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镇。这句民谚既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也是对徽商为当地市镇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2.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13
“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镇。这句民谚既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也是对徽商为当地市镇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3.
“无徽不成镇”是对历史上徽商辉煌的形象诠释,创造这一辉煌的是徽商对儒家思想理念的践行和高超的经营艺术,它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代至清前期,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纳入到了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中,其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号称“小临清”。当经济中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海开埠并取代苏州成为新的经济中心,朱泾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不适,其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其明清时期的区域社会经济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上海嘉定望仙桥乡土志反映出的张氏土著化个案表明,大多数侨寓徽商的土著化过程,可视为建立在"占籍"基础上的双线结构.一是宗法层面上修谱建祠以壮大宗族势力的子族建构;另一是社交层面上扩大和巩固社会交流以提高社会认同度的网络建构.较多地参与地方社会事务管理,是基本实现土著化的标志之一.通过撰修乡土志书,土著化结论实现了固化.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随着大量移民人口移居鄂西北山区,他们不仅垦殖了各类土地资源,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土特产产业,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资来源,从而促进了鄂西北的地区商业及与外地的长途贸易的发展,最终刺激了本地商业市镇的兴盛。有力地推动了鄂西北山区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夏布是清代江西省出口货物之大宗,被誉为江西第二大特产,其中尤以赣东宜黄、赣西万载加工的夏布最为精美。而棠阴又是宜黄夏布的主产地,以夏布漂白精美著称。从宋代到晚清,棠阴由一个家族村落发展为墟市再到夏布业中心市镇,发展水平超过当时的县城。以棠阴为中心,出现了一个连接晋豫沪闽诸省以及南关、朝鲜等地的海内外市场网络。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地方特色手工业的发展扮演了关键性角色,但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诸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通过翻检新修地方志,考证得出位于近代上海法租界内的朱葆三路曾经历过命名——改名——复名——再改名等阶段,首度命名始于1922年,中止时间为1943年10月9日。大约从抗战胜利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又被复名使用,总计使用时间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9.
赣东北地区是连接闽、浙、皖、赣的重要区域,一口通商时期该地区曾出现过境贸易的繁荣,其社会经济相应得到了一定发展。五口通商之后,随着上海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进出口贸易中心,全国贸易格局和商路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以前南北纵向的贸易路线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东西横向贸易路线,赣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丧失。与此相适应,该地区的商路、市镇和社会生活均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沿岸的故城在明代存在一个成就可观的地域性文学群体,他们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团体,但彼此或互有交往唱和,或前仆后继,存在人格、文风上的影响,呈现出关注现实、重视载道的集体风貌。这一文学家群体的成员构成、流动与汇聚、内外互动和创作著述等,为研究北方运河市镇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生态,考察古代文学地理空间的形态与演变提供了宝贵样本。  相似文献   

11.
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早期现代化的艰难转型期,作为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传统市镇也开始了早期现代化转型的历程。筠门岭镇凭借其在赣闽粤边区商道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边区成为抗战大后方的刺激下,崛起并出现了早期现代化浪潮。但是,由于该镇是典型的山区交换经济,缺乏内生性,边缘化地位又使它缺乏来自大城市增长极的辐射,再加上自然灾害毁灭性打击,这些都使筠门岭镇的早期现代化转型要比其它地区的市镇艰难得多。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江南各种商业、手工业市镇大量涌现。这些江南地区的市镇在经济方面蓬勃发展,显得繁荣富庶.已经形成了当时最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系之一;但是在行政管理方面,这一市镇体系却始终未能在清王朝的行政体系当中占据一席之地。章练塘镇是江南地区一个典型的小跨界市镇。清政府面对这一特殊的跨界市镇,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行政管理措施,对这一跨界市镇的影响深远。相比而言.这些特殊的行政管理措施的效果却不十分理想。通过对这一地方权力运作模式的考察。对搞清行政分隶对市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以来,在江南市镇有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步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近代江南市镇的社会转型并不是同步的,金山朱泾镇虽处于沿海并距上海较近,但社会转型停滞不前,探讨其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研究,认为这一研究视角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的新视域,研究的意义重大。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多,作品丰富,内涵深广,呈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独立品格。从市镇这一特定的角度入手,结合中国现代市镇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展示中国现代小说被"乡土文学———都市文学"二元模式所忽视或遮蔽的文学价值,从新的叙事视角发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揭示中国现代市镇小说所特有的审美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开掘。  相似文献   

15.
美国历史学家施坚雅提出"施坚雅模式"是从市场结构角度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近代江南市镇分布最初多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但随着市镇经济的不断繁荣,市场因素对市镇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吴县地区的市镇经由点到面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镇网络体系,其分布在某些方面与施坚雅模式存在一定的吻合。  相似文献   

16.
从汪由敦所撰的《先府君行述》可看出,徽商汪青城不仅重视教子,而且善于教子,在妻子龚孺人的积极配合下,儿子汪由敦业儒入仕,成为当时著名的封建官员。汪青城家庭教育是清代徽商家庭教育的范例,通过解剖可以窥见徽商家庭教育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丁戊奇荒”中的社会秩序 ——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戊奇荒”中,粮价奇昂、食物极端匮乏导致妇女买卖行为异常猖獗,层出不穷、惨绝人寰的“人相食”现象使得社会伦理秩序极端失控,严重的饥民闹灾事件则致使灾荒中的社会秩序更加动荡不安,封建荒政的实施愈加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8.
祥泰布号以小本经营起家,依据土布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棉布收购、加工和销售等经营策略,逐步发展成为清末民初上海地区土布经营行业规模最大的商号。在进口洋布和国产机制布的冲击下,经营了70多年的祥泰布号最终歇业。祥泰布号兴盛、衰落的过程,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近代土布市场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由于州县地方"存留"款极少,很多地方公共事务,根本无法解决,地方政府只能置若罔闻,一推了之。而在不少地方,面对公共事务,徽商却能挺身而出,或独立捐资,主持解决,或捐资为倡,联合众力解决,从而弥补了地方政府不作为而留下的种种缺憾,表现出勇于担当的气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切都说明了徽商"士"意识的觉醒,徽商就是真正的"士魂商才"。明清时期的"士商相混",不仅仅是士商身份上的互通,更重要的是商人在意识上的觉醒,充满了商人的自信,也彰显了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清化镇是清代河南极具代表性的一座工商业城镇,它的经济既不同于开封等典型的政治性消费型城市,也与赊旗、周口、北舞渡等单纯依赖交通而繁荣的商业市镇有着截然的区别.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虽然其发展得益于交通的发达,但这仅是其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丰富的物产及依赖本身地理条件而发展起来的手工业为清化城镇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的进步及商品社会化程度的加深,清化镇区域间经济整合的趋势已经形成,而雇佣劳动和包买商等行为的出现,也说明小商品生产同母体自给性小生产相背离的情况日益明显,但因受到封建制度和自身环境的约束,小农经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