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纲”提出 :“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同志也说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 ,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 ,做到读写渗透 ,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能力。读写如何结合 ,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写作呢 ?我经过摸索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  一、加强阅读 ,从读学写  传统的教法也注意让学生练习作文。但是 ,学生作文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这无疑是我们教师所面…  相似文献   

2.
“大纲”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同志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85):56-57
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搜集写作的素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技巧,培养想象力,提高语言水平,正如古人所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是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罗先保(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小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仿写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全仿,...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是明确地指出了学语文就是会用语文!一、以读写结合为主线,贯穿作文教学过程实践告诉我们,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那么应该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呢?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都很受重  相似文献   

10.
读与写的结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阅读主要通过阅读文本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写作能力,写作主要通过作文将习得表达。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两者相辅相成。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厘清读写融合点,系统性地选择读写训练重点,循序渐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元人程瑞礼在《读书分年日程》曾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句话是说学习和读书肯于付出艰辛,作文就会轻松省力。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就可以少辛苦些,学生也可以多得些实益”。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阅读教学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问题,可以克服教师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王华 《考试周刊》2014,(79):58-58
<正>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二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一直是令老师、学生头痛的事,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进行读写牵手。 一、读写牵手。低年级学生可以仿写优美的句子  相似文献   

14.
崔峦说过:"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就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确实,读与写是语文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他的这一论述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切入点加强随文练笔,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阅读和作文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进行“读写结合”,可以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更紧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步提高。更重要的是“读写结合”加强了学习与应用的紧密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了“自主、自悟、自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崔峦老师说:"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实践表明:读写结合能够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阅读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以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从系统学角度来说,学生阅读是输入,书写是输出。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输出,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因此,理解的终极目标是运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七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主题安排课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  相似文献   

17.
南琳 《成才之路》2010,(7):41-41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可以说小学作文也是科学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因此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用心体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收集材料和总结,才能厚积薄发,文思泉涌,挥笔自如。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最能体现语文能力的两大重要板块。在写作教学中,提倡读写并重,找准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实现以读促写,读写同步提高。课外阅读与习作教学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要教...  相似文献   

18.
崔峦说过: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就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确实,读与写是语文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他的这一论述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切入点加强随文练笔,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小学罗先保《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  相似文献   

20.
读写结合是一种借助文本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小学各年级段的作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能很好理解贯彻读写结合教学,依旧偏向于阅读而忽略写作,无法掌握正确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本文以小学高段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为对象,以教材课文为基础,从读和写两方面进行分析,探析将读和写融合在一起的高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