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当前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融入前提上,要紧紧围绕“一个旗帜、三个全面”的鲜明主题;在融入关键上,要从理论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融入核心上,要从实践层面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在融入原则上,要坚持结合百年党史、理论创新史、学生实际三个理路;在融入方略上,要畅通课堂讲授、课上互动研讨、课下谈心谈话三个渠道。据此思路,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显著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对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课程标准和根本任务有重要意义。文章探索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上好专题课程及打造主题教育活动等为抓手,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全面准确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要义是融入焦点,必须聚焦党的二十大主题、新时代十年变革及里程碑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部署。在融入路径上,紧密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抓准“嵌入式”融点;注重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时代新人为主线,把准“并联式”融线;重点把握从报告体系到教学体系、从报告逻辑到教学逻辑、从报告话语到教学话语的转化,铺准“全面式”融面。在由点到线再到面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类)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且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内容架构上围绕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地运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实习作业法和混合式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尝试从以课堂为核心、更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传播载体、加强考核检验等方面就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思政课程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应坚持讲深道理与讲透学理相结合,讲活哲理与讲清事理相结合,讲准政理与讲真情理相结合。应采取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整体融入;创新教学设计,实现生动融入;丰富教学类型,实现多样化融入;找准融料融点融机,实现有效融入等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深广的理论精髓和思想源泉,高中思政课教学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合一的融入路径,将新时代伟大成就、伟大思想、伟大使命融入教学中,担负起重要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引导高中生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历史智慧和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社会学课程思政创新的必然要求。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等理论成果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提升教学的时代性和理论性。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载体,以实践为路径,切实提升融入的针对性、鲜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环境,教师更应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党和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必由之路,是高校思政课堂优化的路径所在。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依据每门思政课的特性挖掘融合路径,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高校学生内心并付诸实践,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思政课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坚持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等教学原则,找准报告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运用纵向、横向对比、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让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青年“成人”“成事”的内在要求,是课程思政实现质变飞跃的实践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质旨归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系统观为根本理论,坚持“协同、整体、开放”三原则;以实践性为根本方法,提高“觉悟、行动、担当”三能力;以深刻性为根本准则,把握“逻辑、哲理、生活”三属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课程思政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使新时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先进思想,认清现今我国正处于迈向成功的伟大变革阶段,牢牢把握与掌握与此相关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对教案与教法进行革新,将思政有机融合在课程中,使学生深入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责任,强化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民族复兴,高校思政课是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渠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频共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思政教师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构建课堂、校园、社会、网络“一体化”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拓宽思政育人载体,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推进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和教学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应遵循四个维度:紧扣于深,理论融会贯通;聚焦于全,模块融为一体;立足于行,研学水乳交融;着眼于评,师生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教材。既要做好理论阐释,讲清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又要抓住重点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踔厉奋发、砥砺奋斗”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入。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运用专题教学、设计制作思政微课等方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课程本质、教学内容及其价值目标上的契合性,决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必然性。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遵循系统性、学理性及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着力建强教师主力军,用好课堂主渠道,奏响实践主旋律,搭建好学思用贯通平台,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职业学校教育与塑造学生的有利思想武器。课程思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本文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系统梳理《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内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一切工作推进的行动指南,也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课程思政的有效渠道。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系统梳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案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遵循。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心入脑,既是各级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更是课程思政教学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