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台湾的技职教育与大陆的职业教育称谓虽不同,但同属高等职业教育层面。台湾的技职教育起步早,模式新,成果世界瞩目。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为例,从专业设置、学生竞争力培养、职业证照考核、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说明台湾职业教育如何围绕"全人教育"这一理念进行的职业人才培养的设计与创新,以期对大陆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运用社会学的理想类型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世界高等教育抽象成三种模式,即罗马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及东亚儒家模式.罗马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国家控制大学,大学推崇专业教育;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特征是国家对大学的弱控制,大学推崇自由教育;东亚儒家模式是威权政府统筹大学系统、大学推崇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战略.当然,任何一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对任何他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借鉴和学习都必须结合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教育实习的主要形式、实习管理以及毕业设计的主要模式,结合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提出了学生顶岗实习国际化、管理部门专业化和服务化、提高学生实习自主权、降低单个企业学生实习数量等顶岗实习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受教育者需求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德国传统的双元制学业模式得到了拓展和创新。一方面,通过创办汉堡职业大学增进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合程度,发展出一种新型双元制学业模式,即融合大学学业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汉堡模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相融合变得更多样化,大学、职业学校、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密切协同,发展形成三元制和四元制模式。学业模式创新既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也有利于满足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回应受教育者兴趣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从学生视角看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一名高考未被录取而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限、职业教育的对象有限.立足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自信、纪律差等现实问题,职业学校应坚持与普通高中不同的教育模式,既教书更育人,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将后进生教育作为教育亮点、作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关系定位是各国教育体系发展的核心问题。鉴于劳动世界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教育体系自身优化的需求、降低个人教育选择不确定性的诉求,德国发展了一种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耦合的教育模式:整合大学学业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基于职业性与学术性相融合的指导理念,搭建了职业与学术教育并举的创新框架模型,不仅实现了教育领域间的协调、平等发展,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贯通发展以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耦合可能,并有望成为一种双向增强职业能力与学术能力的创新模式。当前该模式依托独立高校试点探索的经验,在提升教育体系融通性、促进个体综合能力发展和发掘多主体协同育人潜力方面彰显一定的优越性,但在模式归属和渗透边界等问题上仍存争议。  相似文献   

7.
1993年瑞士建立应用技术大学,1994年通过设置职业会考来选拔生源。应用技术大学的选拔标准为“联邦职业教育证书+职业会考证书”,即只有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的学生才能参加职业会考,取得职业会考证书后方可入学。联邦职业教育证书保障生源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职业会考注重专业相关知识以及跨专业思考和问题解决等方法能力的考核,包括基础、重点、补充三部分科目及跨专业项目。瑞士职业会考制度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经验:作为衔接两级教育的招生考试,应考核“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分别简介了日本的职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各种学校、企业教育、短期大学等,为读者勾画了一个日本职业教育模式的简图。作者指出,日本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等职业教育,其中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就比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3类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和还多3万。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技职教育(技术及职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巳形成了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部分在内的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台湾技职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吸纳了西方职业教育先进的实用主义理念和发展模式,经历了快速扩充、发展停滞和专科改制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发展到以科技大学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三个不同的教育系统组成,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通过行业技能委员会,形成了政府主持、企业主导和以TAFE学院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实施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了统一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大学理念、文化自觉、通识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灵魂"、"筋骨"和"肌理",完整地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完整"人"的教育。文章从文化自觉谈起,通过缩小文化自觉的外延,逐步分析文化自觉对于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意义。笔者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试图从高职教育的现状中探索出人文教育的筋骨和脉络。  相似文献   

1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职能,科学研究是血液,社会服务是指向,文化传承是理想.四种职能的演变过程及职能定位的变化是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教育理念的较量与平衡,在当今盛行的职教改革的视野下对大学职能及职能定位进行思考,让我们更加明晰大学职能,有利于让我们认识到,职教改革对于大学职能以及两种教育理念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的文化视角——兼论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职业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本国文化中不同层次内容、因素的影响,这也成为学习、借鉴他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基本前提。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经验,要考虑其制度、体系、教学层面特色的形成背景,及其与德国传统、经济体制、劳动组织、培训市场等文化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国职业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本国文化中不同层次内容、因素的影响,这也成为学习、借鉴他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基本前提。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经验,要考虑其制度、体系、教学层面特色的形成背景,及其与德国传统、经济体制、劳动组织、培训市场等文化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不被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成了职业训练所,不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灵的培养。厘清大学的本质及使命,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发挥经典阅读课程在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作用,真正培养出能够融通中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兼具科技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新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独立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心理研究范式一直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文化回归”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回归”的现实意义出发,从大学生个体的文化自觉和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两个文化维度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文化回归”。  相似文献   

17.
徐涵 《职教论坛》2022,(1):121-128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这既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经济界需要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积极回应。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采用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其应用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为重构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依据产业需求,设置职业导向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根据职业需求,建立应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确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文化传统和现实功利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被当前高职教育弱化。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高职院校应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特色,打造高职校特色文化。结合高职校的办学优势,努力推进质量立校。开展高职校多元的主题活动,搭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9.
本科院校办高职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同济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实施"依托母体,相对独立"的办学模式,其内涵是发挥本科院校的优势,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取得了实际成效.实施"依托母体,相对独立"的办学模式,要正确处理好师资、管理、不同教育类别及与相关机构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素质教育由基础教育拓展到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个历史过程。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可确定为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要素。要全面推进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面向职业生涯的课程体系;推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改革;实施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双证书”制度;营造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