试点以来,资产证券化发展缓慢,这既与现行的投融资体制有关,更与证券化参与主体之间为各自的利益而不能各司其职有关。为此,我们先梳理一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理论,再结合中国的实践,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防范,从而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对整个美国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造成严重的冲击和震荡.并快速地实现跨市场金融风险传导并形成危机。本文利用金融体系风险转移模型及其对风险分担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的理论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风险分担和风险传导。分析表明.银行体系的激进性贷款行为和恶意转移风险的道德风险促成了次贷危机的生成与传导:而金融市场的衍生产品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放大了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殷文 《未来与发展》2009,30(9):49-52
金融危机以及信用卡危机的爆发揭示了信用卡风险除了金融系统自身的风险以外,有其社会来源。本文指出,消费社会的欲望的不可满足性,消费社会中人们对生活风格和品味的追求以实现向上流动。风险社会所孕育的专家知识的片段性以及风险的不可估量性特征是信用卡风险的社会来源。针对这些社会来源,本文提出了信用卡风险控制的对策:开发追踪工具来测量消费者欲望状况;使用生活风格评估系统;加强消费者风险教育是降低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