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撑起文凭信用的蓝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些年,由于中国正逐步走向法治化的社会,“公证”成了许多单位和公民的时兴举措,财产公证、婚姻公证、家庭关系公证、合同公证、房屋公证乃至某次会谈也作谈话记录公证等等。其中,由于制假贩假文凭泛滥成灾,文凭的公证,也成了许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国外大学验证求学者文凭真实性的“必备”环节。文凭经过公证是否就能保证其信用?笔者认为“文凭公证热”是走入了法定的否定、心理失信、求证错位、利益颠倒、认识差误的误区,本文试图从档案特性、档  相似文献   

2.
文凭无疑是受教育的标志。面对官员制造假文凭假学历的现象,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凭才能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否学历越高,才能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50万,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50万人所持的文凭是假文凭。据报道,深圳市对全市干部,重点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市管企业及市属一、二级企业以上领导人员的学历、学位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在已查验的44213人中,共验出假学历(学位)证书107份,非学历(学位)证书719份,  相似文献   

4.
试论"假的真文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凭是一个人学习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的重要凭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文凭成了一块光彩夺目的金字招牌。随着当今国人渴盼文凭的升温,虚假文凭亦泛滥成灾。近年来,为根除街头巷尾兜售的“真的假文凭”,有关部门向“真的假文凭”悬起了利剑,随着文凭打假力度的日益加大,“真的假文凭”渐渐被人们所冷落,但另一类披着合法外衣的“假的真文凭”却备受青睐,它具有更大的蒙蔽性,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说它“真”,是因为它具有所谓国家批准的招生计划,有相关的招生统考或联考材料,有与相应学历对应的课程安排及毕业论文等,“假的真文凭”是由高等院校授予的,网上查得到,认证机关能过关,档案材料鉴别能通过,盖有合法印章,取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承认;说它“假”是因为有的是不符合报名条件降低标准而入,有的是入学考试“枪手”代考,有的从来不上一堂课、不看教材、不阅读指定的书目、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懒于或写不了论文花钱雇“枪手”代劳的。最为荒唐的是个别人在文凭上搞起交易,或恃之以权力,或借之以金钱,或凭之以关系,不费吹灰之力捞到手的。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2000年3月24日至6月20日,千阳县在县级四大班子及五小班子的40名领导干部中深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三讲”教育活动。这次“三讲”教育活动,既与历次政治活动不同,无可供参考的范例,且具有阶段明确、环节紧凑、重点突出、任务艰巨的特点,形成了大量的书面字材料和统计资料。整个活动期间形成的“三讲”教育简报就有82期之多,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学位证书是受教育者的学业凭证,是系统知识、专门训练最简捷的证明。学历是人才招聘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学历与就业、升职、提薪、职称评定等息息相关,关系到文凭持有者的诸多切身利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备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了工作、生活中诚信缺失的行为屡屡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假文凭就是其中之一。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维护国家学历制度和学历证书的严肃性,规范学历文凭颁发制度,打击社会不法分子伪造学历证书,教育部从1996年始就对历年全国高校…  相似文献   

7.
有关“编研”一词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由此开始,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而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文献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8.
女记者暗访假文凭──电视纪实片《假文凭现形》拍摄记翟跃文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风行一时的卖假文凭现象在一个女记者的镜头下被彻底曝光。只身携带隐藏式摄像机进入制假窝点暗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温旭琴,用她的摄像机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惊险的故事。一段时间以来...  相似文献   

9.
2003年12月20日至21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3年全国档案工作,部署2004年全国档案工作,表彰一批在档案工作中做出  相似文献   

10.
上海新闻界竟然有那么多“才子”没有文凭? 为了一张文凭,今天又重新返回那阔别二十四年之久的课堂生活,依然作为一个学生,依然要接受那许许多多的严格考试。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早晨离家时,女儿问我:“爸爸,你今天到哪里去采访”怎么回答女儿?作为爸爸的我,只觉得脸红耳臊,恨无地洞可钻。为了获取一张大学文凭,使自己在评定职称的道路上扫除障碍,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正处于编辑、创作黄金时期,实在是挣不脱文凭——职称,职称——文凭,这两者的缠绕,才又重新站到了这个已经陌生了24年的课堂上。其实何止于我呢?他们不也一样吗?  相似文献   

11.
一、广泛发动,组织实施2002年7月19日,沈阳市档案局、文明办、总工会、妇联、民政局、教育局联合召开了全市“档案进家庭”活动动员大会,对活动做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当年建档1万户,三年建档10万户的目标。会后,各区、县(市)立即行动起来,分别召开了本地区“档案进家庭”动员大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发端于对我国档案界“大跃进”的批判。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大编、大写、大办档案的群众运动,当时曾三、姚锋、汪一鸣等同志著文批评这一倾向,在这些文章中就有了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思想萌芽。1962年曾三同志作了《1958年至1962年全国档案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工作报告。在这篇报告中,系统说明了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基本内核:“各个机关在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为了工作和生产需要必然产生很多文书材料和技术文件等等,这些文件在处理完毕以后,其中有许多在日后工作、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还要…  相似文献   

13.
《重庆档案》2006,(1):I0004-I0004
南岸区南坪镇,2005年,被重庆市文明委授予“重庆市文明镇”称号,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镇村创建工作先进镇”,被国务院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评为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先进集体,披中宣部评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全国先进集体,被国家体育局授予全国体育“优秀群体活动”站点,评为全民健身周活动全国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重庆市政府评为重庆市“明星乡镇”。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是对人才的一种认证,是持有者融入社会的有效介质,是社会进行人才配置的一项重要依据。但目前社会上各种假文凭、假证书泛滥,据《中国教育报》报载: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每年检测出的假冒证件高达20%。文凭学历的弄虚作假已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利益及各高等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2001年开始,  相似文献   

15.
合会,又叫银会、义会,是一种民间互助性质的金融组织。它是合会内部成员的一种共同储蓄活动。也是成员之间的一种轮番提供信贷的活动。从清末民初开始,合会组织在我国城乡普遍流行。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或几个合会组织。城镇地方包括工商界在内。合会更多。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合会组织便开始衰落。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而逐渐消失。合会在其产生和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合会档案”。从这些档案的记载中可以真实地了解合会组织的形成、发展、运营、终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书市谈"假"     
书市谈“假”赵康太自古以来,假货与真品虽然相生相克,但假货毕竟得巧立名目,方能够掩人耳目。然而,在已进入20世纪末年的中国,假货却公然撕去了遮羞布,在公众面前把自己变成了一种时尚:假商、假广告、假货币、假外商、假文凭、假光盘……,假贷风行,真假难辩。...  相似文献   

17.
许芳 《中国档案》2005,(4):35-36
沈阳市档案局从2002年开始,在全市广泛地开展了以“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并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十万户家庭建档的目标。截至2004年9月,全市已有10万余户家庭建立了规范的家庭档案,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档案进家庭”活动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2月20日,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北京召开,内蒙古电建三公司总经理王志广作为“全国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继获得“自治区档案利用服务优秀单位”后,该公司获得的又一殊荣。  相似文献   

19.
高健 《山西档案》2004,(4):47-48
2002年3月14日,《南方周末》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应该写入宪法的十大权利》一,该中“生存权”位列第一,刚刚发表即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生命权是生存权的核心,因此,对生命权的尊重,是社会法制建设的本原。  相似文献   

20.
谈档案工作"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合理结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7年,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距今已经十几年了,但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仍有不少人简单地将该原则等同于“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片面强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核心和实质就是“集中统一管理”,似乎“集中统一”的程度越高,便显得越正确,越是坚持了原则。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档案行政管理中统得过死,管得过多,片面性,一刀切,过度强调整齐划一,经常忽视因地制宜等诸多弊端。因此,在档案工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