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毫无疑问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对联知识的穿插与运用。教师巧妙运用对联与学生对话,使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人物的环节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有文化性。这是这节课不同于其他课的特色之一。但是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形式罢了,并不能因为采用了这种或另一种新形式,就可以成为新课改的典范课,而这,恰是许多教师对新课改的一种认识误区。其实这堂课隐藏在“对联”这个高明形式之后,而真正使课堂体现一种新气象,真正吸引学生,吸引我们的,乃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对话方式、彻底的生本思想,以及教师对文本真正的深入理解与掌控。只有这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的理念渗入,才使本课堂不受预设的牵制,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开合有度,达到一种高度的自由与和谐。一篇传统的“反映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文本,被教者以举重若轻的态度轻松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接,进而又实现了更加符合学生年龄与身份的对文本的创新与超越,读出一个“可爱的范进”来。不仅如此,实录中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儒雅课堂与口语课堂的结合;入理答案与入情答案的选择;教师引导的程度与方式;教参内容的开放与扬弃;文本内容的突破与限度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的。唯其如此深入研究与深刻反思,我们才可以由“完美”中看到“不完美”,从“不完美”中升华认识,不断进步。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范进中举》实录课堂吧。师:我们今天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板书:范进中举、吴敬梓《儒林外史》。)封建社会有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考试。各朝代的考试程序不尽一样,明清时期大致是童生到县里考试,合格的叫秀才,秀才到省里参加乡试,考中了的是举人,举人到礼部参加会试,考取的称贡士,贡士参加殿试,头名是状元。  相似文献   

2.
毫无疑问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对联知识的穿插与运用。教师巧妙运用对联与学生对话,使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人物的环节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有文化性。这是这节课不同于其他课的特色之一。但是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形式罢了,并不能因为采用了这种或另一种新形式,就可以成为新课改的典范课,而这,恰是许多教师对新课改的一种认识误区。其实这堂课隐藏在“对联”这个高明形式之后,而真正使课堂体现一种新气象,真正吸引学生,吸引我们的,乃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对话方式、彻底的生本思想,以及教师对文本真正的深入理解与掌控。只有这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的理念渗入,才使本课堂不受预设的牵制,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开合有度,达到一种高度的自由与和谐。一篇传统的“反映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文本,被教者以举重若轻的态度轻松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接,进而又实现了更加符合学生年龄与身份的对文本的创新与超越,读出一个“可爱的范进”来。不仅如此,实录中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儒雅课堂与口语课堂的结合;入理答案与入情答案的选择;教师引导的程度与方式;教参内容的开放与扬弃;文本内容的突破与限度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的。唯其如此深入研究与深刻反思,我们才可以由“完美”中看到“不完美”,从“不完美”中升华认识,不断进步。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范进中举》实录课堂吧。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悲喜性变化的角度探析范进与胡屠户角色的变化,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6.
余凤云 《广西教育》2014,(36):54-54
正《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是该书较为精彩的篇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秉承鲁迅的这一传统说法,如此解读文本:课文通过范进这个人物,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的害人本质,讽刺了痴迷科举入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丑态。这些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我们是否要年复一年地如此教书,当教师用书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7.
初中课文《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教材和教参书中都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 欣赏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这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 2 感知艺术形象。 3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结合单元重点 ,本单元及该课多进行比较 ,因此我选择了比较的教学方法 ,设计了如下教案 :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①了解作者吴敬梓。②了解课文内容。③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④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2 补充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3 认真读一遍课文 ,查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4 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教学设想 :教会学生重视“提示” ,运用“提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多角度来分析范进这一典型形象,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对比,揭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目的就是在明确学习小说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为同学们自主学习《范进中举》提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品读关键词好字,理解文本内容,感知范进形象;2.围绕关键词好字,探讨小说主题及其深刻的内涵。[教学重点]紧扣好字,引导学生用对比手法理解文本及范进的形象。[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深刻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有机会走进合肥市安徽名人馆时,定会惊叹安徽真是人文荟萃、群星璀璨啊!其中,在文学艺术的天空中有一颗星非常耀眼,他就是清  相似文献   

12.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贵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豪门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再加上因家境由富裕到贫穷的转变而受到的冷遇,这多舛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识素养和愤世嫉俗的情怀,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对现实生活独具慧眼的深刻认识,成就他创作出标志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高峰的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13.
14.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讽刺和批评科举制度为中心,着力塑造了一批醉心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道德败坏、民生凋敝。节选部分是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  相似文献   

15.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根据教材的特点,可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写法。理解课文所运用的旨在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的对比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但是根据教学最优化的原则,我们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立刻针对这一日标展开。而是首先针对亚目标展开,等达到亚目标之后,才正式组织针对原教学目标的学习;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在达到这一目标后,作进一步地探讨和学习。据此,《范进中  相似文献   

16.
一、引诗导入有这样一句古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它张扬了古代读书人中举的欢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古代读书人中举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会给  相似文献   

17.
范进中举     
<正>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做饭。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  相似文献   

18.
部编教材初中第五册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节选于优秀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距今已两百多年了.由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使不少人对“中举”感到生疏.现根据一些史料,谈谈自己对“中举”的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早在隋唐就采用了,那时就有举人、进士、秀才,不过与明清时的不  相似文献   

19.
《范进中举》(以下简称《范进》)是十八世纪我国文坛巨匠吳敬梓讽刺世相的范本,《我的叔叔于勒》(以下简称《于勒》)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揭露社会现实的杰作。《于勒》为短篇;《范进》为长篇节选,但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当  相似文献   

20.
在家里,只要一提起爸爸,我就会摇头。唉,他优点没有多少,缺点倒是一大堆,但有一点他还是挺风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