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题讨论是青年报纸开展思想教育的传统武器。它是读者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方式,比起单纯的由正面灌输,有着明显的优点。同时,它又是加强报纸与读者联系,增强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北京青年报自1981年复刊以来,共开展大小讨论三十六次,平均每年八次。我们是如何组织专题讨论的呢?  相似文献   

2.
专题讨论是青年报纸开展思想教育的传统武器。它是读者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方式,比起单纯的由正面灌输,有着明显的优点。同时,它又是加强报纸与读者联系,增强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北京青年报自1981年复刊以来,共开展大小讨论三十六次,平均每年八次。我们是如何组织专题讨论的呢?  相似文献   

3.
编辑起码     
2005年最后一期《中国编辑》,要开展“做一本比生命还要长的书”的专题讨论。大约是我为该刊上一期写过题为《一本书主义与一本书运动》的卷首语,在主张上彼此不谋而合的缘故,编者约我为此专题再写一篇东西。出版业内同好,相敬不如相应,况且前一篇写罢,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4.
读者专题讨论,是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形式。 60年代前期,人民日报曾多次开辟读者讨论专栏,讨论各类重要问题。以《正确的设计从哪里来?》为题的讨论,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讨论之一。这次讨论从1964年12月7日开始,历时4个多月,出版了28期讨论专栏,发表读者来信来稿120多篇;配合讨论,报纸发表了两篇社论和多篇短评。讨论期间,读者来信来稿达2000多件。上海解放日报等地方报刊与这个  相似文献   

5.
读者专题讨论,是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形式。60年代前期,人民日报曾多次开辟读者讨论专栏,讨论各类重要问题。以《正确的设计从哪里来?》为题的讨论,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讨论之一.这次讨论从1984年12月7日开始。历时4个多月,出版了28期讨论专栏,发表读者来信来稿120多篇,配合讨论,报纸发表了两篇社论和多篇短评。讨论期间,读者来信来稿达2000多件。上海解放日报等地方报刊与这个  相似文献   

6.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1994年6月13日的《中 华第三产业报》。总的感觉是这张报纸品位较高, 可读性强。 这期报纸第8版(《公众评弹》专版)有《对 话圆桌》专栏,刊载了三篇文章:读者祝绪平就该 报5月12日的一篇特稿《中国枪》的五处差错提出 批评,写了《(中国枪)一文有误》的来信;《中 国枪》作者杨民青给该报编辑的信,表示“诚恳地 感谢读者祝绪平的指正”;以“本报编辑部”名义 写的《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写得极为感人:“我们,一群平 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走到一起来,发誓要办一 张全国一流的报纸。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兴奋、雀  相似文献   

7.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8.
写一篇文章,想一个问题,找一点结论,这种化约主义倾向,明知要不得,可是依然为之。理由只有一个,要是不这样做,结果可想而知。编者会破眉头,文章没有主心骨;读者更要抱怨,这篇东西是散架的。  相似文献   

9.
新华日报最近以“假如我是一个读者”为题,开展了一次业务讨论。讨论中涉及到报纸的对象、内容、版面、形式,如何进行经济宣传,以及记者、编者和读者的关系等问题。下面是这个讨论中几个同志的发言。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报纸是编者和作者共同的工作成果,浸润着编者的心血,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一份报纸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给读者提供可读性强的信息,在于有更多的人去阅读、学习、使用,最终给读者提供帮助。再好的报纸,如果不仔细研读,只是走马观花地信手翻翻,不做笔记,不写摘要,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作为通讯员,要学会“四读”,在读报中学习时事、学习政策、学习写作,天长日久,终究会收到效果。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是编者针对新闻或文章的观点所加的说明或批注,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章观点的看法、强调、建议或补充。编者按可以加在新闻或文章之前,也可加在其后或加在其中,是编者以简洁、朴实的文笔生发观点,并以此画龙点睛完善或升华主题。编者按见报的形式依附于新闻或文章之外。这和体裁大都出自编辑之手,是一种言简意赅的评论位裁。诸如“编者按语”、“编者按”、“编者的话”,或在@折号后面加上“编者”二字,也有只标以“按”字的,均后此类。编者按的写作应掌握“四性”:依附性也叫引发性。编者按是依附于一篇或一组新闻的事实材料,…  相似文献   

12.
现在宣传典型上有一种倾向——长。要说典型,必定是几千字,甚至是一两万字的大块文章。翻一翻近两年的报纸,典型——从一个版转到另一个版,典型——分上、中、下篇,典型——分一、二、三集,有的报纸上宣传的典型文章,如同连载小说,常常是“要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最近看到某报宣传的一个先进党支部典型,从2月下旬开始一直到4月下旬,文章还没有做完,历时两个多月,先是长篇通讯之一、之二、之三,接着是连续报道,三天一篇、五天一章,不紧不慢。无怪呼,有的读者说,要学典型先要有耐心,要耐着性子把典型文章看下去。现在新闻界在提倡写短新闻,深得读者、编者的欢迎。笔者以为,新闻长、主要是长在典型文章上,要短,必须先把典型文章短下来。我们有些作者总以为文章越长、份量越重,采取“以长取胜”,企图以长来证明典型的过硬,吸引读  相似文献   

13.
八月十八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评论:《扫除青少年吸烟的坏习惯》。编者在评论中独具匠心地插入了三幅漫画,形象而又幽默地点出了这篇评论的主旨,一扫此类评论常有的那种“沉闷”气。这种文图并茂的评论,在报纸宣传形式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突破。多年来,我们的报纸上似乎通行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文图并茂与评论无缘,评论只能“严肃”。所以在读者的印象中,报纸的社论、评论天生是“板着面孔”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评论文章是报纸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固然要庄重,在理论上要严肃负责,一  相似文献   

14.
(一) 在十年改革过程中,地方报纸的理论宣传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必须首先加以肯定的。然而,当前地方报纸的理论宣传确实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一些同志对地方报纸办的理论专版或理论文章,产生了许多看法。其中之一便是:报纸就是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理论文章要尽量少发,或者干脆不发。有的同志把地方报纸的理论文章概括为九个字——读者少,作者稀,编者愁”。九个字中,关键是前三个字——“读者少。”地方报纸理论文章“读者少”的原因何在呢?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理论冷淡”,读者没有理论的需要和兴趣。这种看法不能说毫无根据。当前在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确实存在着忽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日前,笔者仔细地拜读了《新闻三昧》2001年第2期,发现贵刊不论排版上还是在内容上又有创新之举。特别在《编读往来》专栏里,4篇稿件中就有3篇编辑老师加了编者的话。好一个编者的话!字里行间充满了编者对作者殷切的希望和诚挚的感谢之情。谦虚的话语令读者感动、令作者激动,无形之中拉近了编辑与作者、刊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进行了写作上的经验交流,激励着广大通讯员勤奋耕耘的决心与勇气。我就此  相似文献   

16.
读了贵刊第8期“读者之声”《建议多听批评意见》一文,深感《新闻记者》能刊登这样的读者呼声实属难能可贵。然而,现时却有些编者听不进批评意见,我有切身体会。我曾给一家报社写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采用我的稿件5篇,可谓不低。然而,就在我写了一封对该报一篇文章的纠正信后,我的稿件随即便停止了刊用。其实,我完全是出于好意。以上所说并不是特例。近年来我给报社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也有5篇之多,然而都杳无音讯。直至前不久,有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征求办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启事,我写了一篇《意见和建议不能“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17.
提起会议报道,记者感到难写,编辑感到难办。难写者,还得写;难办者,还得办,以致带来会议报道成灾。报纸、广播、电视上是大会小会会连会,领导文章篇连篇,编辑记者满腹牢骚,读者听众议论纷纷。特别是地方报纸,会议报道更为突出。近来,笔者浏览了80多种地市县报,几乎是期期报纸有会议报道,家家报纸有会议报道,而且大部分会议报道发在一版显著的位置。有些报纸的第一版上,一期就有二三篇会议报道。有家报纸一期一版上,发了8篇稿子,其中4篇会议报道占去版面的五分之四。这些会议报道,多属一般工作会议和业务会议,如春耕、夏查、秋收、冬管等“四季歌”类的会议。  相似文献   

18.
这篇短小的书评,写得生动、简炼,别具一格。为了启发思路,本刊特予转载。写书评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评书的思想内容,也可以评书的艺术技巧,可以评其构思运笔,也可以评其文字的驾驭能力,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评论其中的一章一节。我们出了一些好书,作者编者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很少有好的评介文章。我们的编辑同志要编好书,也要注意组织不同形式的评论文章及时向大家推荐,帮助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9.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出版科学》1997年第3期田中全写他和老作者多年交往的文章,真挚、坦诚,富人情味,读后感人至深,我特别爱看。贵刊的《编者·作者·读者》栏目,多约写这样的稿件,一定会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我拟写一篇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杰出的编辑出版家马尼提乌斯及所办的阿尔丁出版社的文章,以便我国读者了解西方印刷出版业初创时期的编辑出版工作情况,为我国开展中西方编辑模式比较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全文写成恐有一万几千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广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关系特别重要,这段历史很需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言论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报纸和读者的关系是一种自愿结合的我登你看的组合。并表现为一种自愿的市场供求,读者在自由地购买或订阅报纸,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上下隶属、行政约束。一个报纸好看不好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