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高度现代性条件下知识缺失与风险叠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缺失有制度化的因素,但是也有规律性的特征。在人类知识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严重缺乏知识。知识的缺失导致行动无据,过度防御行为使得本原风险出现叠加效应。知识史上知识饱和与知识缺失相伴而生,一方面我们拥有不断增长的社会知识,这些知识在提高人类战胜各类灾害减少风险和获取较高安全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制造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对突发性社会风险的知识又严重短缺,知识缺失使我们更加脆弱和易损,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进入风险时代。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一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一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3.
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科学主义是大学知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面向。高深学问由原来的整体性、非世俗化与自由的知识转化为分科、世俗性、功利性知识,是国家民族之间生存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民族国家的构建是大学知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学问体制与国家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互动对大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由日常语言中泛指令人爽口爽目爽心的对象及主体感受之词,转向美学学科中指感性认识的完善,后来又指主体对对象形式所映射一切的感受,转向中充满了审美现代性焦虑。这种焦虑,源于西方社会近代以来较为广泛的心理变革运动及随之而来的以知识细化为基础的美学学科兴起,人们在对由学科知识所确立的美的传统的坚守与突破中产生了一系列焦虑。  相似文献   

5.
哲学现代性既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又是哲学自身的一种存在样态,一种价值判断。哲学现代性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进步、文化演进与普遍交往的现代化进程而呈现和发展的,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过程。加强对哲学现代性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现代哲学的发展与功能,有助于指导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角度和认识程度,随社会变迁发生变化。张炜一度被认为是反现代性的,实际上他的创作正见证抑或预言了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作品中的某些犹疑、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论界出现了中国文论“失语”的言说,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发生了“断裂”,并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的口号。其中主要通过总结中国文论发展的三个主要知识形态来解答中国古代文论是否“断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现代性是一个相当庞杂和宽泛的概念,它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的时候,也会出现尴尬失语的处境,如废名、沈从文等。因为,从这类作家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向度及思想倾向是反现代性的,而在审美上又是极具现代性的。因此,就现代性而言,废名的小说创作可以定位为反抗现代性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对现代性的多重含义辨析不清,影响讨论正常进行。在文化研究中,现代性是一种人间世的方案,主要是解决人类在近现代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的自我救赎和人的自我成熟所的本体论难题。这是审美现代性问题。它是对人的感性存在方式的维护,即对传统理性评论现代性的反叛。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式,集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理性化运行的机制和规则。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应当穿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想的产生,现代性这种具有广泛涵括性的发展模式是否将自然归于终结,这只是一种单向型的结论。后现代或者可以看作是反思现代性,是后期现代性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和逻辑范畴,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三个方面,对应为现代化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和宗教世俗主义运动.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展开是以"自反"为主导的,它带给20世纪中国人最全面的后果就是生存背景的被改写,"断裂"成为20世纪现代性的宿命.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阶段的不可逾越、经典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缺陷决定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建构“新”现代性。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理性观的基础上重构理性是建构新现代性的根本。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语境是建构“新”现代性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要建立起有关中国现代性的解释框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现代性"与"现代化"的不同;二是中国的五四启蒙与西方的启蒙在批判的对象、提供的思想观念及所产生的结果上的不同;三是由于这些不同所引致的中国正在形成的现代性所具有的特殊形态.图强、维新、革命、科学、民主(反封建专制)、发展、和谐等,相继构成中国现代化追求过程的系列主题词,从而有关中国现代性的解释框架,可以从对它们的反思中进一步求得.  相似文献   

15.
朱湘诗学是中国新诗理论矿藏中一块晶莹的玉石,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朱湘诗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悲观的生命意识、性与文学观以及形式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引起了原来艺术生态格局的变化。在文学不断向泛文学的转变过程中,文化批评面对当下的文学景观,从关心纯文学到关注泛文学,从关怀终极价值到关怀世俗,从回避问题到自觉批判,从单一视角到整体观照,从重视宏观理论到关注微观个案,从独尊话语的思维到多元思维,显示了极强的现实回应能力和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有多重内涵的理论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借此思想场域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现实,发掘在化艺术领域进行政治抵抗的思想资源。政治化与审美化的共谋与张力,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现代性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浮士德》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是《浮士德》中所体现的“浮士德精神”,它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性,歌德本人对这种古典精神的俯视和超越则形成一种现代洞察,使《浮士德》具备了诸多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