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然而要将其译成英文却是非常困难的事,由于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两种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从诗歌的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张璐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77-78,152
伊兹拉.庞德是翻译史上备受争议的翻译家,但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并且在美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中起了非凡的作用。试从创译性方面入手分析庞德对诗歌翻译的解读,通过译作分析其创译性在汉英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尤其是意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3.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历来都有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会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弗罗斯特认为"诗歌就是翻译过程中丢失的东西。"尽管有诸多中国古典诗歌被译成了英语,但都不是完美的再现,造成这种缺憾根本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文章从意境、意象隐喻、修辞手法、文学典故、音韵等从五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蔡廷干是独立完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集的第一人,是华人独立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驱。研究其翻译策略与译诗目的及其翻译得失,对于学者间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经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杰出代表,不管是译者对其诗歌的选择还是具体译文,都必然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文章主要通过《独坐敬亭山》译文的具体评析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诗歌翻译的文化因素,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存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创造性叛逆现象。从中国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探讨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翻译。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水平。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们要正视汉诗英译的初衷及目的,应尊重西方读者的审美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和美妙。  相似文献   

8.
张毅 《海外英语》2012,(2):181-182
李白诗歌特色鲜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该文从认知模式理论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鉴赏和翻译。通过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下的汉诗英译,探讨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古典汉语诗歌有着丰富的艺术表达力,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无可否认的是,把古典中文诗歌翻译成对等的英语形式是一项巨大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国内外,诗歌的翻译业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的探究和具体的翻译实践当中要运用的技巧与方法。在本文里面,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闫瑞峰 《海外英语》2013,(23):175-177
国内许多翻译家和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过大量翻译,然而出自国内翻译家之手的译品在西方世界却很少会受到读者欢迎。国内翻译家和西方翻译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总体策略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西方读者对诗歌的审美情趣也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诗英译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的分析,以构建合理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辜鸿铭精通中国国学,熟谙西方语言文学。他翻译的儒家经典以其地道的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西方读者所欣赏。虽然辜氏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作品极少,但从这些零星片段中能够看到辜氏译诗的功底及其为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而采取的灵活变通的翻译方法。该文从接受理论角度分析了辜鸿铭英译诗歌的特点、策略以及其为中国古典诗学在西方的传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宇文所安的唐诗英译在西方汉学家的唐诗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唐诗研究产生了影响,继而影响了其翻译思想。本文考察了其译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分析唐诗翻译的修辞特征和比较比喻性和列锦性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的古典和现当代中国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强调的唐诗修辞翻译的学术性与翻译的文学性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满足唐诗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中双关与典故的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典诗歌之美不仅在其意境,而且在其表达。双关与典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两种修饰手法和艺术技巧。由于语言、化差异,双关与曲故的英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本在分析双关与典故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英译中相关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逐渐体现出生态译诗的翻译诗学特征。欣顿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性翻译家,对山水诗的生态译诗表现出鲜明的翻译陌生化性。其翻译运用了形式模拟译诗体与文化厚译,实现了翻译充分性,再现了山水诗的独特诗歌形式,阐发了道禅哲学意境下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他对山水文化精神本真性的追求。我们认为,欣顿译诗独树一帜,产生了翻译审美的新奇性,揭示了山水诗的当代世界文学性与生态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诗歌的可译度有多高,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是什么,一直是文学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李白的《静夜思》标题20余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诗歌的可译度、诗歌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作进一步探讨。事实说明,无论从诗学、译学和美学角度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诗歌的可译度是肯定的,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理念是与时俱进,逐步升华的。  相似文献   

17.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8.
变译策略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考试周刊》2009,(32):31-31
诗歌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无数的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钻研,并把重心放在了全译上.以求达到翻译对等。然而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对等是很难,甚至说是不可能达到的,黄忠廉教授对翻译变体理论的提出为诗歌译员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功能理论给了变译策略很好的理论支持.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标准和策略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从功能理论、变译定义及变译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期说明将诗歌翻译与翻译变体理论结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王宏印将汪榕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践识解与认定为“新格律派”。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英译本《诗经》中“典故淡化”“主题革新”属性的译介实务,具体探析王宏印关于汪榕培英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具有“新格律派”翻译特质的研究观点,以期深度体会汪榕培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务中,超越阅读认知理性、变通解读行为规范的跨文化译介与交际的核心视点与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