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鸿门宴》巧妙地运用了古典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对比方法。通过刘邦和项羽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宴席座次的时比、人物的对比,刻画了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命运。彰显了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2.
史上最牛的宴席当属鸿门宴了,鸿门宴对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相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主要描写的是宴会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本文让学生学习文本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分析人物性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了解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一、鸿门宴的形象对比艺术鸿门宴既是历史实录也是楚汉相争的艺术再现,如同一部多幕剧,故事情节曲折且引人入胜。同时,矛盾冲突尖锐,人物形象鲜明。在《项羽  相似文献   

3.
刚上完《鸿门宴》一文,对文中“座次”之说颇有一翻思想,慨叹作者才智过人,作文处处有意,点点留心。就拿“座次”之说,更显其笔力之非凡,即作者通过儒家文化中“札”这一传统习俗规范,反衬项羽“自尊自大”的武夫形象。后有偶然之机拜阅舒大勋先生撰写的《也谈“鸿门宴座次”》一文(载1992年第3期《中学语文》,读后更受启迪,激发笔者进一步思索“鸿门宴座次”,探究“鸿门宴”会主人之性情。舒先生首先总括陈强先生在《鸿门宴的座次》一文中所展示的两层意思:“其一古代座次的尊卑是以东向座最尊,南向座次之,北向座又次之,西向座末位;其二是“鸿门宴”的座次是项羽以尊者自居,“藐视刘邦而有意安排的”,以此作为他的立脚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项羽处处以礼待人,紧扣‘礼遇’二字,何以有自尊自傲,以势压人的表现呢?宴会上范增,项庄不恭,欲杀刘邦,但绝不能张冠李戴,把罪过加在项羽的身上。……项羽在鸿门宴中如此礼遇刘邦,奉  相似文献   

4.
谢鹏 《文教资料》2011,(34):81-82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政治斗争。《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试图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四个方面阐释《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5.
近阅陈强先生撰写的《“鸿门宴”的座次》一文(载《中学语文》1991年第六期),阅后颇受启迪,激发起笔者进一步探索“鸿门宴”座次的兴趣。陈强先生的文章(下称陈文)是从古代堂室制度的考证中来论证古礼座次的尊卑,从而得出“鸿门宴”座次的尊卑的结论。其研究的方法无疑是对头的,因为古代礼俗毕竟还有其传统性、继承性。但笔者对陈文关于“鸿门宴”座次的尊卑的结论还不敢完全苟同。陈文指出;“项王东向坐,以尊者自居。让刘东北向坐,不把他看作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这正好把项羽藐视刘邦,以长者自居的傲慢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因而也东向坐;范增朝  相似文献   

6.
一、单元整体理解 本单元四篇课文是从史书和人物传记中节选的,前三篇是根据史实而写的历史性传记,后一篇是书信。按照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应该把握两点。 1. 选择典型事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方法,刻画人物性格。 《鸿门宴》记叙和描写了项羽、刘邦双方斗争的场面,人物众多、气势宏大、斗争错综复杂。作者抓住了项、刘两个主要人物,选择典型事件,通过富于个性的语言和行动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项羽坦率轻信,骄矜自大,刚愎自用;刘邦深谙世故,多谋机诈,善于权术。《项羽本记》是项羽的专传,而在“鸿门宴”一节中,作者对他正面直接描写较少,主要是通过对其他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重点渲染、描写的篇章。其重点描述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巨鹿之战项羽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错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则留下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怆。司马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通过这三大战役对项羽的经历、性格和心理做了精彩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一个气盖一世、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虽说项羽最终归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却是一个感情丰富、重情重义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8.
马刘 《考试周刊》2012,(11):17-18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得十分出色的一个片断,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司马迁用其如椽巨笔精妙绝伦地书写了一幅关于楚汉战争的惊心动魄的艺术画卷.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令人难以忘怀,这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作者精心着笔氛围描写,揭露了尖锐复杂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个性。情节安排紧凑完整,起伏跌宕.把人物形象的刻画置于曲折的情节之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语言朴实与文采兼备,许多成语广为流传,终成“史家之绝唱”“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这篇传统的语文教材,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一段极其精采的文字。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划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因此,《鸿门宴》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鸿门宴》座次安排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从座次分析人物心理,并通过与刘邦的对比,论述了项羽的性格。在叔父项伯与谋士范增之间,感情的天平失衡,错失良机,揭示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阅读戏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第一,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如:戏剧的概念、戏剧的分类、剧本的情节结构等。第二,理解戏剧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通过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如《〈白毛女〉选场》通过旧社会两大阶级之间尖锐的冲突,刻画了黄世仁的贪婪、凶残和杨白劳的忠厚、懦弱,反映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压迫的深重。第三,分析人物语言,欣赏戏剧形象。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它的情节结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主要由人物语言表现出来。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能充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其特征有三:(1)完整的故事情节,(2)比较细致地多方面刻画人物,(3)具体的环境描写。我们阅读小说应从这几方面人手。 1.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欣赏结构上的特色。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方面,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情节是故事的构架,人物的历史、故事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解决、小说的的主题都有赖于情节的设计。学会分析情节是把握小说线索和结构的关键。根据情节还能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是在项羽军帐中喝酒,按常理刘邦作为客人,应当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东向”,可是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大多研究者认为,这座次是项羽安排的,表现了项羽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藐视刘邦的傲慢自负心理。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南宋词人刘辰翁,对《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上的人物描写赞不绝口,称道这段描写“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节选《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虽篇幅不长,但上至项羽刘邦,下至项伯樊哙,人物性格个个鲜明。无论笔墨着多着少,都像浮雕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善良与狡诈,悍勇和怯懦;目空一切与随机应变,老谋深算和足智多谋,种种性格都在这名为盛宴实为陷阱的鸿门宴上得以淋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研读人物言行,把握项羽骁勇果断、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2.品味史书的文学色彩,理解作者在描写项羽事迹时渗透自己感情倾向的写法。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性格,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文中的词汇来分析人物的性格。《鸿门宴》中的词汇,用得极其简洁准确,又极其生动传神。从中,也反映了刘邦和项羽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9.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中有一处项羽设宴款待刘邦时的人物座次描写牵涉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座次礼仪。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这些"礼"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古人要求人们很早就要"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场合不同,会面的对象不同,行的礼节,坐的座次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