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我们从两个问题开始:你觉得你能经常每天读4本书并能吸收其要点吗?你这个星期读过报纸吗?如果你对第一个问题回答“不”,第二个问题回答“是”,那么再想想,如果你读任何城市的一份报纸,你的阅读量就至少相当于4本书,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初见兴送名片。书和人初见也有“名片”,我指的是书封面封底的介绍语。这“名片”用于介绍作者、书的内容、评论者和出版人对书的评语等等。它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内容简介”移出印到封面来,它带有鲜明的广告意图。名片这东西是有个性的。读不同人的名片,感觉有时会有很大差异,读不同的书的“名片”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3.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4.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乖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南,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薪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5.
读范     
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应该补充的是: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要了解一个人实在太难了。你觉得了解了,其实并不了解;你觉得看透了,其实未曾看透;你认为伟大的,其实未必伟大;你看似平庸的,或许品质非凡。肯定了的又会否定;否定了的重又得到肯定。一生可以读完许多书,却很难读完一个人。喜欢把事情简单化的人,提出的问题只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尧舜还是桀纣”。其实,这远远不能描述人物的丰富内涵。且不说“好人”“坏人”的分野标准各异,就是“尧舜”“桀纣”,又何尝可以将天下之善恶尽归焉。这回想说范仲淹,这是我始终钦佩的一个历史…  相似文献   

6.
好书不厌百回读。话虽这么说,真正这样实践的恐难有几人,因为一,称得上是好书的也实在太多,都作百回读真读不过来,二是若认真读一部书,反复读个几十遍也差不多能背下来了,所以这一说法,只是对好书的魅力的一种形容,是较真不得的。不过,应该承认,百读不厌的书确是有的,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排沙简金,“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汉·王逸:《离骚序》)那样的书,总会使人读过还想再读三读,乃至“置之枕中,以为邦宝”也不算夸张——《燕山夜话》就是这样的书。  相似文献   

7.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8.
一位书评家一边翻阅我案头的“老城市”系列丛书,一边问我:“这套书你们为什么这么编?为什么不出成一套正儿八经的老城市画册?或者直接请几位作家写本叙旧的书,弄几张照片做做插图算了?为什么非得这样编?”我这样回答他:“这样编,好读。而书,首先是要好读。”这...  相似文献   

9.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身旁的  相似文献   

10.
1.强调书而不是新闻本身 要正视这一点,书不是新闻,不会一周就印发2000份。你要做的是发掘新闻素材,创作新闻故事,或者将你的发行和近期的一个新闻故事联系起来。新闻发布不是做书评,也不是你要发行的书的传单或广告。几乎每个人写发布稿时都是从“新书”的角度,那不叫新闻。编辑会删掉任何类似于广告的东西。你必须承担起记者的角色,寻找“新闻”。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12.
书话新葩又几枝叶嘉新书话这玩艺儿,有人写就有人读,有人出就有人买。尤其是书话爱好者,买了读了,还要发而为文写出什么“书话之话”,硬是营造出一种书香的氛围。那冉冉袭来的书香,直教书痴们心动神摇,趋之若骛了。笔者也忝列书话爱好者中一分子,因“书话之后”的...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一家名为读库的出版机构在官微发布的“抱怨”引发不少关注.读库称由他们推出的一套童书《小小自然书》被职业打假人举报.由于该书推广文案中的“最质朴的大千世界给最初的你”这句话使用了两个“最”字,被举报人认为涉嫌虚假宣传.目前工商部门尚未对此举报做出最终结论,不过,不少图书也曾因在推广中使用“最”字遭举报.(《北京青年报》,9月15日)  相似文献   

14.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  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书中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号——这是一代对另…  相似文献   

15.
心灵之语     
人生是一部大书,谁也读不完所有的篇章。年少时我曾想长大后一定要奋力将它读完读懂读透,成为这本书的主人。年事稍长我才知道,这是一本深邃复杂变化万千无穷无尽的书,谁也读不完它。不过读不完也没关系,让它总对你保留几分好奇几分神秘,保留些诱惑困惑迷惑,人生才会更有味。倘若一切都事先知道了,那活着也就太简单太乏味了。话是这么说,做起来就不容易了。人生之书既多得读不完,那短暂有限的一生,该挑拣着读些什么书,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舍弃哪些篇章和保留些什么内容,就很关键了。因为它会影响着你的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我少年时候,跟人切磋学业,争执不下时,常拿出一张“王牌”:“书上说的。”对方一听是书上说的,也就无言以对了,于是我便“得胜回朝”。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慢慢儿多起来,特别是自己也编起书来的时候,我才开始醒悟到,书,也是人编出来的,书上说的也未必都对。你看,书上还兴出现错别字呢! 我以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到遇事不唯书,不迷信本本,对书上说的取分析态度,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可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7.
一 讲完“为什么贴身穿的衣服最好是白色?”,“知识加油站”里,一位年轻母亲在回答儿子的提问:“即使是白色和浅色的衣服,在第一次贴身穿之前也要用清水漂洗一下才好,因为在衣料、衣服的加工过程中很难保证全都是清洁的。”听着这温馨的话语,仿佛看见那位母亲正在洗刚给儿子买回的几件衣服。 这是一套你能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书。  相似文献   

18.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欢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因人而异,而且光菊花也还有 “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千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  相似文献   

19.
精深与广博     
时常有人问我:“你读了博士,来当编辑,为他人做嫁衣裳,读的那些书还有用吗?”我的回答是:“不但有用,而且还嫌不够呢!”的确,七年的编辑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当一名称职的编辑,就要有较为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不断学习,开拓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使自  相似文献   

20.
在瓜摊上,买瓜的人经常会问:“你这瓜甜吗?”“你看清楚,这是‘西农八号’!”卖瓜的也会经常这样回答,一脸的骄傲。“西农八号”西瓜已经吃了多年了,但是“王鸣”——“西农八号”培育者的大名,我是看到香港出版社的一份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以后,才渐渐知晓的。这篇文章的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