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音乐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不同音乐元素之间的碰撞、融合为音乐家开辟了再度创作的空间。世界吉他之王麦克·斯特恩正是缔造这种音乐神话的爵士英雄。20世纪70年代,当麦克用手中的吉他将爵士乐与摇滚乐巧妙融合时,爵士吉他便开始了“融合”演奏的新纪元。而这位“变幻莫测的魔术师”凭借其非凡的音乐成就,也同时摘取葛莱美音乐大奖与OrvilleW.Gibson最佳爵士吉他乐手奖的桂冠,为他奠定了爵士乐坛无可争议的地位。2003年初,麦克·斯特恩进入北京乐迷的视野。当他用技巧精湛、激情四射的Funk节奏和诗意般的旋律冲击听众的神经时,我们的音乐观念再次被现代音乐震撼并接受其洗礼。对于“麦克·斯特恩北京音乐会”的总策划人臧天朔而言,2003年可谓好运连连。继第9届华语榜音乐评选他一举将“最佳歌手创作奖”与收为囊中物之后,在其创办的“北京有戏文化传播公司”的积极运作下,麦克音乐会的成功,无疑意味着臧天朔向演艺产业界的进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为国内演艺公司在高质量现代音乐的引进与推广上,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渠道。面对日益开放的音乐文化市场,融合爵士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音乐创作理念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作为乐手与音乐人,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现代音乐的创作与制作,国内演艺公司在推动流行音  相似文献   

2.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国民族音乐“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的成员之一,他对推动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1844年3月18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出生在俄国诺夫哥罗德的一个小镇,即现今列宁格勒东南180公里处。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的政府官员,应父亲的要求,1865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进了圣彼得堡海军专科学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学习音乐。起初他随乌科希学习钢琴,1859年又随卡米尔学习作曲。经卡米尔介绍,1861年6月8日他认识了“五人团”的首领巴拉基列夫,这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一生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作曲生涯,并在创…  相似文献   

3.
李瑶 《世界文化》2008,(1):19-20
那个被誉为“新古典主义音乐奠基人”的俄国老头,以其新奇独特的视角和异乎寻常的技法成全了俄罗斯舞蹈音乐的复活,而正当人们将这种卓绝的、爆炸性的、甚至堪称为“洪水猛兽”的新风格看做是其个人提交的音乐名片时,他,却抽身而退,一头扎进了古典主义音乐所特有的秩序和规则中,以隔岸观火的冷静面对此起彼伏的争论。可谁又能担保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再玩出点什么新花样?果然,十二音体系与自我个性的创作融合,又一次令所有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4.
民乐也流行     
39长期以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并领风骚,在音乐王国中各有一片领地,而惟独中国民族音乐被冷落一旁。其实,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民族乐器与中国文化一样悠久,并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的特点和魅力。但,如果中国民族音乐在时代巨变的今天,不创新、不发展,必然难以避免由于落后于时代而被人忽视的尴尬局面。终于,我们高兴地看到,当今中国乐坛上活跃着一支名为“闻风”乐队的特殊乐队。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这不是一支可以简单地划入通俗音乐或古典音乐的乐队。事实上,它是以中国民族乐器为基础,演绎流行曲风的…  相似文献   

5.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7,(11):15-16
在一些音乐著作中,在介绍俄国19世纪60年代对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时,往往提到一位库宜,也译顾宜或桂宜的“集团”成员,这都出自我国台湾省译者之笔,译法各有千秋,并非错译。但我们大陆的读者甚至音乐爱好者见到此“三宜”,一定会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指何人。笔者现在要介绍的就是此“三宜”在大陆已约定俗成、读者较熟悉的译名“居伊”的俄罗斯作曲家。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一度视传统民族音乐为生命;因而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固守这一阵地。上世纪80年代初,当通俗音乐被冠以资产阶级“自由化”靡靡之音时,对这方兴未艾的通俗音乐亦曾抵触。我认为,通俗音乐是音乐中的“另类”,无法反映人们深刻的情感世界;而对其难以把握的创作标准,则更是一头雾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通俗音乐的感受发生了质变,经历了一个“排斥→接受→欣赏→痴迷→参与”的过程。以致在今年6月的“洛阳市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文艺晚会上,我创作的通俗歌曲《生命的感悟》受到同行的一致称赞和较高评价。对于通俗音乐…  相似文献   

7.
巴拉基列夫是19世纪中叶一群俄国作曲家们的鼓动者和良师益友。在这一群作曲家当中,有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廷,即一般所熟知的“五人团”或“强力集团”。受格林卡榜样的鼓舞,他们都献身于民族音乐。巴拉基列夫是一位富有才华的钢琴演奏家,被经济所迫,只好花去很多时间从事音乐教学。不过,在这一领域里,他的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发挥。1862年,他担任新建的圣彼得堡免费音乐学校的校长助理,并指挥学校管弦乐队的演  相似文献   

8.
写下这个题目,既因为中国音乐近年来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无论是通常意义上的严肃音乐、民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同时也因为走向世界正在成为中国音乐界包括媒体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引发严肃的思考。也不乏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炒作。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如何评估当下“走向世界”的一系列实践和事件,  相似文献   

9.
道教音乐研究是宗教音乐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是道教研究和音乐研究的交叉学科。它以道教音乐为研究对象,运用道教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与道教活动和道教内容相关的仪式音乐和非仪式音乐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发生与发展规律,音乐类别与形态特征,传承与传播方式及其与道教仪式关系的边缘学科。 作为科学的道教音乐研究,至今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然而,此项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却是以调查、搜集、整理我国各地区传承的道教音乐为起点而逐渐发展成熟的。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早在本世纪20年代时,我国民族音乐学家郑觐文…  相似文献   

10.
洞经音乐是云南独有的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音乐。2001年10月27日昆明洞经音乐团70人乘飞机抵达北京,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使云南古老的民族洞经音乐第一次登上了国际音乐大舞台,使彩云之南的这一中华民族音乐瑰宝得到了展现。团员中就有通海女子洞经“妙善学”礼乐社八位高龄小脚老人,她们应昆明洞经音乐团邀请共同赴京演出,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11.
在俄国和乌克兰音乐史上,果戈理的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是现代音乐家灵感的重要源泉。果戈理有关音乐的见解证明作家对音乐的理解深刻而敏锐。在涅仁中学就读期间,果戈理就学拉小提琴,而且成绩颇为出色,从而使他能加入乐队,演奏莫扎特、韦伯和罗西尼的序曲。音乐是果戈理的终生伴侣。无怪乎1813年他在《雕塑、绘画与音乐》一文中写道:“音乐啊,作我们的守护神吧!不要离开我们!更经常地唤醒我们满是铜臭的灵魂吧!用音符更猛力地击打我们麻木的情感吧!让它们感到恐慌,摆脱它们,赶走那竭力支配世界的冷酷可怕的私欲吧,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不是么,青年果戈理的这番话多么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啊!他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04-206
2011年,上海音乐厅把握机遇、聚焦优势,提出“MusicForEveryone”(大众的音乐)的古典音乐繁荣发展理念,以深化公益普及品牌和整合利用国际资源为核心,开拓创新,促进主营业务繁荣发展;以尝试音乐与科技的融合为突破口,以深化音乐厅人“三爱”行动为动力,创先争优,努力提升艺术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3.
阿甫夏洛穆夫与中国刘江俄国犹太人阿龙·阿甫夏洛穆夫(1894—1965)是一位把自己毕生心血全部献给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作曲家。他曾入美国籍,改苏联籍,后又入美国籍。从本世纪20年代起到60年代中期,他长期不屈不挠地苦苦奋斗,为提倡中国音乐的民族化和现...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巴赫家族是德国中部闻名遐迩的一个音乐世家,相继诞生了五十多位著名的音乐家,而其中最为卓越的便是生于1685年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不仅是德国,也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巨匠,历来享有“音乐之父”、“复调音乐大师”等美誉。不过这位音乐大师与历史上许多天才音乐家一样,一生都在与贫穷困苦搏斗,同社会歧视抗争,正是艰难世事,激发了他勤奋刻苦的精神,磨砺了他百折不挠的斗志。巴赫从小酷爱音乐,他孜孜不倦的向音乐大师们学习,虽然无法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通过刻苦自学…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但又是为了人类。人类需要歌唱,不能没有音乐。音乐能够补偿人类在其它方面失去的东西。”这就是卡拉扬关于音乐的名言。音乐对他来说是终生的爱好,并以此为业,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皇帝。赫伯特·冯·卡拉扬出身于原籍希腊马格杜尼亚的一个家庭。他的一位祖先名叫卡拉扬尼斯,也就是“黑色约翰”,迁居到德国的希姆尼兹。他得  相似文献   

16.
应,一边转身走回阿尼的车边,一边道:“旅游的。”进了文化部的办公楼,与文化官员卢森保格先生寒暄后,他带我参观了政府办公楼的里里外外。在介绍一个不大的圆桌形会场时,他说,政府所有的会议都是公开的,记者们可以在两侧玻璃后的房间旁听。有时这里也演奏音乐会,会场音响极好。他对我的音乐进行了评价,所用言辞及观点绝非一般人所能表达,并邀请我在此办演奏会。我问:“您演奏乐器或对音乐有特别研究吗?”“是的”,他说,“我的儿子打爵士鼓,现在英国伦敦演奏……”。以色列《音乐之声》的主持人伊斯瑞力先生告诉我,他喜欢我…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剧院将二者完美融合。过去3年是全国新建大剧院的爆发期,各地拔地而起的大剧院,已经不止是单纯的文化概念,而是投射出更多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投资数千万甚至数亿建成大剧院,如何使其既作为一地的建筑地标,又能担当起文化地标的作用,成为建设者、运营者和管理者三方待解的命题。日前,《人民日报》记者走访了运营四年的广州大剧院,以这家充满活力的年轻剧院为样本,探索剧院将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市民的精神享受相连、使人文情怀与经济发展相依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餐馆广告     
美国著名音乐指挥斯托科夫斯基在巴黎时,常到一家小餐馆去吃饭,老板每天好菜好饭款待他,且收费很低。一天,斯托科夫斯基问老板:“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客气?我又不是付不起钱。”“我非常喜欢音乐”,老板热情地大声说道,“为了音乐我可以牺牲一切。”斯托科夫斯基非常感动地走出餐馆,突然他发现餐馆橱窗里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到本餐馆与伟大的斯托科夫斯基一起共进早餐、午餐、晚餐。”斯托科夫斯基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成了该餐馆的“活广告”。餐馆广告@刘兆华  相似文献   

19.
“我衷心希望我的音乐能够得到普及与推广,衷心希望那些喜欢我的音乐并从我的音乐中得到慰藉和支持的人的数目能够不断增加,”彼得·柴可夫斯基写道。他的这一理想已经完全实现。全世界人民对他的音乐的酷爱非但没有减弱,而且日益增长,并将永远在所有人的心灵中得到回响。有关柴可夫斯基的文章和论著何止千万,但任何文章和论著都不能代替熟悉音乐家本人的人的生动叙述。正因为如此,在纪念俄国天才音乐家诞辰150周年之际,《旅伴》杂志特选登原彼得堡帝国剧院管理处主任弗拉季米尔·波戈热夫的回忆录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帕瓦罗蒂在其自传中曾谈到他的音乐天赋从何而来的问题。他母亲说他继承了其父的嗓音,但他本人认为,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却是母亲的遗传。这位举世无双的男高音歌唱家回忆道:“我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用童声尽情地放声高歌。楼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