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傣族村寨中充盈着生机和绿意,这正是傣族村寨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从傣族村寨的结构和布局、竹楼等方面可以探析其间蕴涵的生态文化,挖掘其生态智慧,总结傣族村寨生态文化的显著特征,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的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2.
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智慧。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傣族更是如此。傣族人民认为,"龙山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正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人们不能随便在"龙山林"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和开垦土地,从而也就最有效地保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及整个生态安全。傣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这一"龙山林"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的禁忌,它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雀舞,傣语称“嘎洛勇”.“嘎”就是跳是舞的意思,“洛勇”是“孔雀”的意思,孔雀舞是傣族在盛大节日表演或者是做佛事祭祀时的一种道具舞蹈.它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有着很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它广泛的流传于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融入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艺术的表现了傣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了孔雀这一吉祥动物的姿态,成为了最具有民族特色代表舞种之一,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逻辑推理、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本文对临沧市双江县傣族孔雀舞的起源、特质、社会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双江傣族孔雀舞起源于: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民族宗教的孕育;自然环境与农耕文化就铸.它有着水一样柔和的特质.对双江县傣族有着显著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促进人们交往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傣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思想内核是尊重、敬畏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分析傣族传统生态观,本研究以"共生"为切入点挖掘傣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以期总结出适用于当下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共生关系,实现人在社会中"诗意旳栖居"。  相似文献   

5.
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6.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傣族民间文学最深层的思想根基,规范着各个时期各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呈现方式。从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傣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呈现为四个系列:神灵——生态原则的立法者与维护者;文化创始人——大自然奥秘的领悟者;极权人物——反生态者与破坏生态者;底层民众中的英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拯救者。每个系列的人物形象不但在社会角色上属于同一类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承担着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在这些形象系列中,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态理想、对生态破坏根源的思考及其生态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滇西傣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朴素的生态伦理观.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融入现实生活,沉淀为一种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同时又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作为在冬季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气候舒适度的西双版纳,它耦合了优越的地理位置、稀缺的避寒气候资源以及多样性的生物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立州"的背景下,通过对3个村委会9个傣族村寨朴素的传统生态文化进行透视与实证研究,挖掘传统生态文化对避寒旅游地发挥的积极与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老族源于云南哀牢人,西双版纳傣族有一支是从老挝迁来,老、泐贵族联姻,亲上加亲,老族与傣泐,史同源;老族与傣族历史上均崇拜“它林”,表面看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实质是纯朴的自然生态观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民族生态文化,值得弘扬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垄林"傣族纯朴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林”是傣族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实质是傣族人民纯朴的生态观。章分析了“垄林”的七种主要生态功能,提出对“垄林”化必须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积极适应生存环境、改造生存状态的成果表现。傣族传统制陶反映了傣族传统社会形态,衬托出傣族人家的生活状况,渗透着傣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傣族传统制陶受到现代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工艺的冲击,积极吸收先进制陶工艺,添加新的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同时保留下了傣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凝聚着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以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来探讨了傣族的审美观念。通过对傣族日常生活的亲历及调查研究,认为傣族的审美观念中存在着以群为美、鼓励爱美心理、美的张扬及以传统为美等四个显著特征,而这些审美特征的形成来源于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张岱小品文在题材上以俗为美,注重节令民俗、人情世相、市井艺人的描写;在艺术上融俗于雅,吸收通俗白话之长,借鉴通俗文艺的一些表现手法。张岱在生活方式上的"入俗",思想意识上的"崇俗"以及创作观念上的"尚俗",是其小品文融俗于雅审美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戴复古在饱尝种种人生况味之后,以其独特的审美发现展开对乡关之思的艺术叙写,凸显出诗人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心理感受,表现出极强的审美意义。戴复古诗歌中的乡关之思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审美范式:对节感怀、遇物思归、寄情山水、直抒襟怀。  相似文献   

15.
代言体诗即代人言心或以人和物代已言心。本白对古典代言体诗的疆域,作出了杰出的开拓,他在广泛借鉴客转化传统代言体的基础上,怀着悲天悯人的博大忧虑,关怀着社会上一群被压抑,被漠视的悲伤灵魂,并从中萃取弃妇情结为自己也身处其间的文人生存境遇伸张正义和宣泄郁积。他使诗歌的审美心理功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深入的开发,并且在推进代言体向广义形态发展中,探索着丰富多彩的社会问题、文化症结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6.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7.
戴复古的山水诗不仅注重抒写胸中丰富的情理世界,在审美艺术上也取得不凡的成就。总体上看,戴诗不作一般的敷彩设色,而是表现出较强的写意艺术,扩大诗的审美内涵;在审美空白艺术方面也有着过人之处,追求虚静空灵的审美意境,句清意新,极富美的张力。审美空白艺术到唐人手中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美学规范,宋代以后得以深化和完善,戴复古在其间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元遗民诗人戴良生于元之盛世,长于元末动荡中,见证了战火中朱明政权的统一和巩固.元明之际的世事变迁,深深影响了戴良的诗歌创作,并使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体可概括为三种:清丽之美、沉郁之美与悲壮之美.这些美学形态使得中国诗歌美学愈加丰富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傣卡服饰是傣族花腰支系中一个特殊的服饰类型,其样式简朴古老、工艺精湛,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是傣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研究极其重要的证据。通过分析傣卡服饰的造型、色彩、纹饰、配饰等,对其蕴含的装饰语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董乃斌 《天中学刊》2002,17(1):32-35
从意象遴选和意境缔构来看,李商隐与现代诗人戴望舒在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颇有相通之处。戴望舒之感伤凄清、朦胧婉曲的爱情诗,与李商隐开创的玉溪诗风,特别是他的爱情诗风格非常接近,十分类似,除了戴之本人的特殊条件外,李商隐的影响应该是造成其独特风格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