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为了实现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在设置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时。“适切性”、“历史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是要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3.
基于教育问题的“实践性学习”强调教育实践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培养师范生教育胜任力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实践性学习“强调“知行合一”,侧重“做中学”,认为职前教师教育仅仅传授教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供教育实践机会,在“实践场景”下让他们尽早进入专业领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掌握了教育的程序和方法,获得教育胜任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及一个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两年,一种新的教育行动研究方式——“教育叙事”逐渐走进中小学学校,并在教师中间呈现流行之势。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者是“记叙”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也就是,通过  相似文献   

5.
陈根荣 《江苏教育》2007,(11):38-38
“快慢班”,一度成为教育的热点、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终因其“蜕变”(违反新《义务教育法》),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勒令叫停,成了不应有的教育“闹剧”!笔者以为,问题不在于“快慢班”.而在于其变质:“快慢班”是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化”的必然“乱象”。“快慢班”成了教育“三化”的“替罪羔羊”。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曾于1981年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著名论点。1982年,又在他主编的中师《教育学》教材重提了这一观点。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裴娣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道俊、郭文安等纷纷撰文,进行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探讨。同时,在基础教育界,各地涌现出诸如“愉快教育”、“尝试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六步教学法”、“数学教学辅导”等等教学改革的新尝试。主体教育的探索相继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十余年来,主体教育…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守着“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信条,但是如今一提到“惩罚教育”,听者闻之变色,因为大多数学校热衷于提倡“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无批评式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教育手段被社会舆论炒得如火如荼,如同包治百病的良药,很多人也为此走出来献身说法,相对而言,“挫折教育”、“惩罚教育”则被冷落遗忘。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它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应该平衡发展,丢掉任何一方,都会给人以缺失感,最终会出现教育怪状。  相似文献   

8.
在医疗卫生行业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对护理人员的医德教育,应着重强调六个方面的内容:“传统美德”教育;“救死扶伤”教育;“廉洁行医”教育;“无私奉献”教育;“文明礼貌”教育;“遵纪守法”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领域,“快乐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追求。对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教育确实需要注入“快乐”的因子,但是,如果不把“快乐教育”仅仅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的话,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身心健康教育思想,是他立足生活经历和受教经历,在反思社会现实与时代情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身心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人民健康生活的“维稳器”,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为创造“健康之堡垒”,陶行知指出身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日常生活,囊括体育运动、卫生教育、饮食调节、心理关怀等各个方面;在教育上,他秉持“预防为先”“劳逸结合”的健康教育,并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取“知行合一”“做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借鉴陶行知身心健康教育思想的有益因子,启示当今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采取“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家”“校”“政”“社”育人合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1.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个性教育密不可分,而要实施个性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在个性教育中要转变四个理念,即:变“唯师独尊”为“民主和谐”,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自主性;变“告诉教育”为“生疑教育”,以充分挖掘个性中的创造性;变“异质教育”为“同质教育”,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独特性;变“单维评价”为“多维评价”,为个性培养创调科学的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一、思想教育内容上的“扬”与“弃”“扬”与“弃”的关系,就是继承与摒弃的关系。坚持“扬弃”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以“扬弃”的观点来审视思想教育的内容,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科学地处理好传统教育与典型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对传统教育的处理,必须正确运用“扬弃”的观点。一方面,传统教育是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它们曾经对提高思想觉悟起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传统教育的内容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如何在…  相似文献   

13.
笑是阳光     
我原来总以为“教育理论”只是保存在专家的教育论著里,现在我发现还有另一种“教育理论”,它保存在每一个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经历中。而且,那结教育专著里保存的只有“别人的教育理论”,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中却保存着“个人的教育信仰”或“个人的教育信念”。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价格举报中,“教育乱收费”问题2003年占第二位,2004年位居第一位。我们应当对合理的教育收费和“教育乱收费”严格加以区分,认真对待治理“教育乱收费”和“乱”治理“教育乱收费”,把“教育乱收费”置于教育竞争秩序、公共选择与“分立的个人知识”视域中考察,才能对“教育乱收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韩军说,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于是他“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眼泪”;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语文基础知识”、“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等等。其实,细想来,最根本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领域,“快乐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追求。对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教育确实需要注入“快乐”的因子,但是,如果不把“快乐教育”仅仅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的话,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蒋海菁 《山东教育》2007,(10):23-25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赏识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在重视“赏识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与“赏识教育”具有辩证关系的“批评教育”,使形形色色的“批评教育”背后潜伏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出现了“成功教育”、“希望教育”、“赏识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在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研究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普遍激励”的办学理念,从此,“关爱”、“关注”和“激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旋律。随着东风中学激励教育思想的基本形成,学校管理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全面优化、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学校连续六次荣获东风公司“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被评为襄樊市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劳动教育应顺应高等教育阶段需要,以人格教育为目标,成为一种“美丽”体验。在“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仍面临“外在化”“规训化”“去身体化”“去真实化”“碎片化”等困境。为赓续劳动育人的精神命脉,需要践行教育者在场、教育场域泛在、融入集体之中、劳动行为“真题”“真做”、劳动体系整体性等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