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春秋 《现代语文》2007,(8):61-62,50
“九叶”之一的陈敬容一直在富有民族色彩的意象中体会古典主义的诗情画意。作为中国式现代派诗人,她虽然毫无例外地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技巧,但骨子里仍浸润着传统诗歌的精魂,涌动着新古典主义的血液。在她为我们提供的每一份忧郁美丽、真诚精致的艺术范本中,均可以感受古典诗歌的精髓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
3.
1957年7月,陈敬容在《译文》杂志发表的九首波德莱尔译诗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当她将这九首译诗收入1984年出版的《图像与花朵》时,却对文字进行了大幅修改,改动最大的是《忧郁病》一诗。陈敬容1957年的译文以意译为主,使用自然贴切的口语,在基本与原诗对应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了自己的改造,凭借着一个诗人的语言敏感实现了译诗成诗的目标。1984年的译文则与法语原文的文义对应更严谨了些,但语言风格上更为生涩。力求“符合原作”的自我要求和对译文的不自信,可能是主导了她此番修改的隐秘动机,但效果却不如人意。如何在“符合原作”的基础上,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译诗成诗,而不是成为原作亦步亦趋的准确附庸,是陈敬容此次译文改动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打工诗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开始从边缘化状态进入主流诗坛。"打工诗歌"是以进城农民工为主体的打工者用自己的生命、血泪书写的最贴近底层、最真实、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诗歌,它是新世纪以来打工者的精神写照。其中漂泊、疼痛与抗争是近十年来打工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主题,真切地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生命意识”和“森林”、“原野”等文化意象为视角,对戏剧《原野》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它表现了封建势力极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生命的吞噬与戕害,展现了人类为了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所进行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的思考,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食指是一个悲剧性的理想主义者,统一又分裂的多重矛盾始终交融在其人生实践及诗歌创作中。其诗作执著地抒写苦难与宿命,其中又充满了对苦难与宿命的抗争。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使他在实现理想之时,精神陷于痛苦并终被撕裂。  相似文献   

7.
陈敬容,笔名蓝冰、成辉、文谷。1917年9月2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城。乐山旧制为嘉定府,古称嘉帅。它是距峨眉山百里左右的一个半岛形地带,三面为长江支流所环绕,只有一面陆路,经几个县通往成都。那里气候宜人,风物多丽。古往今来,哺育了不少有成就的文人。盛唐诗人岑参、现代作家郭沫若都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因其“言语狂妄”、“行为怪诞”,历来颇受非议。本文试从妙玉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角度来解析妙玉: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对爱情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她特定的身份让她举步维艰,她选择了抗争,却归于失败。《红楼梦》正是用妙玉的爱情悲剧为那些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女子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相似文献   

9.
当下,消费社会的特征日益支配和影响文学。在强大的消费法则操纵下,具有媚俗倾向的私人化、欲望化、逗乐化等写作逐渐膨胀、漫延、扩散、突出,严肃文学和纯文学受到极大冲击,呈衰落和萧条之态。为了文学的未来,应该强调和弘扬一种可称之为文学优秀品格的素质:守望审美理想,激发诗意生活;践行全人发展观,创造具有全部感官之丰富的人;高扬批判精神,追寻真善美;隐喻历史理性,逼近存在本原。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抗争意识的大家闺秀形象。她们为追求幸福反抗封建礼教家法、叛逆伦理道德、蔑视功名富贵。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杂剧作家的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1.
12.
“抗争”悲剧意识的变异与“武士道”悲剧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悲剧文化的发展史上,远古以来萌生的生存的“抗争”悲剧意识始终占据着主导,又不断发生变异。本文以日本古代物语作品等为例,重点剖析古代日本民族的“抗争”悲剧意识是如何演变为“武士道”的,并对作为“美德”和“恶行”的矛盾统一体的“武士道精神”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运用"冰山原则"创作理论,以女性为题材,反映两性冲突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象征和隐喻含蓄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男性霸权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一部命运悲剧。本文从对命运的抗争与超越这一特定角度对繁漪形象作了解读,对其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意义进行了具体地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燕子》是台湾作家朱少麟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探讨了一个熟悉的命题,即都市青年人的梦想与抗争。透过朱少麟的小说,可以看到在海峡的对面,那里的年青人,也和我们一样,带着各自的梦想和伤痛,迷惘和抗争,生活并成长着。  相似文献   

16.
简.爱在对待罗切斯特的爱情上表现出了作为生命个体的女性所应有的抗争意识,支撑这股抗争意识的动因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所呼求的平等、独立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试图从该时期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个体意识觉醒两方面探究简.爱的抗争意识与特定时代风貌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抗争形式何时激烈?既有研究因缺乏对不同激烈程度的抗争形式的比较,因而难以回答。为此,在抗争者视角下,通过对33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导致激烈抗争形式的二元路径:一是以抗争者之强诉求为必要条件的内部驱动模式。当抗争者诉求强烈、对政府态度感知积极且组织化程度低,或抗争者诉求强烈、对政府态度感知消极且人数多,或抗争者诉求强烈、所属社会阶层低且组织化程度高,都会产生激烈的抗争形式。二是无需抗争者自身诉求驱动下的建基于外部情绪感染之上的外部感染模式。当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抗争者人数众多、组织涣散且对政府态度感知消极时,亦会产生激烈的抗争形式。这些发现在弥补既有理论缺憾之余,亦能对政府的实际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作为淫妇代表的潘金莲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她和人通奸,毒杀亲夫,希望追求幸福美好的婚恋。但在此过程中,她又不断地在善和恶之间徘徊挣扎:美貌、地位与追求,对大户纠缠的反抗,不甘于武大郎的不合理的婚姻,钟情小叔却被拒,忽视妇德,沉沦情欲。可是抗争的越强反而更加剧了她的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对人物形象悲剧命运的分析,希望引起更多的人思考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9.
艾青诗歌之"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诚实之"善"、奉献之"善"和正直之"善"。"善"是艾青孜孜以求的诗歌的理想境界。艾青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激情和斗志,也留给了世人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就在于它"一颗善心为人民"的永恒意义。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富足让人不至于丧失希望;在物质丰富的年代,精神的力量让人永远满怀信心地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背景、精神境界、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角度对《已故上校的女儿》与《马贩子的女儿》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造成他们不同命运的复杂根源,以此来启迪现代女性如何规划人生、把握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